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古代称为“恶食”,指小儿在较长时期内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病症。小儿还上厌食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内在原因为胃气薄弱,外在原因为乳食失调,比如暴食不节,偏食挑食;食物品种单调,影响食欲;喜吃零食,厌进粥饭;大病之后调护不当,导致脾胃不和,纳运失健等。如今小儿的厌食现象猛增,多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偏爱任性有关。
那小儿得了厌食症怎么办?神农中医馆馆长曹教授将此症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可采用不同的膏方或食疗。
1
厌食初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病程短,厌食患儿的正气尚未受伤,厌食症状较轻,一般只见食欲不振。初期阶段曹教授推荐饮食疗法。家长应暂时停止患儿的正常饮食,只给米汤或开水兑入葡萄粉(或白糖)喂养,经过短暂的调理,大多数患儿都能恢复正常饮食。
2
厌食中期
厌食进入这一阶段,可能是由于乳食停积。或脾胃受损而痰湿滋生,或感染了各类虫病,从而影响了脾胃功能。曹教授认为:虽然此时既有食积虫扰、痰湿内阻,又有脾胃功能损伤,但正气还很强,故当急急攻邪,此阶段可食用神农中医馆膏方,按因开方,一方一人。
3
厌食后期
到了厌食后期,脾胃已伤,正气虚馁,气血生化不足,身体虚弱,见并发症。曹教授认为,在治疗上当分脾胃虚弱和脾肾虚两种情况。
俗话说:“治病不如防病”,中医也讲究治未病,就是在病状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儿童健脾膏方,采用太子参、薏苡仁、甘草、山药、陈皮、芡实、茯苓、白术、砂仁、鸡内金、红枣等健脾益胃中药。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开胃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厌食,形体消瘦,发育迟缓之功效。
但家长在小儿厌食的预防上一定要倍加重视。曹馆长特意提醒家长们从以下方面预防。
(1)小儿智力未开,对喜食之物往往会狼吞虎咽、恣食无度,这样最容易患伤食之症,伤食之后便会厌食,因此父母应很好的截止小儿乳食,千万不要过量过饱。
(2)小儿多数喜食冷饮冷食,如瓜果、冰淇淋等,这些食物很容易伤小儿脾胃之阳,应限制小儿的食用量。
(3)俗话说:“想要小儿胃开,焦脆酥香斋。”要想使孩子胃口开,首先应从食物制作上考虑,儿童的主要除形、色、味、香之外,特别注意的是焦、酥、脆三个字,凡是焦、酥、脆的食物,孩子都愿意吃,当然香味可口也非常重要,先要从少量开始,越吃越爱吃。如制成山药芝麻焦饼、内金核桃芝麻酥等,把食疗与药疗结合起来,制成各式各样的食品,这是研究儿童食疗的一条重要途径。最后是个斋字,斋作“斋戒”讲,斋戒是以速食为主的,意思是少给孩子吃油腻之品,多食清淡蔬菜之类。
(4)零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不良习惯,希望做父母的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养成孩子按时进食,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其实孩子厌食是很常见的现象,儿童的肠胃比较敏感,口味也比较挑,很容易对一些食物产生抵制情绪,而孩子又不太善于表达,这种信号无法及时传递到父母那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厌食。所以家长应多多关注孩子饮食情况,避免孩子产生厌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