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胃痛当心梗,傻傻分不清(老中医告诉你最全的胃病知识)

  家住上海徐汇区的张先生问:我今年40岁,最近1个月频繁地胸口痛,怀疑心脏不适,不会是心梗吧,去医院做了检查发现心脏没问题,但胃镜发现有胃食管反流病。请问胃病也会胸痛吗?该如何治疗?

  尊然中医坐诊医师陶福兴解答:胃食管反流病可有胸痛的症状。本病典型症状有烧心、反酸,非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部疼痛和恶心,还有口腔、咽喉部不适等。反复出现烧心、反酸,特别是伴胸骨后疼痛,首先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需注意排除心绞痛,区别在于,心绞痛常放射至左肩或左臂内侧,疼痛多有诱因,持续时间较短。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包括抬高床头、睡前不再进食、戒烟酒、避免饮用含气或酸性饮料和刺激性食品、避免高脂饮食。肥胖者可适当减肥以减轻腹压。

  胃病病因

  传统中医在胃病的阐述上就是一个字:“寒”,而西医则是胃部的炎症与溃疡。中医之所以将胃病诠释成寒症,是因为胃在腑脏五行中属土,阴阳中属阴,且胃病大多有胃胀怕冷的感受。许多人在胃胀不适时往往喜欢饮汤热的“生姜红糖水”,取效也是生姜的温中驱寒之作用。不过,验方中红糖的药效虽有温中之能,但常效对胃的好处还是值得商榷的。

  胃病的产生,是饮食中不注重温热寒凉,或暴饮暴食、或废寝忘食的综合积累,一旦胃部生炎则持久难愈,且慢慢演化成溃疡甚至于癌症。

  临床近四十年,陶福兴副主任医师总结了现代胃病的几个形成特点:

  一、精神层面问题——压力

  社会发展太快,国人生活节奏一改几千年来以万代遗传形成地传统习惯,新时代的经济、感情、工作、生活,与古代只求温饱的轻松已截然不同,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所以会因个人情绪状态,而左右着胃欲与消化机能,久而久之会导致因情绪不稳,进而影响胃肠代谢直至紊乱,也是不争地事实。

  二、生活层面问题——劳累

  现代人虽然远离了原始劳作,工作轻松但工作时间延长,业余爱好增多睡眠时间缩短,绝大多数人丢了养胃的稀粥式早餐,甚至于无早餐,使胃空过久,而又食无定率,进而胃病就会悄然而至。

  三、饮食层面问题——杂食

  虚拟中的网络时代与现实中的高铁时代,让遥远变得不再,全世界的美食迅速地聚集到每一个有人群的角落,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尽尝天下菜肴,这不仅仅是造就了暴饮暴食,而且地域不同的饮食文化,异地嫁接也受环境要素的影响,导致胃纳不受的人群产生。比如牛排,欧美人几千年传承地是六七成熟,挪到中国几千年传承的谷康习惯的人群里,自然会影响胃消化,还有四川辣椒挪到华北食用,自然因为华北干燥的环境远离了四川的潮湿,辣椒食多了无湿可驱自成火炎。现代饮食中的高糖(饮料)、高脂肪(油腻)多水果(滥用)都是造成胃病的缘由之一。

  以上所述概括了胃病的古今不同,现代胃病之病结与过去的饥寒大不相同,在治疗上也要有与时俱进地思考与方式。多年来,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的胃病病患,颠覆古老的“温中消食”疗法,弃古方重实情,活学活用中医学的辩证哲学。针对现代胃病的特点重在破瘀(食瘀、气瘀、志瘀)改古医的“温中为清热”、“顺气为破气”、“消食为活血”,可以说治愈胃病易如反掌,绝非偶然!

  胃病之所以治愈难,难在现代医学只能治表、而中医药又过于的墨守成规,今古几千来我们的先辈所留下的治胃验方、名方不计其数但能见效者甚微,也如同西药以缓解为主。

  研究现代人的胃病与古代人比已有大不同。阅读几千年的历史,国人古代胃病大多以饥寒所至,而今则大多以无节所至,所以今古胃患,起病病因上已就有根本的不同,所以,在治疗上依旧使用古老的“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等等是难以治愈的。

  胃病分类

  中医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

  中医根据胃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

  1、胃脘痛

  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的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的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愈后不易复发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2、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病症,多属于胃部的病变。呕吐的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的声音强弱、吐势的缓急、呕吐物的性状、气味及其他兼症,判断胃病的寒热虚实。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的,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的病史。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

  泛酸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多出肝炎内郁、胃气不和而发,或者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致。泛酸兼有胃脘烧灼感,脘腹胀闷,口干口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者,多为肝气犯胃引起。

  4、呃(e)逆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症。呃逆有间歇的、短暂的、或连续的发作几种。其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因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所致。

  呃逆一症,临床上应辨别虚实寒热的不同,实证多因外邪或痰瘀、气滞、食滞所致,或一时进食太快以及饮水嬉笑引起,其呃逆发病时间短,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虚证多见于脾肾虚寒、胃阴于足,其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无力。胃寒呃逆,其呃声沉缓有力,兼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

  5、嗳气

  嗳气也是胃病的常见症状,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症。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低长,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嗳气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痰火内扰,导致胃气不和,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反气逆而上所出现的症状。

  6、痞(pi)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按压时不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凡是六淫外邪内陷于胃,或饮食积滞,痰湿内阻,七性内伤,以及脾胃虚弱,皆能出现痞满之症。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等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大多会出现痞满的症状。

  7、反胃

  反胃是指病人进食后,食物停积胃腑不能下行,而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过一段时间后则尽吐出的症状,可表现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反胃多由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胃阳渐虚,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阻滞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下行之功能,宿食难消而成。因此,胃阳虚是其发病的关键,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脘复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反胃症状。

  8、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包括不思饮食,纳少与纳呆。不思饮食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纳少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思饮食所致;纳呆是指无饥饿和要求进食的感觉,可见于脾胃本身的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疡病,或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和病后恢复期。

  胃脘痛治疗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辨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A、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昆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B、食滞胃脘

  病因病理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临床表现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C、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D、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折,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E、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症。

  治法:化瘀通络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辨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