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势

  “气势”这个词,通常指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气势是练拳到一定阶段必须研究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气势不上身,拳之精要还没得到。

  形容拳架气势雄伟,莫可逼视,舒展大方,大松大柔,刚柔相济时,可说:“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曾有位大师谈到盘架时说:“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

  太极拳的气势是由人的精、气、神和内在功夫决定的。

  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饱满浑厚就功夫越深,即练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也就是不重在外形招式,而是重在内气、内劲、内功。

  太极拳是讲究气势,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但也不可忽略外形招式的技术规范。外形招式是内在功夫的延伸,内外相合则成架势。拳的气势,是从收放、开合、虚实、刚柔中练出来的。

  气势如何产生呢?

  练习太极拳,做到“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就能产生气势。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内气、内劲、内功,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知己功夫会在拳架之中练出。

  “气势”的质量是怎样体现?

  具体表现为太极拳浑圆整体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是充满内气、内劲、内功的太极拳。

  太极拳浑圆整体劲就是在日积月累的行拳盘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中,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做到位八面支撑。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之八面,即是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内外相融、完整一气之整体。所以在盘架过程中,注意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全面松开撑圆,久而久之,能使拳势浑圆,进而锻炼和增强周身一家的整体劲。“支撑八面”不能单纯从外观上求,以意领形是训练“支撑八面”的根本。

  行拳时,上要有虚领顶劲,下要有松腰塌胯沉劲,沉肩坠肘,胸虚腋松,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可为“支撑八面”奠定基础。练习中在全身肢体放松的基础上,要有肌肉、骨骼向外松展掤势的意识,要注重随动作的开合,在用意不用力的前提下,让肌肉和骨骼贯穿平衡、对称、中定、稳静的内涵技术向外放松撑开。

  按这样方法长期训练,就能不断提高“支撑八面”浑圆整体劲的功夫。“八面转换”是其中的虚实变化和刚柔相济,这也要讲究转换和相济的功夫。

  如果内劲内功不充盈,神就难聚,意就难引到位,也就打不出像样的气势。

  太极拳的气势还要体现神态安然,从容不迫,情绪安逸,充满自信。

  太极名家李雅轩在练拳笔记里面多次提及气势,他说: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

  明确指出太极拳气势的神威不是咬牙瞪眼、努力使气、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对“气势”的表述是够清楚的了。

  雅轩公还说:“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

  在气势的层次上说,“周身虚灵之气势”与“虚无气势”是太极拳较高层次的气势。

  练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无论习练何种拳法,都要求具备气势。“气势”这个词,通常指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力量、威势。气势,是衡量一个人武术境界和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的气势可以从“意”、“形”、“劲”三个方面去解读。意,是从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方面来讲。行,是从拳势动作的动静、开合、虚实、松沉、舒展,刚柔,隽永、自然等方面来讲。劲,则是从拳势动作劲路的运行、发放、转合和进退的运动趋势上来讲。

  “形”和“劲”偏重于太极拳的外在表现,比较客观易懂,能看得见摸得着;“意”则重在内修。太极拳必须先修外,再修内,渐至内外双修,从而达到“形”、“劲”、“意”的内外相合。本篇文章重点从太极拳的“形”和“劲”去探讨太极拳的气势。

  探索太极拳的气势,自然要先从太极拳的“形”说起。打太极拳对身法的总体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涵胸拔背、松胯圆裆等,这都是在行拳走架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拳论有“功夫架中求”、“拳打千遍,神理现;拳打万遍,不动自转”。我们在初学拳时一定要学规矩、学理法。在规矩的约束下,做到动作无断续、无凸凹、无丢顶、无摇摆、无起伏,在此基础上,架子盘熟之后,再去探求其中的劲道,并相互推手试验,验证拳架的正误,再回到架子中默识揣摩。从拳架到推手,从推手再回到拳架,以此反复循环,日久天长,自能使拳势精益求精,浑厚饱满、支撑八面。然而,这种浑厚饱满、支撑八面的太极拳势动作,绝对离不开太极拳节节贯穿的劲路。所以外形和劲路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这就是对太极拳的另一个要求:以形催劲,以劲领形。

  再来说说太极拳的“劲”。打太极拳要求劲整。太极拳的整劲,是在全身内外放松的前提下,身体各部肢体内外相合、协调配合所形成的整体劲。须要分两个阶段才能真正达到身体整体的合劲。首先是身体的躯干形成上下内外一体的整体劲,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全身立体螺旋的腰胯劲”。其次就是拳论所说“以腰为轴,四肢为轮”,也就是太极拳以腰胯带动四肢的“拨浪鼓”运动原理。至此才能达到太极拳中所有的肢体运动,都来自于腰脊的立体螺旋所产生的驱动力。此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对于“全身立体螺旋的腰胯劲”在洪式太极拳中也称为“腰裆功”之前多有论述,较易理解,此处不再累述。而对于“以腰为轴,四肢为轮”,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先说说四肢中的上肢,就是两只胳膊。作为轮子,驱动力自然在轴上,所以两只胳膊上的任何一处的运动动力都来自于被腰脊驱动的躯干,外开是被躯干推出去,内收则是被躯干拽进来,至于轮子的大小,则取决于胳膊开合的程度,开的大,则轮子大,开的小,则轮子小。同理,对于我们四肢中的下肢,也就是两只腿,其外开是被腰胯之力挤出去,而内收则是被腰胯之力带进来(这种说法也许让人感觉很难理解。太极拳就是如此玄妙,练到了才能明白,练不到说了也是白说,看了也是白看!)。

  在“形”和“劲”都具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太极拳的气势。古语说:兵无常势,水流无形。高妙的太极拳法,常常被比喻成“行云流水”。行云流水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舒缓、均匀,就如同我们太极拳中常说的“粘黏连随,随曲就伸”;然而流水有时候也很任性,时常也会出现“汹涌澎湃,气吞山河”,因此才形成了太极拳的“气势磅礴,无坚不摧”。

  太极拳的气势,从力学上来看,无非是一种运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力的惯性,就是所谓“劲之所向,势之所趋”的惯性。

  所以,太极拳的气势源于行拳的趋势,这种趋势正是拳势所形成的惯性。有了这种“惯性”,太极拳中势与势之间的运劲和转换才能做得更加圆转、灵活、轻松、自然,才会产生“势如破竹”之快意!

  在物理学中,惯性力的大小是由运动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决定的。但是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力学体系更为复杂,决定惯性力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质量,其二是速度,其三则是力的整体性。在质量(我们人体的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关键因素就是速度和力的整体性,而这两点都是由以上我们讨论的太极拳的“形”和“劲”来决定的。

  太极拳的“气势”,其实质就是太极拳的劲路。这种劲路,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来源于自身整劲所形成的惯性力。太极拳雄浑饱满的气势来源于力的惯性,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整劲所产生的惯性,才形成了太极拳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势。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