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景

接景英語:)是用来创造虚拟摄影棚数码外景地的一種技術,可以用来创建整个场景,或者对已有场景进行扩充。

传统的接景是在一片玻璃上用颜料或者水彩进行绘制,然后再通过光学方法与原始镜头合成。两块玻璃板平行摆放保持恰当的距离。摄像机位于他们前面。在后面的玻璃板上,是相对粗糙的背景地形,比如绘制的丛林。在前景玻璃板上,绘制细节丰富的元素,比如小植物,石头等,在玻璃板之间就是移动或者静止的影片模型。

如今接景借助电脑制作并以绘图板作为绘画设备。在数码环境里,接景也可以制作三维环境并允许三维摄像机运动。

历史

传统的接景是被画家用水彩或颜料绘制在玻璃板上的,然后再将其与实际拍摄的镜头合成(如果实际拍摄了镜头的话)。

第一个接景镜头是Norman Dawn在1907年的电影《加利福尼亚任务》里即兴绘制的“摇摇欲坠的加州任务”。值得注意的传统接景镜头有多萝西在《绿野仙踪》中绘制的“翡翠城”,《公民凯恩》中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绘制的“世外桃源”,还有《星球大战IV:新希望》里那看似深不见底的“牵引光束”镜头。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算机图形程序的进步下,磨砂画家开始转向了到数字领域工作,于是“接景”这一工作也就逐渐与“后期特效”融合到了一起。第一个数字接景镜头是由画家克里斯·埃文斯在1985年的电影《少年福尔摩斯》中使用CG,绘制的一个骑士从彩绘玻璃窗口跃起的场景。埃文斯先用丙烯酸树脂画出了窗子的样子,然后把这幅画扫描到了卢卡斯影业的皮克斯系统,来进行进一步的数字操纵。

电脑动画完美融合了数字接景,达到了传统的接景技术所不可及的高度。

新技术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磨砂画仍然在使用,但更经常与数字合成。《虎胆龙威2》(1990)在机场跑道上发生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将传统的玻璃磨砂喷漆与已拍摄和扫描到计算机中的现场片段使用数字合成的第一部电影。

在九十年代末,手绘绘景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虽然在1997年后期,一些传统绘画仍然派上了用场,尤其是出自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由克里斯·埃文斯绘制的绘画“卡帕提亚救援船”。

重要的接景画家

  • Peter Ellenshaw
  • Albert Whitlock

外部链接

參考資料

  • Mark Cotta Vaz; Craig Barron: The invisible art : the legends of movie matte painting. San Francisco, Cal.: Chronicle Books, 2002; ISBN 0-8118-3136-1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接景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