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孕妇为何皮肤会痒

  五大原因:怀孕导致激素变化、血糖和胆汁酸异常、病原菌感染、过敏、气候的变化

  专家提醒:两成孕妇会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治疗的抗真菌药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主任李映桃主任医师

  皮肤瘙痒,是很多准妈妈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正值冬季,气候干燥,更容易引起皮肤瘙痒。专家介绍,约两成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会出现皮肤瘙痒。孕期皮肤瘙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应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主任李映桃主任医师介绍,孕期皮肤问题,除了少数因怀孕而产生,大部分与怀孕无直接关系,而是由湿疹、荨麻疹、药物疹、细菌感染等皮肤疾病引起。此外,孕期血糖和胆汁酸异常,也容易引起皮肤瘙痒。她提醒说,如果是病原菌感染,用于局部治疗的抗真菌药属B类药,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因怀孕导致激素变化

  应对:穿棉质衣服,洗澡别用肥皂、沐浴露

  李映桃说,孕期皮肤瘙痒,有的纯粹就是因为怀孕而引起的。原因是,从怀孕到生产后1个月左右,由于激素的增加,女性的身体会出现变化,皮肤也会变得特别敏感,容易起疹子,感觉瘙痒,严重时会影响孕妇的生活作息与情绪。

  对于这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瘙痒,李映桃建议,孕妇要注意皮肤的护理保养,穿着上应以棉质为主,避免化纤衣物产生摩擦、静电,形成外在环境对皮肤的刺激。此外,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洗完后最好马上涂抹润肤霜。不要等到感觉皮肤干燥才来润肤,尽量不用肥皂、沐浴露。

  血糖和胆汁酸异常

  应对:务必进行降糖控糖治疗和降胆汁酸治疗

  李映桃说,孕妇在孕期的血糖和胆汁酸异常,也会引起皮肤瘙痒。这种瘙痒,通常奇痒难忍,让人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需要抓破皮肤方能暂时止痒,因此,往往造成孕妇全身抓痕累累,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且迁延难愈合。“如果是这种瘙痒,一定要注意是否为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综合征和糖尿病。”

  李映桃提醒,如果在孕期出现这种瘙痒,可以在皮肤科、产科和中医科就诊,并一定检测血糖水平和总胆汁酸水平。

  “高糖或高胆汁酸水平,都可以导致胎儿窘迫、死胎等不良愈合。”她说,如果孕期皮肤瘙痒是因妊娠期糖尿病或胆汁淤积综合征而致,务必进行降糖控糖治疗和降胆汁酸治疗,并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或胆汁酸水平,而且,降糖控糖治疗需持续至产后,降胆汁酸治疗则需要持续至结束分娩时。

  病原菌感染

  应对:用抗真菌药进行局部治疗

  病原菌感染也可能成为孕期皮肤瘙痒的原因。“如果这种皮肤瘙痒以手指和脚趾的夹缝间瘙痒难忍为主,而且皮肤起小水疱,直到抓破皮肤才能暂时止痒且流水的,要注意是否虫螨等病原体的感染。”李映桃说,如果出现“香港脚”的症状,或臀部、大腿等部位出现“地图或铜钱样”斑,要注意是否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

  李映桃提醒,如果是病原菌感染,孕妈要及时到皮肤科进行专科诊断和治疗,疗程可能会比较长。“很多孕妇会担心药物治疗会对宝宝造成影响。”她说,“其实不会,因为用于局部治疗的抗真菌药属于B类药,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食物、药物等过敏

  应对:若轻微,可用半干冷毛巾冷敷

  李映桃介绍,不少孕妈在食用某些食物、药品时,如辣椒、生姜、生蒜等辛辣刺激食物,也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另外,孕期接触某类生活用品,如化妆品后,短时间内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皮疹。

  李映桃提醒,孕期最好不要使用化妆品、染发和电发。在饮食中,要避免易过敏食物,海鲜的摄入要适量,因为海鲜能加重皮肤瘙痒;同时,避免或少吃辣椒、生姜、生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孕期的所有用药都必须在专科医生和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尽量少用药品,也尽量不要用新药,此外,要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或化学品。”

  在孕期因食物、药物或生活用品过敏而出现皮肤瘙痒,如果症状轻微,可以用半干的冷毛巾进行冷敷,缓和皮肤瘙痒不适。瘙痒严重者,孕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症治疗,局部瘙痒可外涂薄荷酚、樟脑霜、樟酚酊、樟脑扑粉,必要时可短期选用副作用小的激素药膏,如艾洛松等。全身瘙痒可短期适当服用镇静剂或脱敏剂,如口服扑尔敏片,每日3次,每次4毫克;可同时口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另外,也可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气候的变化

  应对:注意不同季节不同皮肤的护理保养

  “导致孕期皮肤瘙痒,还可能是因为气候原因。”李映桃说,比如,在冬季,由于皮脂分泌减少,孕妇的皮肤容易干燥,严重时甚至出现皮肤龟裂,从而引发冬季湿疹或缺脂性湿疹等,这些症状在全身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而在夏季,通常是因为气候潮湿,流汗多,孕妇容易出现湿疹或皮肤毛囊炎等问题。

  对于因气候而产生的孕期皮肤瘙痒,李映桃认为,只需在不同季节注意不同皮肤的护理保养即可,比如夏季应勤洗澡,秋季要保湿,冬春季则需防冻和使用油脂类护肤品。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