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解读不同类型感冒的原因与治疗

  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本为“感受”之意。元代《丹溪心法?头痛》中始把“感冒”作为病症名。如今,感冒在中医范畴中意指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其病情轻者亦称“伤风”或“冒风”、“冒寒”,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另外,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感冒以冬春季多发,全年均可见到。因病邪之殊和体质强弱之异,在证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感冒。

  病因

  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感冒虽由外感风邪疫毒引起,然而由于素体不足,自我调节不利,也可以使外邪更加容易侵入人体而造成疾病的产生。

  一、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邪气疫毒,郁闭太阳,上袭口鼻,以致肺卫失宣而发病。其中,六淫邪气以风邪为长,善行而数变,非但单独致病,亦可夹杂寒、湿、燥合而为病。此外《内经》中曾记载一种特殊情况,即冬季受邪,隐而未发,谓之伏邪,藏于厥阴,至于春季,随少阳之气浮而为病,此情况较为复杂,虽由外邪引起,然而却是由内向外发病,能否称为感冒尚有疑问,故在此不作专门论述。

  二、素体不足

  素体不足可以有很多种情况,比如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大病初愈,正气未复,或由于饮食失节,起居失常,房劳过度,或由于生活中的琐事引起的情志失调,尝贵后贱,偿富后贫等,均可使机体产生阳虚、阴虚、食积、痰积、血瘀、血虚等病理状态,使卫外能力减弱,而与邪气一同引起疾病。

  辨证论治

  一、风寒感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论》自古以来便对很多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伤寒的描述提纲挈领。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以风寒感冒并不一定见到文中所记载的所有症状。然而头痛发热,肢节酸痛,却依然十分常见。风寒感冒较轻者,也可以见到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等症状。

  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为多血少气之经,皮毛属肺,肺主气机,因此太阳经与肺脏共同具有守护肌表的重要功能,风寒郁闭,经络凝滞则肢体疼痛,正气奋起抗邪,则发热恶寒,气机失调,则鼻塞声重。

  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二、风热感冒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证也。”此外亦可见到头痛,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痰黄黏稠等症状。

  风邪属阳,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肺胃具有通调气机津液的功能,为热邪所迫,则身热、咳嗽、烦渴、痰黄黏稠。又风温从口鼻而受,壅遏气血,故可见到咽喉红肿热痛。

  治宜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三、暑湿感冒

  “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昏目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除此之外,也可见到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尿短赤等症状。

  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发热,汗出热不解;暑湿犯肺,肺气不清,故可见到鼻塞流浊涕;风暑夹湿上犯,则面垢,头昏胀痛;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尿短赤;暑湿阻滞经络,经络不利,气机不展,故关节尽痛。

  治宜清暑祛湿解表。

  四、秋燥感冒

  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常可见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咳声嘶哑,口鼻干燥,咽干痒痛,头痛等症状。

  燥热之邪犯肺卫,卫阳被遏,邪正相争,故见发热,微恶风寒;燥热伤津,肺气失宣,故见干咳无痰或少而粘,咳声嘶哑等;燥热上扰,经气不利,可见头痛;燥伤肺胃津液,故见口渴鼻燥,咽干痒疼痛等。

  治宜辛凉甘润,清透肺卫。

  五、气虚感冒

  主症除却各种邪气的致病特点外,常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病。

  素体禀赋较弱者如年老人或多病者,气虚则卫表不密,故容易反复发病;气虚体弱,宗气不利,故气短懒言,倦怠无力。

  治宜益气解表。

  六、阴虚感冒

  主症除却各种病邪的致病特点外,常见盗汗,头晕心悸,口渴,手足心热等症状。

  阴虚生内热,故见头晕心悸,手足心热;阴虚津少,故口渴。

  治宜滋阴解表。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