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佛家学术里面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法,由佛家有名的“拈花微笑”典故而流传下来,印度以迦叶为禅宗初祖,传至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东渡中国,把“禅”在中国传了下来。“禅”以修心为主要目标,认为即心成佛,佛在心中,故可以借用来作为气功调心的手段,非常有效。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禅”呢?
学“禅”其实很简单,可以从现有的禅宗典故书籍学起,如蔡志忠的漫画《禅说》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图文并茂,故事浅显。不过一定要边看故事边思考,而不是象有些人看完以后说这些我都知道啊,却不知并不是说这些故事,而是这些故事里面蕴涵的“禅”意。我们先看几个公案故事:
1、那就是禅: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这种开示,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2、自伞自度: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看了这两个故事,似乎觉得这些得道禅师都有些折磨人的嗜好,其实他们是用心良苦,就是想帮助你把禅学会啊。因此你在看公案故事的时候要会动脑筋,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中找到“禅”意。还有就是要把握住一点,所有的故事教给你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禅”是调整你的“心”的艺术。脱离了你的“心”,“禅”就不是“禅”了。“禅”还是一种智慧,你学了“禅”,就会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因此“禅”还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最好手段,因此不可掉以轻心。可以这么说:不学“禅”就练不好气功。当然,在学“禅”的同时学习一下心理学,两下结合,则事半功倍,调心成功,气功就学成一半了。还有,许多人看过一些佛经,被佛家理论所左右,常常劝这个看佛经,劝那个念佛经,其实,他们对于禅机佛理还是糊里糊涂,只是隐约觉得佛经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但到底是什么却讲不出来,这样是不行的,“禅”虽然看似不可说,可是调心的目标是不容怀疑的。只要你抱着这个目的去学“禅”,就能够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