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
《》是2011年动作惊悚片,由乔·莱特执导,瑟夏·羅南、艾瑞克·巴納、湯姆·荷蘭德、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傑森·弗萊明与凯特·布兰切特联袂出演。影片讲述了一位前中央情报局特勤人员与杀手女儿,遭中情局高级特工追杀的故事。
汉娜 | |
---|---|
美国上映海报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喬·萊特 |
监制 |
|
编剧 | 大衛·法爾, 賽特·洛克海德 |
剧本 |
|
故事 | 塞思·洛克黑德 |
主演 | |
配乐 | 化學兄弟 |
摄影 | 阿尔温·库克勒 |
保罗·托希尔(Paul Tothill) | |
制片商 | Holleran Company, 巴貝爾堡攝影棚 |
片长 | 111分钟 |
产地 |
|
语言 |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
预算 | 3000万美元 |
票房 | 6530万美元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
香港 | |
臺灣 |
影片于2011年4月和5月在北美和欧洲上映,获得不俗的口碑,其中罗南和布兰切特的演技、动作戏及主题获认可。
剧情
15岁少女汉娜·海勒与父亲埃里克住在芬兰北部的农村。埃里克是德国人,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特勤人员。自汉娜两岁起,他就开始训练她,教她徒手格斗,锻炼她的开枪打靶能力,希望将她锻炼成训练有素的刺客。由于受到中情局高级特工玛丽莎·威格勒的追杀,埃里克不能公开露面,而他之所以训练汉娜,是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干掉玛丽莎。
一天晚上,汉娜告诉埃里克,说自己已经准备好面对敌人。埃里克挖出一个无线电信标,准备向中情局报告他们的位置。他告诫汉娜,与梅丽莎硬碰硬会对她和梅丽莎造成致命伤害,但还是把最终决定权留给汉娜。汉娜还是激活信标。埃里克指示汉娜去柏林跟他碰面,之后便离开了。
汉娜遭到特种部队包围,被带到中情局的地下基地。汉娜叫出梅丽莎的名字,让梅丽莎起了戒心,于是她派出替身审问汉娜。汉娜跟替身讲话的时候,突然哭了出来,紧紧抱住替身,这让替身觉得不舒服。于是,替身派守卫去牢房安抚她。
守卫和替身刚踏进牢房,就被汉娜反杀。汉娜逃跑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在摩洛哥。路上,汉娜碰到了开着旅行车,带着儿子迈克尔和女儿苏菲度假的塞巴斯蒂安和蕾切尔。汉娜藏进休旅车,登上前往西班牙的渡轮,潜入柏林。一家人对汉娜非常好,汉娜也和苏菲成了朋友。汉娜跟苏菲分享了柏林密会的事情,两人还亲了个吻。
梅丽莎派有虐人怪癖的前特工艾萨克去抓汉娜,其他人继续搜捕埃里克。梅丽莎去找汉娜的外婆套情报,但没有套出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把她杀害。艾萨克和两个光头党人看到汉娜和一家人从摩洛哥旅馆走出来,一路跟随他们,将他们逼入死角。汉娜挑起恶斗,成功逃跑。梅丽莎审问一家人,了解到汉娜正前往柏林。
与此同时,埃里克想暗杀梅丽莎,但没有成功。汉娜抵达约定地点,见到了埃里克的好友、古怪的魔术师克奈普勒,克奈普勒住在废弃的游乐园。埃里克还没有到,梅丽莎和艾萨克先出现。汉娜继续逃跑,但路上听到了埃里克不是她新生父亲的言论。
汉娜之后来到外婆的空房子,见到了埃里克。埃里克承认他不是亲生父亲,但一直把她视如己出。原来他之前在中情局,曾招募怀孕的女性加入一个项目,孕育DNA经增强的后代,打造超级士兵。后来项目搁置,对象纷纷被消灭。梅丽莎和艾萨克随后抵达,埃里克分散两人注意力,给汉娜制造逃跑机会。埃里克杀掉艾萨克,但被梅丽莎爆头。梅丽莎之后去克奈普勒家找汉娜,但只发现了被艾萨克审讯至死的克奈普勒。
成功逃跑的汉娜在废弃的游乐场堵截梅丽莎。在这场最终的较量中,汉娜闯入梅丽莎开枪的火力范围,朝她射了一支箭。梅丽莎中箭,踉踉跄跄地躲避汉娜的追击,结果从滑梯摔了下去,摔了个重伤。汉娜捡起梅丽莎的枪,朝她的心脏开了两枪,将她击毙,这是她在电影开头猎杀麋鹿的方法。
阵容
- 瑟夏·羅南 饰 汉娜·海勒(Hanna Heller)
- 艾瑞克·巴納 饰 埃里克·海勒(Erik Heller)
- 维姬·克里普斯 饰 约翰娜·扎德克(Johanna Zadek)
- 凯特·布兰切特 饰 玛丽莎·威格勒(Marissa Wiegler)
- 帕罗斯·阿罗史密斯(Paros Arrowsmith) 饰 中情局技术人员甲
- 约翰·麦克米伦(John Macmillan) 饰 路易斯(Lewis)
- 蒂姆·贝克曼(Tim Beckmann) 饰 华特(Walt)
- 保罗·比尔查德(Paul Birchard) 饰 鲍勃(Bob)
- 克里斯汀·马尔科姆(Christian Malcolm) 饰 行动负责人
- 杰米·比米什(Jamie Beamish) 饰 伯顿(Burton)
- 汤姆·霍奇金斯(Tom Hodgkins) 饰 监听员(Monitor)
- 文森特·蒙特埃尔(Vincent Montuel) 饰 G营地医生甲
- 内森·诺兰(Nathan Nolan) 饰 G营地医生乙
- 米雪·道克利 饰 玛丽莎替身
- 杰西卡·巴登 饰 苏菲(Sophie)
- 奥尔多·马兰德(Aldo Maland) 饰 迈尔斯(Miles)
- 奥利维亚·威廉姆斯 饰 蕾切尔(Rachel)
- 傑森·弗萊明 饰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 穆罕默德·马吉德 饰 摩洛哥酒店老板
- 湯姆·荷蘭德 饰 艾萨克(Isaacs)
- 塞巴斯蒂安·赫尔克 饰 蒂奇(Titch)
- 乔尔·巴斯曼 饰 雷泽(Razor)
- 马蒂亚斯·哈里比·勃兰特 饰 丹麦警察
- 阿尔瓦罗·塞万提斯(Alvaro Cervantes) 饰 费利西亚诺(Feliciano)
- 马克·索托(Marc Soto) 饰 费利西亚诺的兄弟
- 古德伦·里特 饰 卡特琳·扎德克(Katrin Zadek)
- 马丁·伍克 饰 克奈普勒(Knepfler)
- 罗丝·韦克索(Rose Wakesho) 饰 琳达(Linda)
制作
影片由美国霍勒兰公司和德国巴貝爾斯堡攝影棚联合制片,德国多家电影基金及主要发行商焦点影业投资,其中焦点影业持有影片版权。
开发
编剧塞思·洛克黑德还在温哥华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写下影片的剧情和剧本,不过那时的剧本还是待售状态,最终剧本直到2006年才确定,其后经大卫·法尔多家修改。
丹尼·鲍伊和艾方索·柯朗曾是导演的人选,但在主演罗南向制片人的极力推荐下,乔·怀特最终接过导演职位。
开发
编剧塞思·洛克黑德还在温哥华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写下影片的剧情和剧本,不过那时的剧本还是待售状态,最终剧本直到2006年才确定,其后经大卫·法尔多家修改。
丹尼·鲍伊和艾方索·柯朗曾是导演的人选,但在主演罗南向制片人的极力推荐下,乔·怀特最终接过导演职位。
摄制
影片戏份多在柏林巴贝尔斯堡拍摄,少数戏份在芬兰库萨莫奇奇贾尔维湖、德国巴特特尔茨、马格德堡水桥、汉堡柯布兰德桥及绳索街、柏林科特布斯门站、格尔利茨站和施普雷公园以及摩洛哥瓦爾扎扎特和索维拉拍摄。芬兰取景地的气温有时会低至−33 °C(−27 °F),但罗南表示“芬兰能带出影片的童话概念。我们在结冰的湖面上拍摄,周围尽是大雪覆盖的松树”。
主题
影评人认为《汉娜》的设定和风格有别于一般的动作片。影片官方网站指该片用“暗黑童话元素”编制“冒险惊悚片”。导演乔·莱特也表示影片主题讲的是“征服阴暗面”的“奇幻经历”,也就是小孩子转变为成熟的青少年,“必须走进这个世界”所要经历的“历练”。他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在“暴力、黑暗、让人警惕的童话”中长大,“让孩子们准备好迎接未来在大世界中会面对的挑战”。他非常喜欢大卫·林奇电影玄乎其玄的性质,认为这种叙事模式非常适合患有失读症的他,他小时候在父母的木偶戏公司帮忙时,也会用到这种模式。
莱特接受“反学院派”博客采访时,承认影片有许多大卫·林奇的影子。又提到化学兄弟的配乐:“如果你想要特别吵闹、震动感强、放克元素非常多的音乐,那么片子的配乐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其中《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两首歌奠定了影片的风格基调,会让人回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音乐母题回应莱特的“童话主题”,即孩提的天真无暇对抗“造作”的现代世界。部分影评人认为影片高度复刻库布里克的基调,让人想起《发条橙》。库布里克风格体现在艾萨克这位“兴高采烈的虐待狂身上......有时这算是暗黑喜剧”,而这个爱吹口哨的反派形象,不时让人想起《发条橙》的亚历克斯·德拉格。乔·莱特对“童话故事和大卫·林奇电影的喜欢”,可以从对《发条橙》 及格林兄弟作品模仿中窥见。
理查德·罗珀认为影片是“象征主义无处不在”的“超现实的童话”。马特·戈德堡(Matt Goldberg)指影片是“象征主义的黑暗童话故事,非常有力量”,“带有梦幻般的感觉”,“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略微扭曲,非常直观地展现汉娜另类的成人故事”,“不甘落入‘不加修饰’的现实主义俗套中”,“是一部拒绝仅仅依靠现实性或童话故事套路呈现的电影”。影片随处可见童话这一母题。影片“利用高度剪辑的方法,将视觉图像、典故和象征意义拼接到一起”,将威格勒打造成大灰狼,或是《白雪公主》中女皇的形象。“经典童话电影桥段随处可见”,例如电影初期汉娜逃离地下政府大楼的场景中,镜头明显绕圈移动,“仿佛女主角的世界正在逐渐失控”。彼得·布拉德肖认为童话故事的隐喻“不算含蓄”。相反,部分影评人未评论童话元素,其他人则持保留意见。
《发现》(Discover)杂志的凯尔·蒙基特里克(Kyle Munkittrick)认为汉娜是“超人英雄”,尽管在基因工程的改造下拥有“高智商,肌肉发达,没有同情心”,她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表示汉娜“象征着遗传学和环境之间的竞争”,或者“更清楚地说,是自然对抗养育”。
评价
专业评价
影片在汇总媒体烂番茄有230条评论、71%的新鲜度、6.86/10的平均得分。网站共识写道:“奇妙的表演和精心编排的动作场面,推动了这部独特而酷炫的复仇惊悚片。”Metacritic有40条评论,平均分65/100,表示“普遍好评”。《综艺》指《汉娜》是“精心制作的追逐惊悚片,从刺激肾上腺素的前几分钟到结束时的静音声,都充满能量”。罗杰·伊伯特打出3.5/4星评价,认为“莱特将他的两种流派合成一部时髦的作品,反常地传递出一些感悟和见识”。
另一方面,《卫报》的彼得·布拉德肖打出2/5星,认为影片用“凯特·布兰切特邪恶女巫般的表演、缺乏独创性的前设、平淡无奇的‘欧洲布丁’电影、着实令人震惊的无聊场面,一同锻炼着观众的耐心”。《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认为影片“开头像座着火的房子,但这房子很快就烧光了”,虽然有相当多的优点,例如聪明的概念、非常急促的制作节奏、魅力十足的演出阵容,还最终还是浪费了所有这些优点,缺乏精妙和克制。
票房
影片上映首周末位列美国票房榜第二位,仅次于《開運兔》。2011年7月7日影片下架时,北美总票房达4030万美元,海外总票房2510万,全球票房总计6530万。
专业评价
影片在汇总媒体烂番茄有230条评论、71%的新鲜度、6.86/10的平均得分。网站共识写道:“奇妙的表演和精心编排的动作场面,推动了这部独特而酷炫的复仇惊悚片。”Metacritic有40条评论,平均分65/100,表示“普遍好评”。《综艺》指《汉娜》是“精心制作的追逐惊悚片,从刺激肾上腺素的前几分钟到结束时的静音声,都充满能量”。罗杰·伊伯特打出3.5/4星评价,认为“莱特将他的两种流派合成一部时髦的作品,反常地传递出一些感悟和见识”。
另一方面,《卫报》的彼得·布拉德肖打出2/5星,认为影片用“凯特·布兰切特邪恶女巫般的表演、缺乏独创性的前设、平淡无奇的‘欧洲布丁’电影、着实令人震惊的无聊场面,一同锻炼着观众的耐心”。《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认为影片“开头像座着火的房子,但这房子很快就烧光了”,虽然有相当多的优点,例如聪明的概念、非常急促的制作节奏、魅力十足的演出阵容,还最终还是浪费了所有这些优点,缺乏精妙和克制。
票房
影片上映首周末位列美国票房榜第二位,仅次于《開運兔》。2011年7月7日影片下架时,北美总票房达4030万美元,海外总票房2510万,全球票房总计6530万。
奖项和提名
大奖 | 奖项 | 获得者 | 结果 | 参考 |
---|---|---|---|---|
女性电影记者联盟 | 最佳电影音乐或配乐 | 化學兄弟 | 獲獎 | |
最佳动作女演员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 最佳原创音乐 | 埃德·西蒙斯、汤姆·罗兰兹(化學兄弟) | 提名 | |
电影音响协会 | 最佳电影混音 | 罗兰·温克(Roland Winke,制片混音)、克里斯托弗·斯卡博索西奥、克莱格·伯奇(重混)、安德鲁·杜德曼(Andrew Dudman,配乐混音) | 提名 | |
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 最佳動作電影 | 《汉娜》 | 提名 | |
最佳年輕演員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帝國獎 | 最佳惊悚片 | 《汉娜》 | 提名 | |
国际电影人学会 | 最佳原创配乐 | 化學兄弟 | 提名 | |
国际电影音乐评论家协会 | 年度进步作曲人 | 化學兄弟 | 提名 | |
爱尔兰影视学院奖 | 最佳电影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獲獎 | |
伦敦影评人协会 | 年度英国青年演员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 最佳音乐 | 埃德·西蒙斯、汤姆·罗兰兹(化學兄弟) | 獲獎 | |
MTV影視大獎 | 最佳音乐 | 化學兄弟(作品:《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 提名 | |
土星獎 | 最佳青年演员表演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尖叫奖 | 最佳惊悚片 | 《汉娜》 | 提名 | |
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凯特·布兰切特 | 提名 | ||
最佳原创剧本 | 塞思·洛克黑德、大卫·法尔 | 提名 | ||
最佳戏份 | 《汉娜》 (汉娜逃离监禁) | 提名 | ||
世界电影原声学会 | 年度发现奖 | 埃德·西蒙斯、汤姆·罗兰兹(化學兄弟) | 提名 | |
青年艺术家奖 | 最佳青年电影女主角 | 瑟夏·羅南 | 提名 |
电视剧
2017年3月,大卫·法尔宣布将创作改编自电影的电视剧。2017年5月23日,亚马逊正式宣布剧集投入制作,第一集将于2019年2月3日在亚马逊视频限时抢先看。第一季全部八集于2019年3月29日上线。2019年4月,亚马逊续订第二季,新一季于2020年7月3日首播。2020年7月,第三季续订。
参考资料
-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1-02-2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BFI: Han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inked 25 March 2014
- Chang, Justin. . Variety. 2011-03-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 . The Numbers. .
- The Vancouver Sun, 7 April 2011: Vancouver Film School helped Seth Lochhead realize his ambition for big thriller Han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Vancouver Film School, 27 August 2007, Seth Lochhead blog: The Year of Living Famous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Foucus Features: Han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linked 25 March 2014
- Pilkington, Mark. . cineplex.com. 2011-04-0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 Weinberg, Scott. . blog.moviefone.com. 2009-11-1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about.com. 2011-04-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Raup, Jordan. . The Film Stage. 2011-02-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Alex Albrecht, Dan Trachtenberg, Jeff Cannata. The Totally Rad Show (10 April 2011) YouTube上的
- Christy Lemire (AP critic and host of Ebert Presents at the Movies), Matt Atchity (editor-in-chief of Rottentomatoes.com) and Ben Mankiewicz (host of Turner Classic Movies) on TYT Network (7 April 2011) YouTube上的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Giroux, Joe. . Film School Rejects. 2010-10-12.
- CHARTattack Robot Song Of The Day. The Chemical Brothers' "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 (22 March 2011) Chartattack.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YouTube上的Hanna Soundtrack-Chemical Brothers-The Devil Is In The Beats
- YouTube上的Hanna Soundtrack-Chemical Brothers-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 Jurgensen, John.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4-20.
- Edward Douglas. Hanna movie review. ComingSoon.com
- Movie Review: 'Hanna' (14 April 2011)
- James Berardinelli. Reelviews. (April 5, 2011)
- . Rotten Tomatoes. 2011-04-05.
- Ebert, Roger. . Chicago Sun-Times. 2011-04-06.
- YouTube上的Richard Roeper Reelz Channel
- Matt Goldberg. Hanna Review. collider.com (April 8th, 2011 at 8:47 am)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9).
- James Mottram. Meet the new Hit Girl on the block. totalfilm.com
- Kofi Outlaw. Hanna review. Screenrant.(Apr 8, 2011)
- Manohla Dargis. . New York Times. 2011-04-07.
- Peter Bradshaw. Hanna – review. Guardian. (Thursday 5 May 2011)
- Turan, Kenneth. . Los Angeles Times. 2011-04-08.
- Huddleston, Tom. . Time Out. 2011-05-03.
- LaSalle, Mick.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1-04-08.
- . Twitchfilm.com. 2011-06-12 .
- Sukhdev Sandhu. . UK: The Telegraph. 2011-05-05.
- Munkittrick, Kyle. . Discover Magazine: Science not Fiction. Kalmbach Publishing C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8).
- . Rotten Tomatoes. .
- . Metacritic. .
- Ebert, Roger. . Chicago Sun-Times. 2011-04-07 .
- Bradshaw, Peter.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5-05.
- Turan, Kenneth. . Los Angeles Times. 2011-04-08 .
- Kilday, Gregg.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4-11.
- . Alliance of Women Film Journalists.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 .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1-12-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1-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Broadcast Films Critics Association. 2011-12-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2).
- . Empire.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2).
- . Indiewire. 2012-01-23 .
- .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2012-02-0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 .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2-02-1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9).
-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12-20 .
-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2-1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TheWrap. 2012-05-01 .
- . HitFix. 2012-03-0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9).
- . New York Daily News. 2011-09-0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 . Indiewire. 2011-12-14 .
- . Billboard. 2011-09-06 .
- . Young Artist Award.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4).
- Jagernauth, Kevin. . The Playlist. 2017-03-10 .
- Sandberg, Bry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5-23 .
- Iannucci, Rebecca. . TVLine. 2020-07-13 .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汉娜》的资料(英文)
- AllMovie上《汉娜 》的资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汉娜》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汉娜》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汉娜》的資料(英文)
- 開眼電影網上《汉娜》的資料(繁體中文)
- 豆瓣电影上《汉娜》的資料 (简体中文)
- 时光网上《汉娜》的資料(简体中文)
- Yahoo奇摩電影上《汉娜》的資料(繁體中文)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汉娜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