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临床多为单耳发病,或伴有耳鸣。
本病主要指特发性暴聋(即突发性耳聋人) [病因病机] 本病由清志不遂、暴怒惊恐、过劳、风寒、震击、噪声等原因,使少阳经气闭阻而致。 1.风邪外犯耳为宗脉所聚,宗脉应,则风邪乘之。 2.肝胆火逆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火逆,蒙蔽耳窍。 3.气滞血瘀由清志抑郁,突然精神刺激,耳窍经气阻滞,或突然而强大的响声使内耳发生急性破坏,皆能造成气血瘀滞。 辩证治疗 1.风邪外犯 症状和体征起病较速,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问,或有恶寒发热、身疼,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风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因官房相通,邪气病及于耳窍,则突发耳聋。鼻塞流涕等症状及苔白、脉浮,皆为风邪外犯之象。 治法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风池耳门听会翳风外关 随证配穴兼高热者,加大推、偏历。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耳门、露风、听会皆为少阳经穴,可通调耳窍气血。配风地、外关疏风解表。 2.肝胆火道 症状和体征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们头痛、日苦、鼻咽发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易怒,舌红,答黄,脉弦数。 征候分析胆经循行“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肝胆之火随经上逆,犯于情奔,故暴聋、偏头痛。胆热,则口苦。肝经循行“上入颃颡”,肝胆之火上炎,故鼻咽发干。热邪内犯,故便秘、尿黄。火盛炎上,故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有热之象。 治法清肝泻胆,通经活络。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 处方听会翳风中渚侠溪太冲丘墟 中医辩证针灸--暴聋" width="400" height="267" /> 随证配穴兼见胸闷纳呆、眩晕、苔黄腻等痰火盛者,加丰隆、劳宫。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故取足少阳之听会、侠溪和手少阳之中清后风,疏导少阳经气。肝经原穴太冲、胆经原穴丘墟,以清泻肝胆之火。 3.气滞血瘀 症状和体征耳聋,伴耳中胀闷感、耳鸣不休,或因强大声音震击而成,耳痛拒按,舌黯红,脉涩。 征候分析《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与经脉、脏腑的密切关系。暴聋,耳中胀闷疼痛,耳鸣不休,为气机阻滞所表现的局部征候。暴震可使耳劳经气逆乱,甚致络破血溢,或血行不畅,塞遏于脉络中,出现血瘀耳痛。舌黯红、脉涩,为气滞血瘀证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聪耳。以耳周围穴为主。 处方听宫翳风听会耳门合谷三阴交太冲 随证配穴胸胁串痛者,加期门、膻中。 刺灸方法外用泻法。 方义泻耳区经穴,以开窍启闭。配合谷、三阴交、太冲行气活血通络。 [其他疗法] 1.耳针内耳、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胆、肾或耳郭上的反应点。每次选2~4穴。强刺激,或用电针,留针20~30min,隔日1次。 2.穴位注射听宫、翳风、听会、完骨、肾俞等穴。每次选2~3穴,用维失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2~0.5ml。每日或隔日1次。 3.头针取额后线,间歇运针,留针20min。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神经性耳鸣、听力下降者。 【医案举例】 韦X,男,33岁,农民。1977年5月某日因哈欠而致右耳听力突然减退,自觉说话如在“室中言”,有塞闭感。诊断:突发性耳聋。取穴:听宫、据风。方法:针刺有针感后留针30min。结果:针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而愈。【四川中医,1985年,3(10):43】 [按语] (1)针灸治疗暴聋、耳鸣耳聋有较好疗效。因听神经中毒、动脉硬化等引起者,较为难治。 (2)预防暴聋应避免震击,注意劳动保护,同时调节清志,注意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