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类冬季传染病频发,如手足口病、急性腮腺炎、流感等,它们表现出共有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等。当家长们面对这类疾病时表现得十分恐惧,一般的思维基本上是去医院打针输液,并不会想着用中医中药去治疗和预防。今天就自身的临床经历谈谈“手足口病”的中医诊治思路。
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儿童多见。在病患感染肠道病毒后,开始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口病在每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症状,当出现一定相似的症状一定要去医院进行常规检查。
从西医的病理病因来说,它主要由COX病毒A16引起。从中医的角度即是中焦脾胃运化受阻所致,受阻因素无非就是湿热、实热、热结等,鄙人认为三种不可截然分开,临床辨证时必须抓住病机,患儿的疾病来去极快,瞬息万变,一剂知,二剂已则甚好。
手足口病——临床案例
“肖某某,男,1岁多,初诊时已咳嗽数日,咽喉红,饮食不节,脸颊、手心红,大便未解,平素大便偏干,难解,睡觉不安稳,舌红,苔腻,脉浮滑。
辨证为少阳阳明并症,采用纯中医药方式,处以大柴胡汤合小柴胡汤变方加厚朴、杏仁。患儿“咽喉红,脸颊、手心红,大便干,难解”均提示此病症属阳明,“咳嗽、咽喉红”患儿亦有少阳病病症,“舌红,苔腻,脉浮滑”明显少阳阳明并病,其中用大柴胡汤可清热除湿化痰通腑,其为典型少阳阳明方,小柴胡变方为小柴胡汤演变而来,药物由柴胡、黄芩、石膏、甘草、桔梗、连翘等药物组成,从方子组成可知此方亦走少阳阳明,只是病位更偏向于少阳病位,“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药症加上厚朴、杏仁,止咳化痰理气。
当时症状结合舌脉,患儿有发热趋势,嘱其母将中药频服,第二天中午之前将三副药饮毕,并此期间间隔两个小时监测体温,务必清淡饮食,勿食油荤。
二诊时已无明显咳嗽,咽喉疱疹明显,其母诉夜间一过性发热,最高达38.7度,现无发热,检查发现手心、臀部亦出现疱疹,足心暂未发现,断定为“手足口病”(后来去中心医院检查确定为手足口病),大便仍未解,舌红,苔腻,脉浮滑数。
此次辨证仍是少阳阳明并病,处方为大柴胡汤合小柴胡汤变方加鱼腥草、厚朴,初诊判断较准确,中药将体内之热邪激发出来,则出现“手足口病”之症状与体征,故而处方用药亦无多大改动,因患儿咳嗽明显好转,将杏仁去掉,同时加上鱼腥草,解上焦肺部及咽部之热毒。因“手足口病”来势凶险,继续嘱其母将中药频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大便情况,精神状态等,饮食方面务必保持清淡。
患儿病情逐渐好转,体温未再上升,大便已解,精神状态亦有改善。患儿吃完中药后,来医馆复诊,恰好本人有事外出,同事李丹医生接诊,所处方剂为银翘散加减,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除湿健脾滋阴为辅,这对于“手足口病”一类传染病有清除流寇的效果,小剂量使用也不会因药性寒凉而存在伤脾胃之嫌。
后又复诊,小儿饮食、精神、大便均较前有明显的改观,咽喉部已无疱疹,手足心疱疹均已消失。”
以上整个病案中中医辩证思维始终围绕中焦脾胃,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分别是针对中焦热结和湿热,正如《伤寒论》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中焦胃气调和,百病不生。
这是关于手足口病在临床上的治疗思路,同时还有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护理方面,正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手足口病饮食禁忌严格,因为中焦受阻,前期可适当采取“饥饿疗法”,后期务必清淡饮食,忌一切生冷、油腻之物,总之原则上一定要保持中焦肠胃的通畅,使热毒之邪排除有出路。
“手足口病”并非那么可怕,当面对它时,作为父母首要的任务是控制孩子的饮食,比采取医学治疗方式所取得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