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人2
《蜘蛛人2》(英語:)是一部於2004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电影,由山姆·雷米執導,艾爾文·薩金特編劇,劇情圍繞著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蜘蛛人展開。該片為2002年電影《蜘蛛人》的續集,同時也是《蜘蛛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由陶比·麥奎爾、克莉絲汀·鄧斯特、詹姆斯·法蘭科、艾佛烈·蒙利納、蘿絲瑪莉·哈里斯、J·K·西蒙斯與唐娜·墨菲主演。
蜘蛛人2 | |
---|---|
電影海報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山姆·雷米 |
监制 |
|
编剧 | 艾文沙吉 |
剧本 | 艾爾文·薩金特 |
故事 |
|
原著 | 《蜘蛛人》 史丹·李 史蒂夫·迪特科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丹尼·葉夫曼 |
摄影 | 比爾·波普 |
鮑勃·穆拉夫斯基 | |
制片商 |
|
片长 | 127分鐘 |
产地 | 美國 |
语言 |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哥倫比亞影業 |
预算 | 2億美元 |
票房 | 7.838億美元 |
前作与续作 | |
前作 | 《蜘蛛人》 |
续作 | 《蜘蛛人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
香港 | |
臺灣 |
該片設定於前作劇情的兩年後,「蜘蛛人」彼得·帕克(麥奎爾飾演)開始在自己的生活和英雄使命兩個抉擇當中左右為難,而一名新敵人八爪博士(蒙利納飾演)因為一場失敗的實驗導致愛妻喪命,使他用安裝在他身上的四條機械手臂開始在紐約市作亂,迫使彼得必須再次上陣,制止博士將會毀滅全市的計劃。《蜘蛛人2》於2002年11月開拍,一直進行到2003年聖誕節之後。
《蜘蛛人2》於2004年6月22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的曼恩村電影院首映,並隨後於同年6月30日在北美院線上映。該片叫好又叫座,蒙利納的演技尤其廣受好評,且其時至今日仍被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蜘蛛人2》在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入圍最佳音效剪輯獎、最佳混音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三個獎項。續集《蜘蛛人3》於2007年5月4日在北美上映。
劇情
諾曼·奧斯本去世兩年後,彼得·帕克持續以蜘蛛人身份守護紐約市,卻因此耽誤工作和學業,連房租都交不起。他被迫疏離戀人瑪莉珍·華生、摯友哈利·奧斯本以及家人梅嬸以避免牽連他們,同時得知梅嬸已收到搬遷通知。面臨蠟燭兩頭燒之龐大生活壓力的彼得,近期發現自己開始喪失發射蛛絲與爬行的能力,且好幾次都發生在出任務的關鍵時刻。
哈利繼承父親衣缽擔任奧氏企業科學部門主管,贊助核物理學家奧托·奧克塔維斯的核融合項目,而彼得的大學教授柯特·康納斯剛好身為奧托的朋友,讓彼得決定針對奧托的研究寫科學論文。在展示會當天,奧托將四條具有人工智能的機械手臂安裝在自己身體上,藉以協助他處理核融合反應器會發生的高溫和磁力問題。雖然反應器成功完成核融合進程,但因計算錯誤導致功率猛增,使核融合開始不穩定。求勝心切的奧托拒絕關閉反應器,卻導致愛妻蘿絲因此身亡,連他自己都被核融合能量波及,燒壞他操縱機械手臂的大腦抑制芯片,彼得被迫身穿蜘蛛裝拔掉電源才制止危機。
災後,昏迷的奧托被送至醫院急救,當醫生準備切除所有機械手以做進一步治療時,四條機械手卻因抑制芯片損毀,產生自我意識並殺光所有醫生。奧托醒後目睹手術室的混亂,逃出醫院後藏身至碼頭的一座廢棄船屋,夢想破滅加上失去愛妻的他開始被四條機械手所誘惑,決定靠擴大保護系統來重新進行第二次實驗。由於急需資金,奧托闖入一家銀行搶奪走大量現金,而彼得和梅嬸當時也在銀行裡,彼得再次著裝試圖阻止他的行動。奧托一度挾持梅嬸做人質攀爬至大樓上方,彼得經過一番激鬥才救出梅嬸,而奧托得到所需金錢後開始重新購買實驗材料,在船屋裡建造第二架反應器。
投資賠本的哈利開始陷入焦躁、不惜血本地尋找蜘蛛人下落,而瑪莉珍不想再等待彼得,於是和太空人約翰·詹姆森訂婚,他同時也是《號角日報》總編兼彼得上司J·喬納·詹姆森的兒子。接連的打擊導致彼得徹底失去能力,他決定扔掉蜘蛛裝、拋棄英雄使命回歸正常生活,開始修補學業並試圖和瑪莉珍彌補關係。一位清潔工在垃圾桶裡找到蜘蛛裝后送到《號角日報》,使詹姆森馬上刊登這條消息,造成紐約犯罪率開始急劇上升。在班叔逝世兩週年忌日當天,彼得對梅嬸坦白他三年前放走搶劫犯而導致班叔身亡的事情,雖然一度讓梅嬸無法接受,但她很快就諒解彼得的無心之過。
奧托造好反應器後找上哈利索取更多的氚元素作為實驗原料,哈利開出活捉蜘蛛人來見他的交換條件,並透露為蜘蛛人拍照的彼得知道蜘蛛人的下落。瑪莉珍婚前深感自己還是愛著彼得,於是將他約在咖啡廳見面希望能聽他告白,但奧托隨後現身打斷約會,命令彼得在一天之內找出蜘蛛人會面他,並抓走瑪莉珍作為人質。急忙想救回瑪莉珍的彼得突然於一瞬間爆發出失去的能力,馬上從詹姆森辦公室裡拿回裝備,來到鐘塔上和奧托決一勝負。兩人戰鬥轉移至紐約地鐵上,奧托破壞剎車使整輛地鐵失控地往天橋盡頭全速行駛。彼得用盡全身力氣用蛛絲拉扯方式停止地鐵,拯救所有乘客後一度力盡昏倒。車上乘客將他抬回車上後對他心存感激,即使得知他的真實面貌也一致決定隱瞞。而奧托馬上回車上擊昏彼得,將其帶回給哈利交差並得到所需的氚元素。
哈利剛準備殺死蜘蛛人以報殺父之仇,取下面具後驚訝地發現他是摯友彼得,彼得醒後連忙說服哈利先交代奧托的藏身處,表示自己必須先去救瑪莉珍。彼得趕至船屋營救瑪莉珍時與奧托再次交手,再次發動反應器卻還是陷入之前的不穩定現象,甚至因氚用量過多而導致全紐約危在旦夕。彼得擊敗奧托後向他拿下面具展示身份,說服他要放開夢想並為大眾著想。最終醒悟的奧托重新控制住機械手,與彼得告別後採取自我犧牲來贖罪,來到反應器正下方拉斷支柱,跟他的失敗成果一起葬身河底。瑪莉珍發現彼得的身份,領略到他長久以來的苦衷,兩者在船屋沉沒前逃生後獨處一會,彼得將瑪莉珍放下去獲救。當哈利處在友情與復仇之間左右為難時,突然看見已故父親諾曼的幻覺,在其引導下走入鏡子後方的密道裡,找到父親遺留的多數綠惡魔之裝備與儀器。
婚禮當天,瑪莉珍最終發現自己不能離開彼得,於是在留下拒婚紙條給未婚夫約翰後,立即跑到彼得的公寓裡向彼得表白,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和彼得在一起。兩人深情接吻後,街上出現警笛聲,瑪莉珍也鼓勵他著裝成蜘蛛人繼續英雄使命。
角色
- 陶比·麥奎爾飾演彼得·帕克 / 蜘蛛人,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學生,《號角日報》攝影師,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英雄蜘蛛人,如今出道兩年的他,開始在生活和英雄使命上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局面。早在2000年,麥奎爾就已簽下了三部蜘蛛人電影的合約。2002年底,麥奎爾在拍《奔騰年代》時背部受傷,索尼不得不考慮找人來取代他,如傑克·葛倫霍。麥奎爾後來傷癒,得以繼續飾演彼得。他出演《蜘蛛人2》的片約為1,700萬美元,遠高於前作的300萬至400萬美元。
- 克莉絲汀·鄧斯特飾演瑪莉珍·華生,彼得的戀人兼高中好友,現在是舞台劇演員。因為彼得老是無緣無故地失約,打算放棄等待他。對於希望該角色在片中如何發展,鄧斯特表示,「我只希望她能成長,並對她與彼得間的關係做出抉擇」,並說「如今的她更有自信且更聰明」。
- 詹姆斯·法蘭科飾演哈利·奧斯本,彼得的摯友,父親諾曼·奧斯本死後接手奧氏企業,贊助奧托的研究。哈利將父親之死怪罪於蜘蛛人,依然想找到蜘蛛人來為父報仇。法蘭科在受訪時表示,為了詮釋出哈利與彼得的真摯友誼,他在幕後與彼得的演員麥奎爾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如果彼得應該成為我(哈利)的長年好友,那麼我認為,去多了解陶比(·麥奎爾)一點應該會有幫助」。
- 艾佛烈·蒙利納飾演奧托·奧克塔維斯 / 八爪博士,知名核物理學家,畢生精力都花在核融合研究上,致力於造福人類的他,因實驗失敗而變成靠四條機械手行動的八爪博士。蒙利納於2003年2月簽約飾演該角,隨即開始進行體能訓練。導演山姆·雷米對蒙利納在《揮灑烈愛》(2002年)中的演技感到印象深刻,並認為他的體格很適合擔當此角。蒙利納當初在試鏡時僅簡短的討論了這個角色,並沒有察覺自己是個有力的人選。身為漫威漫畫迷的蒙利納對於獲選一事興奮不已。雖然對八爪博士不甚熟悉,但蒙利納發覺八爪博士的一個特點——殘忍又輕蔑的幽默感,並想在片中將其詮釋出來。
- 蘿絲瑪莉·哈里斯飾演梅·帕克,彼得的嬸嬸。
- 唐娜·墨菲飾演蘿莎莉·「蘿絲」·奧克塔維斯(),奧托的愛妻,一向支持丈夫的科學事業,在奧托實驗失敗引發的意外中死亡。
此外,演員布魯斯·坎貝爾繼前作後再次客串,飾演的角色為劇院招待員,他因為彼得遲到而拒絕他入場。蜘蛛人的創作者之一史丹·李客串飾演蜘蛛人和八爪博士在銀行大樓上戰鬥時,在下方營救群眾的市民。迪倫·貝克回歸飾演彼得的大學教授柯特·康納斯,與奧托是朋友關係,也是因為他才讓彼得注意到奧托的研究。威廉·達佛也回歸出演了該片,飾演的角色同樣是諾曼·奧斯本,哈利已故的父親,僅在哈利的幻覺中現身。達佛在宣傳前作時想出了這個點子,並拿《哈姆雷特》中姆雷特王子見到已逝父王之鬼魂的橋段來做比較。
埃利亞·貝斯金飾演彼得的房東迪科維奇先生(),而其女兒厄蘇拉()則由瑪吉娜·托娃飾演。阿西夫·曼迪維飾演阿茲先生(),彼得打工的披薩店老闆。史考特·史匹格客串飾演一名男子,蜘蛛人外送披薩到一半時,為了出任務而將披薩扔到他家陽台,他試圖偷吃但被蜘蛛人用蜘蛛絲取回去。唐尼爾·羅林斯客串飾演指著蜘蛛人說「他搶了那傢伙的披薩!」的紐約人。艾蜜莉·戴絲香儂客串飾演彼得送披薩遲到的接待員。喬爾·麥克哈爾飾演銀行裡拒絕為彼得和梅嬸提供貸款的代理人。哈爾·斯帕克斯飾演在電梯裡短暫和失去能力的蜘蛛人碰面的住戶。伊莉莎白·班克絲回歸飾演貝蒂·布蘭特(),《號角日報》總機,J·喬納·詹姆森的秘書。
比爾·納恩再度飾演號角日報編輯羅比·羅伯森,而導演山姆·雷米的兄弟泰德·雷米也回歸飾演報社頭版編輯霍夫曼()。韓裔美國演員金大賢飾演奧托的實驗室助手。喬伊·狄亞茲與菲爾·拉馬爾客串飾演紐約地鐵的乘客。凡妮莎·費麗托飾演與瑪莉珍合演舞台劇的女演員。喬·布萊恩特客串飾演一名旁觀者。約翰·蘭迪斯飾演幫在意外中受傷的奧托動手術的醫生。格雷格·艾德曼飾演戴維斯博士()。
製作
籌拍與編劇
完成《蜘蛛人》(2002年)後,導演山姆·雷米在詹姆斯·凱提()的幫助下馬上投入續集。2002年4月,索尼聘請阿爾弗雷德·高夫與麥爾斯·米勒編寫該片的草稿,其中的反派由八爪博士、蜥蜴人與黑貓擔任。5月8日,在《蜘蛛人》創下達1.15億美元的首週末票房紀錄後,索尼宣布續集將於2004年上映。該片最早被定名為《驚奇蜘蛛人》(),製片預算約為2億美元。隔月,大衛·柯普也加入了編劇的行列。
2002年9月,麥可·謝朋受聘重寫草稿。在他編寫的草稿中,八爪博士被設定為一名愛上瑪莉珍的年輕人,也是前作中的基因突變蜘蛛的研發者。他的機械肢體會為他施打內啡肽,好緩和裝著機械肢體帶來的疼痛。一次,他在與瑪莉珍約會時傷了兩名搶匪,嚇壞了瑪莉珍。在與蜘蛛人的打鬥中,八爪博士的觸手出了問題,即將害死他。八爪博士打算取走蜘蛛人的脊椎治癒自己,因此他將在第三部蜘蛛人電影與哈利中結盟。與此同時,哈利和《號角日報》重金懸賞蜘蛛人的人頭,導致紐約市市民轉而攻擊蜘蛛人。不過,製片人艾維·亞拉反對三角戀的設定。
雷米透過高夫、米勒、柯普和謝朋編寫的草稿,挑出了他看中的編劇艾爾文·薩金特。雷米認為,這部片應該要去探討彼得的個人需求和責任間的衝突,探索彼得所選的路是對是錯,以及最後他如何判斷繼續當英雄的自己仍會快樂。雷米也表示,該片的劇情受到《超人II》(1980年)的影響,那部片同樣也講述了一名英雄放棄責任的故事。漫畫《驚奇蜘蛛人》第50集「蜘蛛人不再!」()也是該片的參考對象之一。另外,劇組最後選擇八爪博士(即奧托·奧克塔維斯)擔任反派,原因包含他擁有有意思的外觀、能與蜘蛛人匹敵的戰鬥力和引人同情的人性。八爪博士原先計畫在前作出場,但被雷米否決。雷米更動了與八爪博士相關的一些劇情設定,包含奧托是彼得心目中的英雄,以及彼得是想拯救喪心病狂的奧托才與他打鬥,並不是想消滅他等。
拍攝
2002年11月,劇組於芝加哥花了兩天進行前期拍攝,共拍了100多場戲。為了拍蜘蛛人與八爪博士在地鐵上的打鬥,劇組買進了一台2200系列的火車,並安裝了16台攝影機。《蜘蛛人2》的主體拍攝於2003年4月12日在紐約市開始,由比爾·波普負責掌鏡。5月13日,劇組移師至洛杉磯,拍攝十段由美術指導尼爾·史畢賽克()設計的重要橋段。在背傷復原後,飾演彼得的陶比·麥奎爾十分享受拍特技戲的過程,甚至開了個玩笑:在片中彼得失去能力、從高處跌落的橋段裡加入一句台詞「我的背,我的背」。飾演梅嬸的蘿絲瑪莉·哈里斯也沒有依賴特技替身演員,親自上場拍特技戲。
地鐵的橋段分成好幾個部分拍攝,導演雷米表示,「困難的是,我必須對每個鏡頭的元素了解透徹。我可能會先在芝加哥拍攝一段,在紐約市拍攝一段,(……)然後到片場用藍幕或綠幕技術讓演員拍戲,(……)就好像一幅超級複雜的拼圖」。
為了打造八爪博士在廢棄船屋中的研究基地,拍攝中斷了八個星期。史畢賽克之所以會做此設計,是為了與上一次實驗時爆炸的實驗室呼應,並引申出奧托在遭逢巨變後崩潰的含意。拍攝作業隨後繼續。船屋共花了15個星期建造,寬60英尺(18),長120英尺(37),高40英尺(12),佔滿索尼影業的30號片場。劇組也蓋了縮小版的船屋,好拍攝片尾船屋瓦解沉沒的橋段。雷米在受訪時,將船屋和地鐵橋段的拍攝作業並列為最富挑戰性的部分。拍攝作業一直到了2003年聖誕節仍在進行。
劇組採用了名為Spydercam的攝影機,來拍攝蜘蛛人飛天遁地的視角。對於某些鏡頭,劇組會用每秒6幀的速度拍攝,方便日後快速播放,帶給觀眾速度感。劇組拍攝前先透過數位版的城市樣貌來擬訂那些鏡頭需要用上Spydercam,且Spydercam的移動有自動化系統控制,十分經濟。在前作中,只有片尾有用上Spydercam。
設計與特效
服裝設計師詹姆斯·阿契森對片中的蜘蛛裝做了約一百處的細微修改,雖然大致上來看與前作並無兩樣。阿契森修改的部分包含用色更為豐富大膽、蜘蛛裝上的蜘蛛圖案放大且線條更加優雅,以及眼睛部分的鏡片縮小等等。拍戲時,麥奎爾必須在蜘蛛裝面罩下裝上假顎,而在拍攝該片時,劇組將其改良,變得更容易取下。為了拍片,劇組共做了35件蜘蛛裝。
Edge FX受聘製作片中八爪博士的裝備,包含金屬和橡膠製的腰帶、橡膠製脊椎和四隻長8英尺(2.4)的橡膠製機械手臂等,全套裝備共重100英磅(45)。機械手臂的爪子被稱作「死亡之花」(),由木偶師操縱;而每隻機械手臂都需要四個人一起操縱。操縱機械手臂的人員會與八爪博士的演員艾佛烈·蒙利納排練每一個橋段,好培養出默契。在拍片現場,蒙利納為他的四隻機械手臂各自取了名字,分別為「賴瑞」()、「哈利」()、「摩」()和「弗洛」()。
Edge FX只負責八爪博士操縱機械手臂的部分,而八爪博士透過機械手臂移動的部分則是劇組透過電腦成像(CGI)技術完成的。首先,演員蒙利納先吊著長20英尺(6.1米)的吊索拍戲。接著,劇組在後期製作中透過CGI技術加以修改畫面,讓八爪博士看起來就像是用機械手臂移動一樣。由於CGI技術比較花錢,劇組會預先評估那些橋段需要用上CGI技術。導演雷米在受訪時表示,該片比前作更難拍的地方就是八爪博士的爪子。
導演雷米聘用香港武師林迪安擔任該片的武術指導,在蜘蛛人飛簷走壁與八爪博士打鬥的橋段中加入中國武術。雷米表示,林迪安是曾和自己合作過《終極標靶》(1993年)的香港導演吴宇森推薦的人選。此外,根據雷米的說法,片中的動作美學也受臺灣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年)影響甚深。
籌拍與編劇
完成《蜘蛛人》(2002年)後,導演山姆·雷米在詹姆斯·凱提()的幫助下馬上投入續集。2002年4月,索尼聘請阿爾弗雷德·高夫與麥爾斯·米勒編寫該片的草稿,其中的反派由八爪博士、蜥蜴人與黑貓擔任。5月8日,在《蜘蛛人》創下達1.15億美元的首週末票房紀錄後,索尼宣布續集將於2004年上映。該片最早被定名為《驚奇蜘蛛人》(),製片預算約為2億美元。隔月,大衛·柯普也加入了編劇的行列。
2002年9月,麥可·謝朋受聘重寫草稿。在他編寫的草稿中,八爪博士被設定為一名愛上瑪莉珍的年輕人,也是前作中的基因突變蜘蛛的研發者。他的機械肢體會為他施打內啡肽,好緩和裝著機械肢體帶來的疼痛。一次,他在與瑪莉珍約會時傷了兩名搶匪,嚇壞了瑪莉珍。在與蜘蛛人的打鬥中,八爪博士的觸手出了問題,即將害死他。八爪博士打算取走蜘蛛人的脊椎治癒自己,因此他將在第三部蜘蛛人電影與哈利中結盟。與此同時,哈利和《號角日報》重金懸賞蜘蛛人的人頭,導致紐約市市民轉而攻擊蜘蛛人。不過,製片人艾維·亞拉反對三角戀的設定。
雷米透過高夫、米勒、柯普和謝朋編寫的草稿,挑出了他看中的編劇艾爾文·薩金特。雷米認為,這部片應該要去探討彼得的個人需求和責任間的衝突,探索彼得所選的路是對是錯,以及最後他如何判斷繼續當英雄的自己仍會快樂。雷米也表示,該片的劇情受到《超人II》(1980年)的影響,那部片同樣也講述了一名英雄放棄責任的故事。漫畫《驚奇蜘蛛人》第50集「蜘蛛人不再!」()也是該片的參考對象之一。另外,劇組最後選擇八爪博士(即奧托·奧克塔維斯)擔任反派,原因包含他擁有有意思的外觀、能與蜘蛛人匹敵的戰鬥力和引人同情的人性。八爪博士原先計畫在前作出場,但被雷米否決。雷米更動了與八爪博士相關的一些劇情設定,包含奧托是彼得心目中的英雄,以及彼得是想拯救喪心病狂的奧托才與他打鬥,並不是想消滅他等。
拍攝
2002年11月,劇組於芝加哥花了兩天進行前期拍攝,共拍了100多場戲。為了拍蜘蛛人與八爪博士在地鐵上的打鬥,劇組買進了一台2200系列的火車,並安裝了16台攝影機。《蜘蛛人2》的主體拍攝於2003年4月12日在紐約市開始,由比爾·波普負責掌鏡。5月13日,劇組移師至洛杉磯,拍攝十段由美術指導尼爾·史畢賽克()設計的重要橋段。在背傷復原後,飾演彼得的陶比·麥奎爾十分享受拍特技戲的過程,甚至開了個玩笑:在片中彼得失去能力、從高處跌落的橋段裡加入一句台詞「我的背,我的背」。飾演梅嬸的蘿絲瑪莉·哈里斯也沒有依賴特技替身演員,親自上場拍特技戲。
地鐵的橋段分成好幾個部分拍攝,導演雷米表示,「困難的是,我必須對每個鏡頭的元素了解透徹。我可能會先在芝加哥拍攝一段,在紐約市拍攝一段,(……)然後到片場用藍幕或綠幕技術讓演員拍戲,(……)就好像一幅超級複雜的拼圖」。
為了打造八爪博士在廢棄船屋中的研究基地,拍攝中斷了八個星期。史畢賽克之所以會做此設計,是為了與上一次實驗時爆炸的實驗室呼應,並引申出奧托在遭逢巨變後崩潰的含意。拍攝作業隨後繼續。船屋共花了15個星期建造,寬60英尺(18),長120英尺(37),高40英尺(12),佔滿索尼影業的30號片場。劇組也蓋了縮小版的船屋,好拍攝片尾船屋瓦解沉沒的橋段。雷米在受訪時,將船屋和地鐵橋段的拍攝作業並列為最富挑戰性的部分。拍攝作業一直到了2003年聖誕節仍在進行。
劇組採用了名為Spydercam的攝影機,來拍攝蜘蛛人飛天遁地的視角。對於某些鏡頭,劇組會用每秒6幀的速度拍攝,方便日後快速播放,帶給觀眾速度感。劇組拍攝前先透過數位版的城市樣貌來擬訂那些鏡頭需要用上Spydercam,且Spydercam的移動有自動化系統控制,十分經濟。在前作中,只有片尾有用上Spydercam。
設計與特效
服裝設計師詹姆斯·阿契森對片中的蜘蛛裝做了約一百處的細微修改,雖然大致上來看與前作並無兩樣。阿契森修改的部分包含用色更為豐富大膽、蜘蛛裝上的蜘蛛圖案放大且線條更加優雅,以及眼睛部分的鏡片縮小等等。拍戲時,麥奎爾必須在蜘蛛裝面罩下裝上假顎,而在拍攝該片時,劇組將其改良,變得更容易取下。為了拍片,劇組共做了35件蜘蛛裝。
Edge FX受聘製作片中八爪博士的裝備,包含金屬和橡膠製的腰帶、橡膠製脊椎和四隻長8英尺(2.4)的橡膠製機械手臂等,全套裝備共重100英磅(45)。機械手臂的爪子被稱作「死亡之花」(),由木偶師操縱;而每隻機械手臂都需要四個人一起操縱。操縱機械手臂的人員會與八爪博士的演員艾佛烈·蒙利納排練每一個橋段,好培養出默契。在拍片現場,蒙利納為他的四隻機械手臂各自取了名字,分別為「賴瑞」()、「哈利」()、「摩」()和「弗洛」()。
Edge FX只負責八爪博士操縱機械手臂的部分,而八爪博士透過機械手臂移動的部分則是劇組透過電腦成像(CGI)技術完成的。首先,演員蒙利納先吊著長20英尺(6.1米)的吊索拍戲。接著,劇組在後期製作中透過CGI技術加以修改畫面,讓八爪博士看起來就像是用機械手臂移動一樣。由於CGI技術比較花錢,劇組會預先評估那些橋段需要用上CGI技術。導演雷米在受訪時表示,該片比前作更難拍的地方就是八爪博士的爪子。
導演雷米聘用香港武師林迪安擔任該片的武術指導,在蜘蛛人飛簷走壁與八爪博士打鬥的橋段中加入中國武術。雷米表示,林迪安是曾和自己合作過《終極標靶》(1993年)的香港導演吴宇森推薦的人選。此外,根據雷米的說法,片中的動作美學也受臺灣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年)影響甚深。
音樂
《蜘蛛人2》的配樂由丹尼·葉夫曼譜寫。為了創作該片的配樂,葉夫曼與導演山姆·雷米都飽嘗艱辛,表示「這是我20年來最糟糕的一次經驗」。葉夫曼採用管弦樂當做該片的配樂。此外,另一位配樂加克里斯多福·楊也臨時為該片作了幾首曲子,雷米十分喜歡,但葉夫曼則不然。在葉夫曼的堅持下,片中不少楊的配樂都被替換。《蜘蛛人2》的電影原聲帶及配樂原聲帶分別於2004年6月30日和7月28日上市。
上映
該片於2004年6月22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的曼恩村電影院首映,導演山姆·雷米、主演陶比·麥奎爾、克莉絲汀·鄧斯特、詹姆斯·法蘭科、艾佛烈·蒙利納、蘿絲瑪莉·哈里斯與蜘蛛人作者史丹·李皆有出席。《蜘蛛人2》原定於2004年5月7日在北美院線上映,最後延至6月30日(星期三)。美國電影協會(MPAA)以片中有「暴力橋段」為由將電影評為PG-13級,意味著片中含有部分家長可能認為不適合13歲以下觀眾觀看的內容,建議家長需特別注意。
迴響
評價
《蜘蛛人2》廣受好評。影評匯總網站爛蕃茄上收集的268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250篇給予該片「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3%,平均得分8.3分(滿分10分),該網站對電影的共識性評價寫道「該片是一部俐落的續集,有著有意思的反派和更加深入的情感探索,較前作更為高超」,而Metacritic則基於41篇評論文章,其中37篇予以好評,無差評,4篇褒貶不一,給出平均分83(滿分100),綜合結果為「普遍良好的評價」。據CinemaScore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2008年11月,《蜘蛛人2》在帝國雜誌評選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0部電影」中,名列第411名。
《芝加哥論壇報》的影評人馬克·卡羅()稱讚主演艾佛烈·蒙利納(飾演八爪博士)的演技,並表示該片「在各方面都比前作更上一層樓」。《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藍給予《蜘蛛人2》4顆星(滿分5顆)的好評,讚譽道「八爪博士用他那四隻邪惡的機械手臂佔領了這部片」。《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打出4顆星滿分,稱該片為「打從《超人》(1978年)開啟新一代超級英雄電影後,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並評論道「這部片毫不費力地將特效和人性故事結合在一塊,同時保持平行劇情持續推進」。在伊伯特後來列出的2004年最佳電影名單中,《蜘蛛人2》排名第四。
IGN的理察·喬治()表示,「導演山姆·雷米和他的編劇團隊成功詮釋了蜘蛛人經典反派」。2016年,《花花公子》雜誌的詹姆斯·克里斯瑪()將該片排在「前15部超越前作的續集」的第九名。不過,《鄉村之聲》的影評人J·霍柏曼批評《蜘蛛人2》的前半段「淨是些無聊煩人的對白」,且該片時常中斷,「好插播雷米想出的哏」。網站Salon的查爾斯·泰勒()表示「片中彼得做出錯誤決定的橋段顯示出雷米的導演功力不佳」,且「麥奎爾的演技差強人意」,鄧斯特「看起來也因無法言喻的束縛而一副不耐煩的樣子」。2013年,在蜘蛛人電影的重啟作《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中飾演哈利·奧斯朋的戴恩·德哈恩於受訪時表示,自己不是很喜歡《蜘蛛人2》。
票房
截至下檔日,《蜘蛛人2》在美國及加拿大地區共了約3.736億美元的票房,加上來自其他地區的4.101億美元,全球票房共計7.837億美元,而其製片預算則是2億美元。該片是2004年美國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動畫片《史瑞克2》,但在《蜘蛛人》三部曲中,該片的票房最低。
該片於2004年6月30日星期三在美國首映,透過4,152家電影院進帳4,040萬美元的首映日票房,打破前作(3,940萬美元)創下的單日票房紀錄,隔年被《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5,000萬美元)超越。《蜘蛛人2》的首日票房亦超越了《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年)的3,450萬美元,成為當時所有電影中星期三票房最高的一部,後被《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2007年)打破。不只是票房,該片的上映電影院數也是當時第二多的,僅次於同年上映的《史瑞克2》的4,163家。該片的首映週末(星期五至星期日)恰逢美國獨立日週末,據報導,由於不少美國民眾選擇從事其他活動,導致該片的首週末票房止於8,815萬美元,未能超越前作的1.14億。雖然如此,該片仍登上該週末票房排行榜的第一名,並打破《MIB星際戰警2》(2002年,5,210萬美元)的美國獨立日週末票房紀錄,直到7年後的2011年才被《變形金剛3》(9,790萬美元)超越。若將整個首映週(星期三至星期日)的收入統計起來,該片共進帳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超越《史瑞克2》創下的1.29億美元。上映6天內,《蜘蛛人2》的總票房就已達到1.8億美元,打破《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年)的紀錄1.46億美元。隔週末(7月9日至11日),該片進帳4,518萬美元,蟬聯票房冠軍。到了第三週的週末(7月16日至18日),該片被新片《機械公敵》擠下,排名第二。上映19天內,該片已突破3億美元大關,比前作《蜘蛛人》(2002年)還快3天。直到上映第八週為止,該片的週末排名都保持在前十名內。《蜘蛛人2》於11月14日在美國下檔。
除了北美以外,《蜘蛛人2》前五大的市場分別為日本(約5,958萬美元)、英國(約4,970萬美元)、法國(約4,024萬美元)、義大利(約2,445萬美元)及德國(約2,426萬美元)。
在臺灣,該片於2004年6月30日星期三下午上映,與美國同步,並恰逢暑假的開始。該片上映時臺灣正好面臨敏督利颱風的侵襲,不過票房並未因此受到嚴重打擊。首映當天,該片的臺北票房為907萬新臺幣,首週票房累積下來達到6,000萬新臺幣,創下當時最高。兩週內,《蜘蛛人2》臺北票房就突破了1億新臺幣。截止至2004年9月下檔為止,該片的臺北票房超過1.32億新臺幣,名列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四名。根據索尼影業的新聞稿,該片的全臺票房總計為2.2億新臺幣。
上一届: 《華氏911》 |
2004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27週至第28週 |
下一届: 《機械公敵》 |
榮譽
類別 | 頒獎日期 | 獎項 | 獲獎或入圍者 | 結果 | 來源 |
---|---|---|---|---|---|
金預告獎 | 2004年5月25日 | 年度最佳暑期大片 | 《蜘蛛人2》 | 提名 | |
全美民選獎 | 2005年1月9日 | 最受喜愛的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螢幕情侶 | 克莉絲汀·鄧斯特與陶比·麥奎爾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續集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反派演員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 2005年1月10日 | 最佳闔家觀賞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歡迎的電影 | 《蜘蛛人2》 | 獲獎 | |||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 2005年2月9日 | 年度最佳英國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2005年2月12日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保羅·N·J·奧托森()、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與傑佛瑞·J·哈伯什 | 提名 | |||
橘子獎年度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視覺效果學會獎 | 2005年2月16日 | 年度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莉蒂亞·巴蒂笱妮()、丹·艾布拉姆斯()與約翰·莫諾斯() | 提名 | |
最佳合成 | 柯林·爪柏尼斯()、格雷格·德若契()、布連恩·肯尼森()與肯·林姆() | 獲獎 | |||
最佳電腦建構場景 | 丹·艾布拉姆斯()、大衛·艾默里()、安德魯·納沃特()與約翰·哈特() | 獲獎 | |||
最佳演員(特效電影) | 艾佛烈·蒙利納 | 獲獎 | |||
最佳特效班底 | 約翰·佛雷澤、詹姆斯·D·史旺()、詹姆斯·內格爾()與大衛·安布恩() | 提名 |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莉蒂亞·巴蒂笱妮、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史考特·史多克迪克 | 提名 | |||
電影音效學會獎 | 2005年2月19日 | 最佳混音 | 約瑟夫·蓋辛格、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與傑佛瑞·J·哈伯什 | 提名 | |
奧斯卡金像獎 | 2005年2月27日 | 最佳音效剪輯 | 保羅·N·J·奧托森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傑佛瑞·J·哈伯什與約瑟夫·蓋辛格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獲獎 | |||
帝國獎 | 2005年3月13日 | 最佳男主角 | 陶比·麥奎爾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山姆·雷米 | 獲獎 | |||
土星獎 | 2005年5月3日 | 最佳奇幻電影 | 《蜘蛛人2》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克莉絲汀·鄧斯特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山姆·雷米 | 獲獎 | |||
最佳編劇 | 艾爾文·薩金特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丹尼·葉夫曼 | 提名 |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獲獎 | |||
最佳特別版DVD | 《蜘蛛人2》 | 提名 | |||
BMI影視獎 | 2005年5月18日 | BMI電影配樂獎 | 丹尼·葉夫曼 | 獲獎 | |
MTV影視大獎 | 2005年6月4日 | 最佳打戲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反派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雨果獎 | 2005年8月7日 | 最佳戲劇表現(長篇) | 《蜘蛛人2》 | 提名 | |
世界特技獎 | 2005年9月25日 | 最佳特技演員演出 | 克里斯·丹尼爾斯()與麥可·哈根斯() | 獲獎 | |
最佳專業特技 | 提姆·史托恩斯()、蓋略特·沃倫()、蘇西·帕克()、派翠西亞·M·彼得斯()、諾布·菲利普斯()、莉莎·霍伊爾()、凱文·L·傑克森()與克雷·唐納休·方特諾() | 提名 | |||
最佳交通工具特技 | 泰德·葛里夫斯()、理察·柏登()、史考特·羅傑斯()達倫·普雷史考特()與馬克·諾比() | 提名 | |||
衛星獎 | 2005年12月17日 |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比爾·波普與安妮特·海梅克() | 提名 | |||
最佳DVD特別收錄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鮑勃·穆拉夫斯基 | 提名 | |||
最佳原創配樂 | 丹尼·葉夫曼 | 提名 | |||
最佳DVD | 《蜘蛛人2》 | 獲獎 | |||
最佳音效剪輯或混音 | 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傑佛瑞·J·哈伯什、約瑟夫·蓋辛格、保羅·N·J·奧托森與蘇珊·杜德克()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提名 |
此外,《蜘蛛人2》也獲美國電影學會(AFI)選為2004年年度十佳電影之一,並入圍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中的奇幻片類別、AFI百年百大勵志電影和AFI百年百大電影(2007年版)。
評價
《蜘蛛人2》廣受好評。影評匯總網站爛蕃茄上收集的268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250篇給予該片「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3%,平均得分8.3分(滿分10分),該網站對電影的共識性評價寫道「該片是一部俐落的續集,有著有意思的反派和更加深入的情感探索,較前作更為高超」,而Metacritic則基於41篇評論文章,其中37篇予以好評,無差評,4篇褒貶不一,給出平均分83(滿分100),綜合結果為「普遍良好的評價」。據CinemaScore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2008年11月,《蜘蛛人2》在帝國雜誌評選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0部電影」中,名列第411名。
《芝加哥論壇報》的影評人馬克·卡羅()稱讚主演艾佛烈·蒙利納(飾演八爪博士)的演技,並表示該片「在各方面都比前作更上一層樓」。《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藍給予《蜘蛛人2》4顆星(滿分5顆)的好評,讚譽道「八爪博士用他那四隻邪惡的機械手臂佔領了這部片」。《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打出4顆星滿分,稱該片為「打從《超人》(1978年)開啟新一代超級英雄電影後,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並評論道「這部片毫不費力地將特效和人性故事結合在一塊,同時保持平行劇情持續推進」。在伊伯特後來列出的2004年最佳電影名單中,《蜘蛛人2》排名第四。
IGN的理察·喬治()表示,「導演山姆·雷米和他的編劇團隊成功詮釋了蜘蛛人經典反派」。2016年,《花花公子》雜誌的詹姆斯·克里斯瑪()將該片排在「前15部超越前作的續集」的第九名。不過,《鄉村之聲》的影評人J·霍柏曼批評《蜘蛛人2》的前半段「淨是些無聊煩人的對白」,且該片時常中斷,「好插播雷米想出的哏」。網站Salon的查爾斯·泰勒()表示「片中彼得做出錯誤決定的橋段顯示出雷米的導演功力不佳」,且「麥奎爾的演技差強人意」,鄧斯特「看起來也因無法言喻的束縛而一副不耐煩的樣子」。2013年,在蜘蛛人電影的重啟作《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中飾演哈利·奧斯朋的戴恩·德哈恩於受訪時表示,自己不是很喜歡《蜘蛛人2》。
票房
截至下檔日,《蜘蛛人2》在美國及加拿大地區共了約3.736億美元的票房,加上來自其他地區的4.101億美元,全球票房共計7.837億美元,而其製片預算則是2億美元。該片是2004年美國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動畫片《史瑞克2》,但在《蜘蛛人》三部曲中,該片的票房最低。
該片於2004年6月30日星期三在美國首映,透過4,152家電影院進帳4,040萬美元的首映日票房,打破前作(3,940萬美元)創下的單日票房紀錄,隔年被《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5,000萬美元)超越。《蜘蛛人2》的首日票房亦超越了《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年)的3,450萬美元,成為當時所有電影中星期三票房最高的一部,後被《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2007年)打破。不只是票房,該片的上映電影院數也是當時第二多的,僅次於同年上映的《史瑞克2》的4,163家。該片的首映週末(星期五至星期日)恰逢美國獨立日週末,據報導,由於不少美國民眾選擇從事其他活動,導致該片的首週末票房止於8,815萬美元,未能超越前作的1.14億。雖然如此,該片仍登上該週末票房排行榜的第一名,並打破《MIB星際戰警2》(2002年,5,210萬美元)的美國獨立日週末票房紀錄,直到7年後的2011年才被《變形金剛3》(9,790萬美元)超越。若將整個首映週(星期三至星期日)的收入統計起來,該片共進帳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超越《史瑞克2》創下的1.29億美元。上映6天內,《蜘蛛人2》的總票房就已達到1.8億美元,打破《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年)的紀錄1.46億美元。隔週末(7月9日至11日),該片進帳4,518萬美元,蟬聯票房冠軍。到了第三週的週末(7月16日至18日),該片被新片《機械公敵》擠下,排名第二。上映19天內,該片已突破3億美元大關,比前作《蜘蛛人》(2002年)還快3天。直到上映第八週為止,該片的週末排名都保持在前十名內。《蜘蛛人2》於11月14日在美國下檔。
除了北美以外,《蜘蛛人2》前五大的市場分別為日本(約5,958萬美元)、英國(約4,970萬美元)、法國(約4,024萬美元)、義大利(約2,445萬美元)及德國(約2,426萬美元)。
在臺灣,該片於2004年6月30日星期三下午上映,與美國同步,並恰逢暑假的開始。該片上映時臺灣正好面臨敏督利颱風的侵襲,不過票房並未因此受到嚴重打擊。首映當天,該片的臺北票房為907萬新臺幣,首週票房累積下來達到6,000萬新臺幣,創下當時最高。兩週內,《蜘蛛人2》臺北票房就突破了1億新臺幣。截止至2004年9月下檔為止,該片的臺北票房超過1.32億新臺幣,名列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四名。根據索尼影業的新聞稿,該片的全臺票房總計為2.2億新臺幣。
上一届: 《華氏911》 |
2004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27週至第28週 |
下一届: 《機械公敵》 |
榮譽
類別 | 頒獎日期 | 獎項 | 獲獎或入圍者 | 結果 | 來源 |
---|---|---|---|---|---|
金預告獎 | 2004年5月25日 | 年度最佳暑期大片 | 《蜘蛛人2》 | 提名 | |
全美民選獎 | 2005年1月9日 | 最受喜愛的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螢幕情侶 | 克莉絲汀·鄧斯特與陶比·麥奎爾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續集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喜愛的反派演員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 2005年1月10日 | 最佳闔家觀賞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受歡迎的電影 | 《蜘蛛人2》 | 獲獎 | |||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 2005年2月9日 | 年度最佳英國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2005年2月12日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保羅·N·J·奧托森()、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與傑佛瑞·J·哈伯什 | 提名 | |||
橘子獎年度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視覺效果學會獎 | 2005年2月16日 | 年度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莉蒂亞·巴蒂笱妮()、丹·艾布拉姆斯()與約翰·莫諾斯() | 提名 | |
最佳合成 | 柯林·爪柏尼斯()、格雷格·德若契()、布連恩·肯尼森()與肯·林姆() | 獲獎 | |||
最佳電腦建構場景 | 丹·艾布拉姆斯()、大衛·艾默里()、安德魯·納沃特()與約翰·哈特() | 獲獎 | |||
最佳演員(特效電影) | 艾佛烈·蒙利納 | 獲獎 | |||
最佳特效班底 | 約翰·佛雷澤、詹姆斯·D·史旺()、詹姆斯·內格爾()與大衛·安布恩() | 提名 |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莉蒂亞·巴蒂笱妮、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史考特·史多克迪克 | 提名 | |||
電影音效學會獎 | 2005年2月19日 | 最佳混音 | 約瑟夫·蓋辛格、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與傑佛瑞·J·哈伯什 | 提名 | |
奧斯卡金像獎 | 2005年2月27日 | 最佳音效剪輯 | 保羅·N·J·奧托森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傑佛瑞·J·哈伯什與約瑟夫·蓋辛格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獲獎 | |||
帝國獎 | 2005年3月13日 | 最佳男主角 | 陶比·麥奎爾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山姆·雷米 | 獲獎 | |||
土星獎 | 2005年5月3日 | 最佳奇幻電影 | 《蜘蛛人2》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克莉絲汀·鄧斯特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山姆·雷米 | 獲獎 | |||
最佳編劇 | 艾爾文·薩金特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丹尼·葉夫曼 | 提名 | |||
最佳特效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獲獎 | |||
最佳特別版DVD | 《蜘蛛人2》 | 提名 | |||
BMI影視獎 | 2005年5月18日 | BMI電影配樂獎 | 丹尼·葉夫曼 | 獲獎 | |
MTV影視大獎 | 2005年6月4日 | 最佳打戲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電影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反派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雨果獎 | 2005年8月7日 | 最佳戲劇表現(長篇) | 《蜘蛛人2》 | 提名 | |
世界特技獎 | 2005年9月25日 | 最佳特技演員演出 | 克里斯·丹尼爾斯()與麥可·哈根斯() | 獲獎 | |
最佳專業特技 | 提姆·史托恩斯()、蓋略特·沃倫()、蘇西·帕克()、派翠西亞·M·彼得斯()、諾布·菲利普斯()、莉莎·霍伊爾()、凱文·L·傑克森()與克雷·唐納休·方特諾() | 提名 | |||
最佳交通工具特技 | 泰德·葛里夫斯()、理察·柏登()、史考特·羅傑斯()達倫·普雷史考特()與馬克·諾比() | 提名 | |||
衛星獎 | 2005年12月17日 |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 | 艾佛烈·蒙利納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比爾·波普與安妮特·海梅克() | 提名 | |||
最佳DVD特別收錄 | 《蜘蛛人2》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鮑勃·穆拉夫斯基 | 提名 | |||
最佳原創配樂 | 丹尼·葉夫曼 | 提名 | |||
最佳DVD | 《蜘蛛人2》 | 獲獎 | |||
最佳音效剪輯或混音 | 凱文·歐康諾、格雷格·P·羅素、傑佛瑞·J·哈伯什、約瑟夫·蓋辛格、保羅·N·J·奧托森與蘇珊·杜德克()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約翰·戴克斯特拉、史考特·史多克迪克、安東尼·拉莫林納拉與約翰·佛雷澤 | 提名 |
此外,《蜘蛛人2》也獲美國電影學會(AFI)選為2004年年度十佳電影之一,並入圍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中的奇幻片類別、AFI百年百大勵志電影和AFI百年百大電影(2007年版)。
家庭媒體
該片的VHS和雙碟裝DVD於2004年11月30日在美國上市,而亞洲地區的發行日期則提前美國,定於同年11月15日。除了一般的DVD外,片商也推出超碼版、與前作一同合賣的套裝版,以及內含漫畫《驚奇蜘蛛人》第50集等實體內容的限量禮盒版。DVD包含多項特別收錄,包含NG鏡頭、幕後製作、人員訪談與場景分析等,總長達3小時。《蜘蛛人2》的藍光光碟最早收錄在於2007年10月30日發行的《蜘蛛人三部曲:高清套裝》()上市。該片的藍光光碟後來也有單獨發行,內含劇院版和加長剪輯版。2017年,該片的藍光光碟又收錄在名為《蜘蛛人:起源》()的蜘蛛人三部曲套裝中發行。截止至2019年4月,《蜘蛛人2》在家庭媒體方面已有超過3,308萬美元的收入。
加長剪輯版
名為《蜘蛛人2.1》()的加長剪輯版收錄在2007年4月17日上市的DVD和同年10月30日上市的藍光光碟中。該剪輯版包含3支新片段、1支配用片段和11支增長片段,共計8分鐘長,並收錄一段介紹該剪輯版製作過程的特別收錄《深入蜘蛛人2.1》(),以及《蜘蛛人3》(當時尚未上映)的預告。
加長剪輯版
名為《蜘蛛人2.1》()的加長剪輯版收錄在2007年4月17日上市的DVD和同年10月30日上市的藍光光碟中。該剪輯版包含3支新片段、1支配用片段和11支增長片段,共計8分鐘長,並收錄一段介紹該剪輯版製作過程的特別收錄《深入蜘蛛人2.1》(),以及《蜘蛛人3》(當時尚未上映)的預告。
電子遊戲
該片的同名電子遊戲於2004年6月28日在美國首發,包含Game Boy Advance、任天堂GameCube、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2和Xbox版本,日後也陸續登陸N-Gage、Mac OS X、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 Portable等遊戲平台。
續集
2004年3月,索尼開始進行《蜘蛛人3》的籌拍作業。該片同樣由山姆·雷米執導,劇情講述彼得·帕克對抗變成新一代綠惡魔的摯友哈利·奧斯本,以及兩名新反派沙人(托馬斯·哈登·丘奇飾演)與猛毒(陶佛·葛瑞斯飾演)的故事。《蜘蛛人3》於2005年11月開拍,2006年7月殺青,並於2007年5月4日在北美上映。
漫威電影宇宙
2020年10月,漫威工作室開拍未定名的第三部《蜘蛛人》電影。同年12月8日,Collider披露,舊系列的演員將會透過多元宇宙的設定再度回歸,本系列的蜘蛛人演員陶比·麥奎爾正在為回歸事宜進行討論,而女主角克莉絲汀·鄧斯特和《驚奇再起系列》的蜘蛛人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德已經確定回歸。本片的演員艾佛烈·蒙利納也將回歸出演奧托·奧克塔維斯/八爪博士。《蜘蛛人3》預定於2021年12月17日上映。
漫威電影宇宙
2020年10月,漫威工作室開拍未定名的第三部《蜘蛛人》電影。同年12月8日,Collider披露,舊系列的演員將會透過多元宇宙的設定再度回歸,本系列的蜘蛛人演員陶比·麥奎爾正在為回歸事宜進行討論,而女主角克莉絲汀·鄧斯特和《驚奇再起系列》的蜘蛛人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德已經確定回歸。本片的演員艾佛烈·蒙利納也將回歸出演奧托·奧克塔維斯/八爪博士。《蜘蛛人3》預定於2021年12月17日上映。
參考資料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5).
- . BBC News. 2004-06-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30).
- Fleming, Michael; Brodesser, Claude. . Variety. 2000-07-3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 . BBC News. 2003-07-1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Schmitz, Greg Dean. . Yaho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5).
- Brodesser, Claude; Harris, Dana. . Variety. 2003-04-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SuperHeroHype.com. 2004-06-2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Hiatt, Brian.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02-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6).
- Otto, Jeff. . IGN. 2004-06-2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 (DVD) . Sony. 2004.
- Brett, Anwar. . BBC. 2004-07-0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8).
- Otto, Jeff. . IGN. 2004-06-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 Miller, Julie. . Vanity Fair. 2017-07-0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8).
- Cavanaugh, Patrick. . Comicbook.com. 2018-08-1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 Berggren, Victori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7-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1).
- Otto, Jeff. . IGN. 2004-06-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 . IMDb.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 Lussier, Germain. . /Film. 2013-01-0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 . BBC. 2002-05-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1).
- Hewitt, Chris. . Empire. 2004-06-25: 79–90.
- Thomas, Archie. . London: The Guardian. 2002-04-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 Vandermeer, Jeff. . io9. 2008-04-1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5).
- Papamichael, Stella. . BBC. 2004-07-0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1).
- Cronin, Brian. .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7-11-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6).
- Travers, Peter. . Rolling Stone. 2004-06-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 . SuperHeroHype.com. 2004-06-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Sauriol, Patrick. . Mania Movies. 2003-12-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DVD). Columbia Pictures. 2004.
- (DVD) . Sony. 2004.
- Cotton, Mike. . Wizard: The Comics Magazine. 2007-06: 30–31.
- 葛大維. . 《聯合報》. 2004-07-07: 第D4版 (中文(台灣)).
- 王建宇. . 《民生報》. 2004-07-07: 第Cs4版 (中文(台灣)).
- Lussier, Germain. . io9. 2017-06-1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 Wilson, Sean. . Den of Geek. 2018-01-0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 . Amazon.com.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 Apple Mus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 . BBC News. 2004-06-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0).
- . BBC New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 . Rotten Tomatoes (Filixster).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3).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2).
- . CinemaScore.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 . Empire. 2008-1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 Caro, Mark. . Chicago Tribune. 2004-06-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8).
- Turan, Kenneth. . Los Angeles Times. 2004-06-2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Ebert, Roger. . Chicago Sun-Times. 2004-06-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 . Chicago Sun-Times. 2004-12-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 George, Richard. . IGN. 2007-04-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 Charisma, James. . Playboy. 2016-03-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 Hoberman, J. . The Village Voice. 2004-06-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 Taylor, Charles. . Salon.com. 2004-06-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 . Hypesphere 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2013-03-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9).
- Clark, Travis. . Business Insider. 2019-03-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 Riesman, Abraham. . Vulture.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 Sim, David; Watling, Eve. . Newsweek. 2018-12-3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Rotten Tomatoe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 Worboys, Audrey. . BuzzFeed. 2019-05-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Shaw, Gabbi. . Insider.com. 2019-04-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Burgin, Michael; Sinacola, Dom; Vorel, Jim; Wold, Scott; Paste staff. . Paste Magazine.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 . . 臺灣: 視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8-10: 32. ISSN 1563-1095 (中文(台灣)).
- . IMDb. 2004-07-0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9).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項貽斐. . 《聯合報》. 2004-07-03: 第D4版 (中文(台灣)).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 Gray, Brandon. . Box Office Mojo. 2004-07-0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 唐在揚; 毛佩琦. . 《聯合晚報》. 2004-07-05: 第9版 (中文(台灣)).
- Gray, Brandon. . Box Office Mojo. 2002-05-0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4).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5).
- 葛大維. . 《聯合報》. 2004-07-06: 第D4版 (中文(台灣)).
- . IMDb. 2004-07-0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12).
- 廖玉玲. . 《經濟日報》. 2004-07-07: 第A10版 (中文(台灣)).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0).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 毛佩琦. . 《聯合晚報》. 2004-07-19: 第8版 (中文(台灣)).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8).
- . Box Office Moj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 唐在揚. . 《聯合晚報》. 2004-07-12: 第10版 (中文(台灣)).
- . 開眼電影網.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 . TPBO電影網.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8).
- . Sony Pictures. 2012-07-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由全新卡司演出的【蜘蛛人 : 驚奇再起】在今夏推出後好評不斷。截至7月24日止,全台累積票房已突破2億4951萬,超越蜘蛛人第一集2億1000萬元、蜘蛛人第二集2億2000萬元,以及蜘蛛人第三集2億4838萬的成績,刷新蜘蛛人系列電影在台賣座紀錄。
- 林若梅. . 大紀元時報. 2012-07-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 . Golden Trailer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 . People Choice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 . 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Soares, Andre. . Alt Film Guide. 2005-02-0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8).
- . BAFTA. .
- Singh, Anita.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2005-01-17 .
- Higgins, Charlotte. . The Guardian. 2005-01-18 (英语).
- . Visual Effects Society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 . Cinema Audio Society.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3).
- . oscars.org.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0).
- Ebert, Roger. . Chicago Sun-Times (John Barron). 2011-01-2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 . Empire. Bauer Consumer Media.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 . Daily Mail (London: 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Saturn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0-09).
- . LOCUS Index.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 . Broadcast Music Incorporated. 2005-05-1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2).
- Cosgrove, Ben. . MTV. Viacom. 2005-05-0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4).
- . Hugo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7).
- (PDF). World Stunt Awards.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11).
- . Satellite Award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 .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7).
-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14).
-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9-19).
- Woodward, Tom. . DVDActive.com. 2004-09-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 麥若愚. . 《民生報》. 2004-11-17: 第C6版 (中文(台灣)).
- 馮景青. . 《中國時報》. 2004-11-16: 第E2版 (中文(台灣)).
- . Amazon.com.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 Woodward, Tom. . DVDActive. 2007-02-0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6).
- . Amazon.com.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德语).
- . The Number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 Woodward, Tom. . DVDActive. 2007-02-0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 Gilchrist, Todd. . IGN. 2007-03-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1).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Cohen, Peter. . Macworld. 2004-11-2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Metacritic.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Laporte, Nicole. . Variety. 2004-03-0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 Newgen, Heather. . Superherohype.com. 2007-04-2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 Richard George. . IGN. 2006-07-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 Larry Carroll. . MTV. 2006-07-2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2).
- Grant Curtis. . Spider-Man 3 Movie Blog. 2006-07-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 Mohr, Ian. . Variety. 2007-05-0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 Davis, Brandon. . ComicBook.com. 2020-10-0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7).
- Sneider, Jeff. . Collider. 2020-12-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 Kit, Borys; Couch, Aaro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0-12-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 Moreau, Jordan. . Variety. 2020-07-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外部連結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蜘蛛人2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