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养护生命参太极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学正理为指导而建立的,它是融哲学、运动生理学、力学、物理学,拳理、拳法、健身、治病、技击、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拳术的最高境界——“拳与道合”。

  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现将学练心得和拳友交流,以期得到赐教和指正。

  “太极”是假宇宙的变化,是从“太极”开始的。“太极”指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之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它是物质世界的开始。

  太极一分为二生成天地,即为一阴一阳,又称两仪。是指一阴一阳的对立之状,所谓阴阳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匹配成一体共处于共同体中,形成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而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这种矛盾的运动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生成、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本。

  我们祖先善于归纳,用“太极”一词来表达,形成“太极哲理”,用这种哲理来指导拳术的运动,故称之为太极拳。

  尽管拳术门派林立风格各异,然理却一以贯之。

  用宇宙万物的生化规律来说明人生成之后,生长、发育、壮大、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旧的死去就是新的开始,往复生生不已,无有穷尽,这种万物的生化规律被称之为大道,用“道”的运行规律和修炼法则作为太极拳修炼中的指导思想就是太极拳理。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一辟一阖为之变”,“往来不绝为之通”,“生生之为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不测谓之神”,这些都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在拳术的锻炼中处处有所体现,如走架中的进退、顾盼、长短、高低、行气中的起落、开合、流行、团聚、无一不是上述原则下进行的,无一不是阴阳对立、统一、转化而形成的矛盾运动。

  在柔手中的沾连粘随、随屈就伸、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绵绵不断的圆弧运动充分体现了变化中的生生不已,刚柔相摩;体现了阴阳转化中的无在无不在的微妙不测,这也正是太极拳的神妙所在,无以名之曰“神”。

  太极拳既是强身健体延年养生的大道,又是防身自卫、对敌攻防的格斗技术,所以有“静则为道、动则为拳”。

  强健的体魄乃是物质基础,在锻炼中必须顺从人体生理和医学原则,顺从人体生、长、壮大的自然规律,以练出强健的体魄;二是在运动中处处遵守物理力学定律和力学上的省力与平衡诸法则以求练出“四两拨千斤”的以弱胜强的格斗技巧。

  其锻炼的内容是炼精、炼形、炼气、炼神四个方面;其锻炼的方法是静坐功、桩功、盘架子、揉手和散手,达到动静兼修。

  静功以坐功和桩功为主,动功以盘架子、揉手、散手为主,其它方法为辅。

  用修内功,练外功、动静兼修的方法,炼谷生精,将人所食的水谷之精华,吸收变化成人体内的精血以荣养全身,使肌肉、筋、骨柔韧而坚实、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迅速,达到医学上的体能良好,在太极内功修炼中叫“炼谷生精”。

  在进一步通过内功修为,将精血变化成体内的能量流,沿经络孔道周流全身,使五脏六腑的功能健壮,工作协调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和增强自身生命的“自稳态”。达到医学上的人体健康状态,这阶段的修炼叫“炼精化气”。

  再进一步锻炼,使健康与体能同步上升,逐渐使生命的内环境得到高度协调,内外环境得到了动态平衡,使人体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比较巩固地维持其生命的“自稳态”,从外在表现上则是意念、眼神、四肢动作总是完整一气,光聚天心,锋芒不露,虚灵警觉普照周全,大智若愚,这便是“炼气化神”。

  也是动功太极拳的高级阶段,也是太极功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收效由小到大的过程。

  “静则为道,动则为拳”太极拳既然称为拳术,其格斗招势和攻防技巧,就是拳术锻炼的重要内容,自然要以盘架、揉手为其重要锻炼手段,其中盘架子是知己功夫,这种“走架子”是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付出很大精力的。其浅入深,由粗到精,由局部到全面整体的锻炼.

  过程大约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练外形的阶段也称打基础的阶段,其基本要求学会用意,做到意静、形正、肩平、气顺。用意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掌握反向用意;意静就是无一切杂念,以一念代替万念,集中思想致力于练拳,既要专心练拳,又不要急于求成,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心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长也”,“求放心、不动心”。但施耕耘,不问收获。

  静是练拳的重要法则,能静才能保持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动作才能实而不浮。形正是指形体肢态处处合乎规矩,合乎拳经中所说的“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胁束而张、裆深而藏”等一系列要求,进退变换要分清虚实。外形与内气息息相通,外不悖于形式,才能内不乖于神气。

  “中”为太极拳之根本,必须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仰不俯,内气才能流通自然舒畅,毫无人为助长之意。轻合嘴唇、舌抵上腭,呼吸纯任自然,内气自然而然地随外形动作的升降、开合而起伏鼓荡,无剧烈之动作,无淤滞之干扰,切忌烦躁心动,否则气散神乱。走架要缓慢、柔和、舒展,又要沉实有力,好象全身沉浸于深水之中,每一举动都要克服很大阻力,在这一阶段不要追求架子上好看,只要意顺就行。

  切勿过早地追求灵活、圆滑、行云流水。只求松、稳、慢、匀。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肌肉、骨骼柔韧灵活,腰身四肢动作协调统一,既能从其规矩,又和顺自然。此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进入第二阶段的锻炼.

  第二阶段的锻炼。这一阶段主要练的是内形和内劲。

  内形是指体内脏器、各系统在意念引导下的协调工作;内劲是每时每刻随客观形势之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富有弹力的、柔中寓刚的空间力螺旋。内劲儿的基础是内气,它是通过意念控制形体的锻炼而获得的,所谓炼内主要是神和气的锻炼,气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物质,具有热辐射、粒子流、电磁效应等多种物理属性,是人体内特殊的能量流;

  神则是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神为身之本、气为体之充、体为神之舍,劲儿为动之基。形、体、气、神、劲,五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养气生精,炼精化气,以神帅气,炼气化神。在走架中要特别注意意念的引导作用,要始终以意念为引导,渐渐做到意、气、形(拳架)、劲的有机结合,要锻炼意识引导下的走劲儿和换劲儿。

  走劲就是走架中的力的吞吐、收放、蓄发、开合,换劲就是力道的变化和转换,走劲中要力达四肢、气贯四梢、刚柔相济,横竖斜缠。要做到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园裆以坚胯、闭胸以张肋、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从生理角度讲,每一组动作的完成都是一个或几个肌群联合收缩的结果,其中主动肌是完成动作的主力,固定肌给主动肌起支撑作用,对抗肌则对运动起阻止作用,必须尽量放松,劲儿的大小及方向需要改变时,参加运动的主动肌、固定肌、对抗肌都要改变,这种改变称之为换劲儿。

  化、发之间最主要的就是换劲儿,换劲儿必须走圆。圆有大小,有形的是圆,无形的也是圆。要注意圆与直的配合,曲中有直,曲是为了伸,圆是为了直,走圆时内气要缠绕飞腾;走直时,意、气、劲统归于一个方向,集中于一点。经过这一阶段长期的反复的锻炼,懂得了劲儿的作用,掌握了劲儿的转换,形成了动作的“气势”,意念与气相合,化而为神,神、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走架中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敛而身稳。动作虽缓而不散,肢体虽松而不懈,动起来如行云流水,圆通活泼如水之柔顺,而气势雄伟,如铁马金戈,威不可挡。处处我意在先,变换灵活而迅速,虚虚实实、断而复连、个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

  经过第二阶段长期不懈的锻炼,内外功夫大幅度提高,达到了神、气、形的高度统一,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即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这期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这时人的精神气质通过锻炼而起了变化,渐渐地恢复其本来之真,进入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人的内、外、肢体、脏腑的一切活动都极其紧密的统一于意识(即大脑神经活动)之中,心意一动全身俱动,心意静全身俱静。这种高度统一,使人能够“致虚极、守静笃”,还我本来之真心,在虚无之中出现一点生机,即所谓先天真一之“气”,此气不有不无,非色非空,即佛教所说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练功走架时,动作仍按规矩的形式去做,全身彻底放松,毫不用力,心中空空洞洞,静如一潭死水,周身上下内外,全用真意,萌动练去,劲儿若有若无、虽实而若虚。

  腹内之气,也不需要着意,仍是若有若无,勿忘勿助,如此一步步练去,渐渐达到了形正而松,势圆而展,形、势相合,全体透空,形气相依,神形俱妙。

  此一阶段的锻炼效果,不但可以获得高超的实战技艺,同时也可以达到祛病、健身、延年养身的效果。比思想反映更快的行为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为道而损,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神速运转,直接将危险解除。

  我们练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养生延年,不是为了技击克敌制胜,也可以说,养生是太极拳的主流和本意,克敌防身乃是随锻炼而得到的“副产品“。

  所以学练太极拳者,应多向内追求养气之功,万勿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也。

  注:诀窍解读

  提颏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颏骨(下巴尖)用力向上提起,自然能正项;两背骨极力贴住,意、气、劲自膊而出自腑穴向外传出至头骨而回;出劲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练步,而却不知练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是以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是也。人皆之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于逼臀(胯)者,将两胯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于提胸也,将胸用力(意)提起也(俗话前胸贴后背),腰自能松开而运转灵活。人皆知虚胁,而不知虚胁之窍在于张肋,张肋在于闭胸也。

  真正想进入太极之门,就必须皓首穷经,格物而致知,做到知行统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才能有所获。

  “净智妙园,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凡可言说,皆无实义”。共勉之。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