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艺的领悟与传授(下)

  理解和悟性是不能用强行灌输这种强迫性的教授方法来实施,它必须是尽量温和地和轻快地启发,尽量自然往其逐步曼延其思维的触角,伸入各个未知的领域吸取其所需的养份,如同生物丝毫不需勉强,只要水份、养料、光照充足,给它一个合适的环境,它的身体、心智是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自行生长直至强壮。

  理性、悟性这种东西不是表面的,而是人类思想中深层次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是不由别人能随意摆布或扭曲成型的东西,必须由他本人不断阅读别人的见解,掌握它们的意义,必须由他自己亲自钻研事物的根源,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是阶段性的真理),利用所学的东西养成一个思维的模式,形成一种行为的习惯,也就是说人类的心智是不由别人的才智去领导,只有由他们自己才能真正领导,水到渠成,强求不得。

  至于理解与悟性方面,虽然没有定式,但也有一定规律和方法,那就是修行必先修德养性,德行好性情好,听得进别人的提示,理解别人的心情,知道别人在怎样的心理环境中得到怎样的结果,你就可以少走弯路,直趋目标。反之,你就关闭了无数经验之门,只能闭门造车,虽苦心经营几十年而未必能成正果。

  在学习太极拳艺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得来不易,通常都要千锤百炼,经过不断思索、反复,从实践中去认证,改进最终取得的果实。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时有些人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机遇,别人也可以同样轻易地发现它。当时他便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一只鸡蛋不加支持,怎样直立不倒?”在没有人看见他做之前,谁也不知道怎么做,如同魔术虽然人人知道那是幻术,,可就是不知道怎样破解。等别人告诉了你才恍然大悟,竟如此简单。方法与方式,就如同一张纸,别人不戳破,你也许就一辈子不觉悟,不能探见纸另一侧的世界。所以说在学习太极拳艺过程中尊重别人思维结果互相探讨,即便有不同意见甚至有相反的看法,也决不能不尊重别人,讥笑别人,虚心才能得万物,虚肚方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知道世上对万物的认识必须有一种创新精神,不断突破其认识界限,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如果老是墨守成规,不敢突破前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么就失去了动力,不能够前进,最终导致后退,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完全可能回到起始原处,对太极拳的认识也是同理必须依靠,人类本性上的一种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心智动力才能把太极拳艺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如此,经常不断出现经验主义、墨守成规的事例,常常一遇到新的东西、新的事物就把它看成神奇和不可置信,关闭自己的心智大门,找出种种理由把人拒之门外,它展示了人类的另一特性,怠性占了上风,产生了对一切新生事物的排外性,真是又可悲又可怜,自己还枉然不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自我越来越了解,这就对我们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原有的旧理论体系知识面不足以解释目前发生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运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解释事物生成的本质,这样更接近生活更能被现代社会中人们形成共识被接受、被运用,然后产生新的人,推动其继续前进。在太极拳艺中,原有流传下来对三维空间的解释,由于受当时的语言文字表示方式局限,而无法清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墨守成规生搬硬套用过去的文字来传授,使讲者费心费力听者晦涩难懂,完全可以消化后,运用现代生活中的先进视听系统、电脑、三维制作通过接近生活的事例来解释一些过去不能解释的东西,用一些虚拟的形象场景来描述一下,练太极拳过程中的想象及心理活动,使初学者更快、更方便地进入这一中国古文化艺术大门。

  在本文中我之所以反复强调称太极拳术为艺术,是因为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的体证,其大至宇宙天体小至质子、中子、粒子皆能在太极拳艺术境界中加以运用,并且用以提升拳艺创作精神。世间万物都符合太极原理,能用太极的原理来解译世间万物的生成及运行的奥秘。太极是哲学,是思想。学习太极拳就是对太极原理的领悟与论证,所以学练太极拳能锻炼思维,能使你思路清晰敏捷,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接近事物运行规律,随着对太极拳艺的领悟,使你对太极哲学思想的不断重新认识,认知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同达芬奇一样由专注于绘画醉心他的艺术而去了解解剖学,而又从解剖学的知识中提高了绘画艺术。这是一种配位的互相促进体系,能使各个人对太极哲学的认识,建立各自不同的独立思维空间,然后通过推手来交流学习,体验、认证、纠错再认证,不断进行新的循环达到螺旋式的逐步上升,谁违背此理,形成封闭圆圈,那么他在拳艺就再也不能获得进步。

  学习太极拳其本身就是一种修性养生过程,能陶养人的性情能使性情急躁的人通过不断放松精神进入静思状态,不断体悟养成善于用脑,减少冲动,能适当的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行为准则。

  有的人通过我这样对太极拳艺术化解释后会认为,这很困难,不是大家都能领会的。我的答复是:“只要方法上的阶梯排列地合适,数目充足,坚固安全,无论什么人都能借以达到他所需求的高度。”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一些心智非常迟钝的人也无须灰心丧气,只不过像是是一块镜子蒙上了灰尘,才造成视像上的模糊,只需鼓起勇气抹去灰尘或斑点,把镜子打扫干净同样能化腐朽为神奇。爱迪生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少年时谁都以为他笨,学习成绩总不怎么好,讲出的言语又稀奇古怪,难以使人明白。但一旦打开心智,便光芒四射一点也不比别人差,最终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每天都有新发现,人称发明大王,凡此例子,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我之所以要把太极拳归为艺术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艺术的另一特性是创造性,创造是艺术成就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你不可以因拳练拳而局限思维,你必须不断从其他领域内吸取知识补充思维意识的养份,不断从其他领域内吸收知识补充思维意识的养份,不断与大自然接触交流,从自然中领悟吸收灵性。大自然能激发画家,曲谱会激发演奏家,当太极拳师心怀创造精神,潜心观察自然一样会受到激发。从世间各种形态空间等诸方面来看待自然、感悟自然时,他们的心灵同样会受到眼前的自然环境触动,顿悟到自然界的灵气,然后涉取把它融化入太极拳意境中,达到天人合一,产生新的拳势(作品),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是一种对事物新的感悟,,是一种感觉认识,所以它不能接受任何约束,又无法传授,如同放在眼前的两枝花草,一枝看上去精神,另一枝却略微差一些,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又犹如品茶,无法用正确的言词使听者确切地把体味到茶的滋味,这种独特的交流,只能以心传心,如同禅理、禅机不能用通常所用的习惯思维方式逻辑方法来解释。而是随机,随机地调整变化,即兴地随着灵感脱口而出,进行交流信息。所有的传授方法虽是借鉴的,但都是灵活随机地创新,以达到以心交心、思维传感来达到对方的顿捂。

  在太极拳艺的学习过程中,不论为师为徒要达到真正提升进化首先要做到放松心态,回归自然,不以自然为故,不以他人为故,卸下心头的重负,以坦荡之心,对待太极拳艺,人的心态犹如一条橡胶,很容易被自己扭曲,无论是把它扭成麻花状或拉长或压缩,终究是处于受力状态,感到压抑难受,苦了自己,影响了别人。如一个人在旅游时患得患失带了一大包东西,用又用不着,扔了又可惜。结果呢?心力交瘁,坏了本来旅游的与目的。又犹如一个人算好今天不下雨,结果早晨起来下了雨,他嫌天气不好,骂天骂气象台闷闷不乐,坏了一天好心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不要装伟大、装矜持,对世人防这防那,这样很累,无法做到自然,无法做到天人合一。要泰然处之,虚怀若谷,寻找“真我”,只有虚心才能发现真理,领悟真谛。不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在学习中以较快的速度接近、接触事物的本质。放下包袱,清除心理上的纠缠,顺其自然,才能返朴归真,事物的本质并不复杂,而是自己的思维方法过于繁琐,对事物的偏见会造成你前进道路上的舍近求远和崎岖不平。

  习练太极拳艺的另一个难点是对心理学上所指潜意识的修炼,因为目前学练太极拳的人一般年龄段都比较大。由于他们受早期环境文化的长期影响,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习惯思维模式,虽然他们在推手等一系列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了太极拳艺的精妙或惊奇信息,心灵受到了冲击,但很难从神奇或不可思议中走出来。太极拳艺中的理论与他们从小接受的人体受力后反应理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特别是对太极拳艺中放松与无根理念的理解,从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长期处于迷惑的阴影中。有些人在现场讲解中已做到合理的生理反应与技击要求,可是第二天荡然无存,无法恢复昨天的感知状态,多次激发,仍然遗失,处于反复封闭循环中,无法突破反复的界限,究其根本,乃潜意识在作怪,你当时似乎相信了眼前的一切,然而内心深处,你的潜意识并没有进入这个所谓的“确定”的思维状态。它在深处发出隐隐的怀疑,它使你不能“真正”相信自己的思维变换,理智上再自我规定,再培养自己的感觉不进入深入到潜意识层次,一切都是徒劳的。在武术中有一句话,叫“拳不离手,诀不离口”,太极拳术中更有“十年打拳,十年养气”之说,它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去修炼潜意识的方法,“拳不离手”练形,“诀不离口”练心,千万别误以为这是指导你去早夕不停地去打拳练架,如小和尚念经般地背口诀,而是指引你把太极拳术中的形和意化入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化有形为无形,灵活地悟化太极拳术的真谛,把拳理融入自然生活中,无痕无迹,化有形为无形,为提升太极拳境界得到“无中生有”作铺垫。

  何为打拳?用心打拳,心中有拳便是拳。何为养气?无牵无挂,心地坦然,回归自然便为养气。这样的思维,这样的用功方法岂不是更好地利用了时间,获取了更大的练拳空间,使你的潜意识得到更快、更严密的锻炼,“坐、行、立、卧皆太极”,这就是对这种锻炼方法最好的总结。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要达到真正的优化学习过程,除了不断的温习与练习外,还要多问、多记并多教。前者都很熟悉会熟练运用。对于教,则是许多人不不大熟悉的,但是采用它却是很重要的,有一句俗语说的好“教别人就是教自己。”这是一句非常确切的前人经验之谈,因为不仅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深刻地记在脑海中。通过“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事物过程中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而理解本身也是加强记忆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别人的讲解教授,就需要你对讲解事物的内容本质彻底理解,并寻求出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你就会主动展开思维的触角去寻找你所听到的事物的例子更确切的例证。长此以往,你的理解、记忆、思维敏捷性得到充分地调动,何愁太极拳艺不能提高?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