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导引吐纳术结合技击之术演化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医学、文化的结晶。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太极和中医的基础理论都是与易经的基本思想关联互通,可见太极和中医的关系密切。
阴阳五行
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1484984185877885.jpg
中医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相应的治疗方法。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演绎,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太极拳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的运动,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1484984216313796.jpg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1484984251556575.jpg
这说明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一致。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一种是用药物,一种是用动作导引),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气血之说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为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而气又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水谷精微之气与大自然空气的混合体,积于胸中,以补充元气。
营气:行于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卫气: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奏理、司开合的作用。
它们的协同作用,保证了血脉的畅通,维持了人体周身各部的功能作用。
1484984859154608.jpg
太极拳着重于对精、气、神的修练,尤其在锻炼时要求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而致平和。所以常见一般练习太极拳有年之人,即使冬天在户外打拳,也不用戴手套,练习后手还是暖的。这说明练习太极拳能促进血气运行。太极拳则将元气、宗气、营气流归成内气,将卫气归为外气,通过养、蓄、运、使四个方面来练气养生。尤其是吴图南师爷提出的养蓄宗气、培补元气。运行营气、开发卫气,更是太极拳养生保健的关要之说。
脏腑经络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降功能。肺若有病则咳,多痰、呼吸不畅,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而太极拳讲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气随意走,进而推动血液运行,做到拳论中的“气遍周身不少滞”,另一方面静心养气,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研究发现,在练习太极拳时,圆活舒展的动作,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弛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通过动作和内气的配合,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调节了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肝之疏泄,对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
1484985077362192.jpg
同时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了,肌肉骨骼的营养得到了补给,加之运动导引又可使肌肉及骨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疾痛得以康复。“深、长、细、匀”地自然呼吸是太极运动的要求之一,进而要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可以锻炼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使肺活量加大。要求“腹内松净气腾然”,这祥可能加大毛孔通气量、开发卫气,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刻刻留心在腰隙”的动作导引对肾进行了“自我按摩”,运动后消化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又通过气之吐纳修练,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也对肾中之元阴、元阳进行了补给,即所谓练后天补先天的作用。同时通过导引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
1484985179400257.jpg
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情志调节
中医学认为清志活动是以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人体情志的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损伤。
太极拳的锻练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最初练习者要注意动作是否正确,再者要注意在练习中掌握每一个要领。曾被称之为“知觉运动”。
1484985606747917.jpg
是用意控制人体的动作和内外运转,排除杂念,求得虚静。据研究,在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这种相对的意境使人在练拳时把一切烦杂思絮抛在脑后,全神贯注于拳中,故而在练拳后不但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且长期锻炼更能让人心胸开阔、情志健康。另一方面太极拳对神经功能调节,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天人合一是中医和太极的中心理论。现代人可以用中医理论结合太极运动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突然好想学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