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针灸治疗脱肛

   脱肛是直肠黏膜部分或全层脱出肛门之外,相当于西医学的“直肠脱垂”。常见于小儿、老人和多产妇女。主要与解剖缺陷、组织软弱及腹压增高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虚证多因小儿气血未充、肾气不足;老人气血衰弱、中气不足;多产妇女耗精伤血、肾气亏损;另外,久泄、久痢或久咳也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实证多因湿热蕴结,下注大肠,络脉瘀滞。因大肠与肺相表里,脾为肺之母,肾开窍于二阴,所以,其病位虽然在大肠,却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以肛门脱出为主症。轻者排便时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重者稍劳、咳嗽亦可脱出,便后需用手帮助回纳,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排便不尽和坠胀感。   西医学将直肠脱垂常分为三度:Ⅰ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呈淡红色,长约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恢复;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色淡红,长约5~10cm,呈圆锥状,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Ⅲ度脱垂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甚厚,肛门松弛无力。   1.脾虚气陷脱肛遇劳即发,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肾气不固脱肛每遇劳累即发或加重,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肛门松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3.湿热下注多见于痢疾急性期或痔疮发炎时,肛门红肿痛痒,大便时肛门灼热、坠痛,肛门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脾虚气陷、肾气不固者补中益气、培元固本,针灸并用,补法;湿热下注者清利湿热、提托止痛,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   方义:长强为督脉之别络,位近肛门,局部取穴可增强肛门约束力;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交会穴,气属阳,流于督,针灸并用能使阳气旺盛,有升阳举陷之功;足太阳经别自尻下别入肛门,取足太阳之承山穴清泻肛肠湿热、消肿止痛;肛门为大肠的连属部分,大肠俞为大肠腑气转输之处,又隶属膀胱经,可调节、充实肠腑之气。   加减:脾虚气陷加脾俞、气海、足三里调补脾胃、益气固摄;肾气不固加气海、关元、肾俞补益肾气、培元固本;湿热下注加三阴交、阴陵泉清热除湿、疏调肛门气机而固脱。   操作:百会针用补法,并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法;长强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l寸左右,要求针感放射至肛门四周,注意不要刺穿直肠;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疗法   ⑴皮肤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轻轻叩刺,每次10~15分钟。   ⑵挑治:在腰3至骶2之间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任选1~2个反应点进行挑治。每周治疗1~2次。   ⑶耳针:取直肠、大肠、皮质下、神门。毫针中强度刺激;也可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⑷穴位注射:按针灸处方取穴。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行常规穴位注射。   ⑸穴位理线:取承山(两侧交替)、长强、提肛穴。理入羊肠线。每20~30天l次。   【验案举例】   郝某,男,50岁。自幼患痢疾,未能及时就诊,迁延日久不愈而致脱肛,至今已43年。数十年来,每次大便时肛门即脱出,长度约3.5cm,便后不能自行收回。需以手托之方能还纳。每日大便2~3次,便后下坠感十分突出。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查:形体消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偶有间歇。诊为“脱肛”(中气下陷型)。取长强、大肠俞、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长强进针1.5寸,用捻转补法,针感上抵腰部。连续治疗5次,脱出物回纳l/2;共治15次痊愈(王雪苔.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第1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3~44)。    【文献摘录】   1.《针灸大全》:病寒冷脱肛,灸脐中……大肠虚冷、脱肛不收,取内关、百会、命门、长强、承山。   2.《医学纲目》:脱肛,取大肠俞、百会、长强、肩井、合谷、气冲。   3.《类经图翼》:凡脱肛者,皆因阳气下陷。胃俞、长强……又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4.《针灸逢源》:脱肛由气血虚而下陷,灸脐中随年壮、长强三壮、水分百壮。   【按语】   1.针灸治疗对Ⅰ度直肠脱垂疗效显著,重度脱肛应采取综合治疗。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腹泻、久咳、便秘等,以降低腹压。配合腹肌功能锻炼,经常作提肛练习。   3.治疗期期间易清淡饮食,避免烟、酒和辛辣食物的不良刺激。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