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合一以治病。胡老一生讲学不少,对《伤寒论》的解读,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今天就分享一篇胡老讲调胃承气汤的文章,以飨同好!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这就看明白了,他讲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前面讲的都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转入阴寒证;“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但热,就是反恶热,这是实,指的胃家实那个实。 发汗,能得到两种结果: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上边讲了;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这个(情况)底下要讲。主要讲的就是要提醒: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的疾病相当地多,上边所说是转成虚寒证,底下所说是还能够转成实热证。 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调胃承气汤。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那么“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了,也有调胃承气汤(证),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但)要说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这条的意思,不是在太阳病篇里头专讲调胃承气汤,和上边芍药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一样,不是专为讲这个(非太阳病的变证)。因为我们讲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得守规律,该用哪种发汗药用哪种发汗药。而且就是即便这么(如法)用,也常常由于素日身体的关系,发汗之后也兴许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发生,这种(特殊)情况也得知道啊。要是错了,更不行,错了(则病变)不为虚,就为实。 (病变为)实,举一个例子,调胃承气汤就是,和胃气。他主要的意思还是讲太阳病为主(捎带着说说变证)。调胃承气汤不能说“不恶寒但热”就使调胃承气汤,也不对的。 根据前面那一条,汗、吐、下,要是用之不当,也属于亡血液、亡津液。那么结果呢?由于津血虚极,可以转为阴寒虚证,所以他要怕冷,前面讲的就是这样,“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9条也是,“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全是由于发汗,亡失体液。体液亡失到相当程度,转为阴虚证(编者按:胡老特指阴性的虚证,不同于教材所讲阴津虚证),所以恶寒。 也有津液丧失太多了,胃中干,转成为里实证,就是阳实证了,就不恶寒但恶热,“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实就是胃家实这个实,就变成阳明病了。虚寒都是属于太阴病的范畴,这个书上没明说,但意思就是这个。虚证前面都有了,那么转成实证怎么呢?当和胃气,那就得调理胃。调理胃的方法也很多,他也是举一个例子而已,“与调胃承气汤”。只是“不恶寒但热”,也不应该(必然)用调胃承气汤,所以他说“与”,不说“主之”,还要加以细审啊。当然一般是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多,所以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可以(有)与调胃承气汤的机会。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呢?我们后头是有的,在这都没明说。在这个书上(说与调胃承气汤),在《玉函经》上说是小承气汤,一样。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祛热的力量差,没有芒硝啊。调胃承气汤偏于祛热,对胀满作用不大,它没有厚朴、枳实。这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其他的症状,有用小承气汤的机会,当然也有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 他说“与调胃承气汤”,就是让人临证细审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只是)一般说可以有用的机会。因为我们上次讲过,他不是专为调胃承气汤立论的,他讲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是发汗不合法,可以转为虚证,也可以转为实证,主要的意思在这一点。实证就要攻实,所以调胃承气汤是攻实之法。 这个方剂就是芒硝、甘草、大黄这三味药,这是一个泻下(方),它叫调胃承气汤,就是调和胃气,其实这个药泻下力量很重。大黄与芒硝合用,根据药物配伍的关系,大黄能加强肠道的蠕动,肠道蠕动就使大便往下走。芒硝能稀薄大便,尽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软坚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黄的蠕动就了不得了。大黄配合芒硝,古人有句话,说是大黄没有芒硝,就像快刀不开刃一样,攻破的力量还是差的,所以搁一起则泻下比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甘草在病情上缓急迫,可是它也缓弱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是因为用甘草的关系。我们用泻下药,有甘草就不会有虚脱的情形,所以甘草这味药也能缓和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里都没甘草,那就是急攻。这个方药(调胃承气汤)就是里实证,大便不通,发潮热。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芒硝有泻下作用,这个药是咸寒的药,解热的作用相当强。也就是说里实证,发潮热,热得厉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调和其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