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
1972年的秋季,李小龍開始創作及拍攝《死亡的遊戲》(英文:The Game of Death)(原始版本較後續版本多出一個「的」字),但在進軍荷里活(演出《龍爭虎鬥》)的大前提下,影片僅完成了約三分之一的鏡頭。
死亡遊戲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羅拔·高洛斯 |
监制 | 鄒文懷 |
编剧 | 鄒文懷 羅拔·高洛斯 |
主演 | 李小龍/唐龍 |
配乐 | John Barry 顧嘉煇 |
主題曲 | 〈死亡遊戲〉/羅文 |
摄影 | Godfrey A. Godar |
制片商 | 嘉禾娛樂 |
片长 | 125 分鐘、94 分鐘 103 分鐘 |
产地 | 英屬香港 |
语言 | 粵語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英屬香港:
日本:
西德:
:
菲律賓達沃:
法國:
丹麥:1979年1月19日 美國:1979年6月8日 哥伦比亚:1979年6月13日 印度:1979年11月13日 澳大利亚:1981年5月28日 菲律賓達沃:1982年5月6日 (重映) 土耳其:1982年9月 土耳其:1982年9月 |
发行商 | 嘉禾娛樂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死亡塔》 |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驟逝,嘉禾娛樂為《死亡遊戲》重寫故事,並請來高洛斯(Robert Clouse)執導,再由韓籍演員金泰靖(當時藝名「唐龍」,1957年6月5日~2011年8月27日)補演未完成之部份,於1978年公映。
片中有多幕對戰場面被視為經典,如李小龍在片中出現的黃色緊身服更成為經典的服裝。
另外,片中主角比利的葬禮部份擷取李小龍真實的葬禮。
演員
主演:
- 李小龍(Bruce Lee)
- 唐龍(李小龍逝世後,接替其角色)
- 吉楊(Gig Young)
- 甸積加(Dean Jagger)
- 曉奧勃連(Hugh O'Brian)
- 歌蓮蘭(Colleen Camp)
- 羅伯特·沃爾(Robert Wall)
- 米路佛(Mel Novak)
- 伊魯山度(Danny Inosanto)
- 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Kareem Abdul- Jabbar)
客串:
故事大綱
1973年原版
一名武術奇才海天(李小龍)與另外五名武術家(其中三名分別為田俊、劉永和解元)同時闖入一座五層寶塔,尋找寶塔中的一個神秘寶盒;而寶塔各層皆有一名不同國籍的武術家把守,每上一層都要進行生死較量。
最後海天(李小龍)贏得了寶盒,但宝盒里卻只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1978年公映版
中國功夫超級明星盧比利(李小龍 飾),在電影拍攝現場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但他幸免于难。因为他受到黑幫組織首領藍博士的青睞,藍有意掌控在澳門舉辦的國際搏擊大賽,並極力拉攏比利入夥。然而比利深知藍的為人,拒絕與之合作,令其相當憤怒。不久,盧比利與歌星女友Ann一同出行,被藍博士一夥截路毆打,比利雖想起身反抗,由於擔心女友安危只得忍耐。
某次電影拍攝過程中,劇組道具槍的子彈被調包成真子彈,使得比利被擊中。比利大難不死,並在一個記者的幫助下營造死亡假象以矇騙藍,並伺機復仇。藍博士和手下到澳門企圖操縱賭博以謀利,盧比利喬裝潛入藍的住所打傷藍和幾名打手,藍開始對盧比利的死產生懷疑。
接著,澳門世界空手道大賽舉行,藍派出高手出場,過程中Ann趕到現場,想暗殺藍為比利報仇,比利馬上阻止。
賽後,盧比利潛入更衣室,打敗藍博士的空手道冠軍。藍派手下到比利的墓地調查,終於發現比利没有死。惱羞成怒的藍派員綁架Ann,比利憑藉高強的身手與匪徒周旋,將其一一擊敗。比利冒險闖進藍的南北樓,想將他們來個一網打盡,殊不知大樓内埋伏了三名高手。比利在第一層與菲律賓高手比試雙節棍,第二層與合氣道高手挑戰,第三層與身高2米多的美國人決戰。盧比利過關斬將,層層逼近,最後將藍博士的犯罪集團徹底粉碎。
原始構思
《李小龍 : 死亡遊戲之旅》
1994年,相關授權人小约翰與李小龍遺孀蓮達·李·卡德威爾在李氏位於愛德荷州的故居中發現《死亡遊戲》之劇本及武術設計手稿,其中有部份片段沒有在公映版本中出現。
同年,小约翰飛往香港,與嘉禾高層商討尋片事宜。
得到 Bey Logan 的協助,小约翰在片倉中尋獲這些棄片,再根據原有劇本剪接成約90分鐘的紀錄片,並命名為—《李小龍:死亡遊戲之旅》(Bruce Lee: A Warrior's Journey)。
此片在2000年11月27日於香港電影資料館作全球首映,以紀念李小龍六十歲冥壽。
靈感、故事與背景
大學時代,李小龍主修哲學,而他在融百家之長創立截拳道的演武過程中,領略到武術不僅是一門用以健身或搏擊的技藝,更是講求「天人合一」的學問。《死亡遊戲》的最初靈感來自佛教典故「七級浮屠」,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取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連場激戰後到達塔頂,豈料藏寶匣內沒有稀世珍寶,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眼見世間再無對手,高手感到孤寂和失落,並悟出縱使天下無敵,都要敗在死亡之下的道理。
李小龍也有類似感懷,作為一位影星,他已為香港的電影票房創造神話,連向來歧視華人的荷里活也破天荒地請他主演並監製電影。他本想將《死亡遊戲》推向極致,製作成史上最宏大的動作電影,然後另闢戲路,粉碎外界對其「一介武夫,毫無演技」的偏見,但沒想到「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會於1973年7月20日應驗,導致影片變成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未拍攝
已拍攝
- 第三層虎殿:菲律賓棍王丹尼·伊诺山度;先由解元挑戰,不敵後由李小龍接戰。
- 第四層龍殿:韓國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
- 第五層無名殿:身高2.2米的美國NBA球星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本為黃淳樑,但因黃辭演而改為賈巴爾。)
《李小龍 : 死亡遊戲之旅》
1994年,相關授權人小约翰與李小龍遺孀蓮達·李·卡德威爾在李氏位於愛德荷州的故居中發現《死亡遊戲》之劇本及武術設計手稿,其中有部份片段沒有在公映版本中出現。
同年,小约翰飛往香港,與嘉禾高層商討尋片事宜。
得到 Bey Logan 的協助,小约翰在片倉中尋獲這些棄片,再根據原有劇本剪接成約90分鐘的紀錄片,並命名為—《李小龍:死亡遊戲之旅》(Bruce Lee: A Warrior's Journey)。
此片在2000年11月27日於香港電影資料館作全球首映,以紀念李小龍六十歲冥壽。
靈感、故事與背景
大學時代,李小龍主修哲學,而他在融百家之長創立截拳道的演武過程中,領略到武術不僅是一門用以健身或搏擊的技藝,更是講求「天人合一」的學問。《死亡遊戲》的最初靈感來自佛教典故「七級浮屠」,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取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連場激戰後到達塔頂,豈料藏寶匣內沒有稀世珍寶,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眼見世間再無對手,高手感到孤寂和失落,並悟出縱使天下無敵,都要敗在死亡之下的道理。
李小龍也有類似感懷,作為一位影星,他已為香港的電影票房創造神話,連向來歧視華人的荷里活也破天荒地請他主演並監製電影。他本想將《死亡遊戲》推向極致,製作成史上最宏大的動作電影,然後另闢戲路,粉碎外界對其「一介武夫,毫無演技」的偏見,但沒想到「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會於1973年7月20日應驗,導致影片變成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未拍攝
已拍攝
- 第三層虎殿:菲律賓棍王丹尼·伊诺山度;先由解元挑戰,不敵後由李小龍接戰。
- 第四層龍殿:韓國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
- 第五層無名殿:身高2.2米的美國NBA球星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本為黃淳樑,但因黃辭演而改為賈巴爾。)
片子長度
李小龍生前在拍攝本片時使用的影片膠卷長度約有100分鐘左右,在修剪之後約有90分鐘為現存李小龍生前最完整的現場拍攝影片,扣掉NG鏡頭的話,OK鏡頭的影片長度約有35~40分鐘的程度(為本片總長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專輯
死亡遊戲 | ||||
---|---|---|---|---|
羅文的录音室专辑 | ||||
发行日期 | 1978年 | |||
类型 | 粵語流行音樂 | |||
唱片公司 | 娛樂唱片 | |||
羅文专辑年表 | ||||
|
《死亡遊戲》是香港歌手羅文第三张個人专辑,主打歌〈死亡遊戲〉為電影主題曲,A面第一首是片頭曲,粵語,由鄭國江填詞(化名「國雄」);B面第一首是片尾曲,國語,由黃霑填詞;皆由顧嘉煇譜曲,但曲調不一樣。
此專輯是香港IFPI認証的本地金唱片。
曲目
A面 | ||
---|---|---|
曲序 | 曲目 | |
1. | 死亡遊戲 (粵語) | 國雄 |
2. | 愛在明天 | 江羽(鄭國江化名) |
3. | 問一句話 | 江羽 |
4. | 愛果青青 | 江羽 |
5. | 忘事莫回味 | 江羽 |
6. | 孖公仔 | 江羽 |
B面 | |||
---|---|---|---|
曲序 | 曲目 | 作曲 | |
1. | 死亡遊戲 | 黃霑 | |
2. | 當你寂寞 | 黃霑 | 黃霑 |
3. | 莫忘我 | 江羽 | |
4. | 一面緣 | 江羽 | |
5. | 睇開啲喇 | 黃霑 | 黃霑 |
6. | 情人的眼淚 | 狄薏(即陳蝶衣) | 杜芬(即姚敏) |
注釋
- . 中央社. 2010年12月29日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日).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30).
- Zheng, Guojiang.; 鄭國江. Xianggang di er ban. Xianggang. : 64-67. ISBN 978-962-04-3634-5. OCLC 893662435.
- 《金唱片頒獎典禮》所頒發之獎項(1977-2008)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死亡遊戲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img/Wiki-logo-400x3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