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我们简称熟地,这药最道地的产地在河南焦作,就是出垆土怀山药的那个地方,我去考察怀山药的时候,看到地里也种植着很多地黄。古人认为那里地好,为中土,山药和地黄等药都得土气最厚。所以明代的张景岳说:“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浓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
这生地黄,经过蒸、晒等工艺之后,就变成了熟地。
古人认为:“熟地,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
《本草纲目》认为熟地的功能是:“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学习中医这么多年,我的心得是:在补肾精的药物中,熟地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他的药物,只能配合,除了熟地,没有药物能担此重任。
在滋补肝肾之阴的方剂六味地黄丸里面,君药就是熟地;而在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中,君药也是熟地,份量都比较重,要的就是它大补肾精的作用。而在历代的滋补肝肾的方剂中,熟地用的地方更是多不胜数。比如《丹溪心法》中治疗阴虚骨蒸潮热的大补阴丸;《医方集解》中用来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的七宝美髯丹;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的虎潜丸等等。
而到了明代的时候,出现了两位医家,都是道家人物,都特别喜欢用熟地,一位是张景岳,一位是陈士铎。
张景岳在中医内科领域功劳非常大,写过《景岳全书》,他特别擅长用熟地,人送外号“张熟地”,他对熟地的应用,从理论上上升了一个高度;而陈士铎的医书里面,如果您仔细翻翻,就会发现,用熟地的方子占了很大一部分,对熟地的论述内容之多,甚至超过了张景岳。我经常用的引火汤,就来自陈士铎的书中。这两位医家,都认为人体肾为根本,肾精充足,方能阴阳调和,因此,于调理阴阳之间,他们将熟地应用得出神入化。
在现代社会,肾精亏虚的情况,更加多见,现在伤精耗精之事很多,人们工作烦劳,到了休息的时间不能休息;杂事繁多,思虑过重,这些情况都会引起肾精的消耗。所以,滋补肾精,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食疗方法,这是广东人经常用的,叫生熟地煲龙骨。在一般的粤菜馆里,这种靓汤非常常见。
生熟地煲龙骨
这个汤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准备好用料,猪龙骨(就是猪脊骨)带肉的500克;熟地30克,生地20克,蜜枣三个,干龙眼三个剥皮,生姜五片,盐少许。
1、先将生姜去皮,将切下的生姜皮和猪龙骨飞水,就是放在开水里面煮一下,然后捞出。生姜皮扔掉。
2、将熟地和生地先煲半个小时,将去皮的生姜切片,然后下入猪龙骨、生姜片、蜜枣一起煲,最好煲一个小时左右。
3、在快要关火之前十分钟左右,放入龙眼肉。(有的煲汤的方法里面不放龙眼)
4、放入少许盐,调味至自己可以接受。
这样的,这个生熟地煲龙骨汤就做好了。这个汤,特别适合肾精不足,肾阴不足之人,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如果感觉自己开始燥热,心烦,皮肤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一周里面,做两次这个汤喝喝,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方子里面之所以配合了生地,主要是考虑在南方,天气比较热,津液损伤,所以会出现伤阴的问题,此时如果能够生地、熟地相配合,则效果更好。
对于那些阳虚,平时就大便溏泄之人,这个靓汤就不能用了。
如果吃素之人,可以不用猪肉,单独用熟地煲汤,放点莲藕山药,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的。
医案
这个熟地之妙,一言难尽,这几天有朋友问我,说她2月17日开始鼻咽部肿痛,19日加上咳嗽,后来又连及整个头部肿胀,直到28日开始询问我。
我当时请她发来舌图,我看是肾精不足,同时判断,已经连续十天了,用了清热解毒的中药和红霉素无效,说明正气不足为主,于是,就开了以熟地为主的引火汤,其中熟地用到九十克之多。她28日当天抓药,第二天给我来了微信:“罗博士好,昨天中午吃了药后,鼻咽肿痛已减轻很多,早上起床感觉咽喉有点粘腻的痰,还有点点干咳,其他都挺好的,今天继续吃药。”希望,这位朋友早日恢复健康。
这样的例子,在张景岳的书里有过记载,这样的上焦火症,是虚火,需要填补肾精,将虚火引下来,这个重任,只有熟地才能担当啊。
所以,擅长用熟地的陈士铎这么夸赞熟地:“真阴之气非此不生,虚火之焰非此不降。洵(xún)夺命之神品,延龄之妙味也!”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