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内科: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男女老少均可罹患,而且病程长,易复发,对健康影响甚大。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粘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粘膜层2/3者为重度。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其中比较主要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

  (1)饮食不节: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液精微之功。故饮食不当,节制失度,极易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壅塞呆滞脾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败伤中阳,气血凝滞;或恣食肥甘厚味,烈酒浊乳,湿热中阻均可使脾胃纳化升降失常,从而引发胃脘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诸证。《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证治汇补》“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食辛辣炙B032酒面热物者;有壮实者恣饮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以后,继之不调者。”均说明了多种原因饮食所致的伤胃。

  (2)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可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出现肝胃不和之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火灼胃阴,可出现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等胃阴不足之证;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可致瘀血产生,瘀阻络脉,可出现血瘀胃痛,并可见吐血、便血等证。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

  (3)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犯脾胃,损及功能而引发本病,尤以寒、湿、燥三邪为甚。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可致寒犯胃脘,中阳不振出现胃痛喜暖、恶心呕吐及腹泻诸证,如《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湿邪粘腻,呆滞脾胃,壅塞气机可现腹胀、痞满诸证;燥邪入里,灼恋胃阴,可现胃脘隐痛、口干、便秘等胃热阴亏之证。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饥饱不匀,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节,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钝,脾胃失键,而为胃脘疼痛、窒息痞满、纳差、乏力诸证。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兹将本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作一归纳。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2)腹胀,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约占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与情志所伤,两者又互为影响,而致胃痛。饮食所伤,脾胃受损,再遇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火郁热蕴,又易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初病在气,久痛入络,脉络受损,气血失和而致瘀血作痛;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克伐中阳,转为脾胃虚寒之症。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