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北伐失败全面解析及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北伐,未建奇功,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吴国张严所作《默记》,在〈述佐篇〉中就记载了两种看法。支持北伐者认为,诸葛亮志在吞魏,饮马河、洛,可惜死得太早,不然会成功。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处益州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应闭关自守,君臣无为蓄养士民,而自不量力,空劳师旅,无岁不征,“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是盲目用兵,非明哲之士。后人又提出第三种观点,以王夫之为带表,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经略中原只不过是一个口号,一种理想罢了。

这三种观点均,是鉴于失败的军事分析,只是角度不同而有异,并不符诸葛亮的本志。“以守为攻”,只可在两军决战中应用,而决不可用为以弱抗强的基本国策。弱国对抗强国,“以攻为守”,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古代中国的分合史演变中找补到这样的事例,也与魏蜀对抗史是不相符的。〈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意思是善打仗的人,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所以诸葛亮攻围祁山,魏明帝就说:“诸葛亮不顾祁山的险固,送上门来,必败无疑。”诸葛亮如果是以守土偏安为国策,正确的策略应是休兵息民,守险待敌。守与战,兵力财物有三倍之差,攻不足则守有余。以一州之众的弱蜀攻魏,何利之有?诸葛亮北伐,从前后出师表可以看出“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德”。〈后出师表〉,诸葛亮凄怆悲凉,仍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所以决不是“以攻为守”。诸葛亮驻屯汉中,采取的是进攻策略,其战略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徐图中原。所以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执行战时体制。刘备在时,亲帅大军征讨,诸葛亮驻守成都。蜀国政治、经济的第一要务是“足食足兵”四个字,既不断的保障前线,运送粮饷,补充兵员。〈后出师表〉情调有些些读低沉,这是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形势起了变化。曹魏加强了关陇的的防务,诸葛亮夺取关陇更加困难了。但是某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明知“民穷兵疲”,但“事不可息”,所以抱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来行事了。

张严说,打仗靠奇谋智计取胜,不在土地广,兵马多,但诸葛亮连年北伐而未建奇功,是“智”还是“不智”,这就不能自圆其说了。战争不只是军事的角力,而是军事、经济、政治、外交、谋略等等综合的社会力量的较量,在对峙形势下更是如此。在总体上,蜀弱魏强,加上未有“天变”,后主刘禅智力弱于魏明帝,又无荆州方向的配合,北伐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打破了强弱转化的必然,惟有用智计奇谋的“偶然”以破“必然”。以个人才智论,有治国之才、军事之才、外交之才,也有数者兼善的全才。但全才毕竟不多,而任何一个全才也必有所短。在三国人物中,诸葛亮是一个全才,既能治国,又能讲武,更兼忠贞亮节无与伦比,但他过于谨慎、预示太细,就是一短。诸葛亮北伐,蜀弱魏强,打消耗战决无胜利的把握,这一客观形势非人力所能补救。以智奇制胜,化弱为强,就要避免打消耗战,由于诸葛亮治国为长,将略为短,没有把握找住机遇,这就是北伐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说,有以下四失。

第一,战略之失。蜀将魏延善养士卒,勇略过人,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在北伐中曾两败郭淮。第一次北伐,魏延建言直取长安,奇兵出子午谷,于诸葛亮异道会于长安,如韩信故事。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西出陇右,取“十全必克”之计,实为下策。从陇右三郡叛魏应蜀来看,魏延之计可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可以不出子午谷,但主力应直取陈仓或雍眉,屏断陇右,方可十全必棵,假若这样也不失为中策。诸葛亮虚张声势,集中兵力用于一个方向,实在是一个最下策的战略。即使街亭不败,曹魏诸军上陇,诸葛亮十全必克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战术之失。魏将孟达反于新城,自以为司马懿听到他起事,请示朝廷,来回往返,要一个月时间。不料司马懿当机立断,不等奏报,亲自提兵,倍道兼程,八日兵临新城,十六日就破斩了孟达。其时申仪扼守西城,孟达孤军作战,必然失败。诸葛亮没有派出有力的策应部队夺取西城,援救孟达,失去了这一个牵制曹魏河南之兵的侧翼,大为失计,此其一。诸葛亮扬声取眉,对于防务空虚的关陇无异于警告于人。不使赵云、邓芝出谷,阻带曹魏西援,反遭箕谷不戒之使此其二。陇右三郡叛魏应蜀,蜀军行动迟缓,没有在陇右展开,及时阻断陇山道口,而命马谡街亭迎敌,亦为失计,此其三。陇西坚守,蜀军未能乘虚攻克、示人以弱,致使魏军克平三郡后对叛魏着血腥镇压,大加封赏陇西吏民,造成严重的政治后遗症。此后诸葛亮出师,无有响应者,此其四。这些战术之失,客观原因是“蜀兵轻锐,良将少”,主观原因乃是诸葛亮过于持重,应变能力不是他的长处。不过平心而论,诸葛亮以弱蜀抗强魏,在秦岭山中自来自去,不仅曹魏诸将不是他的对手,即使司马懿也稍逊一筹。诸葛亮治军有方,训练有素,蜀军将弱兵强,临阵对敌,常占上风。诸葛亮还床八阵图,行军扎阵,安静而坚重,即使退却,魏军也无隙可乘,计斩王双、张颌,仍不失为“天下奇才”。由于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张颌、郭淮的人均智勇兼备,难于对付,才使得诸葛亮得神机妙算有些支绌罢了。

第三,用人之失。魏延是蜀中唯一的一员超群绝伦的上将,远在张颌、郭淮之上。刘备拔魏延为汉中督镇远将军,“一军尽惊”。此外,王平也是一为智勇双全的大将。但诸葛亮未尽二人之才,不委以方面之任,使其零兵不过万人,致使魏延叹恨不已。不尽人之才,以是一失,又违众用马谡。以诸葛亮之智,在用人上有次两失,千古而后发人深省。

第四,用刑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诛马谡,又杀了李盛,废了黄袭,正如蒋琬所说:“从前楚成王杀了得臣,晋文公是多么的高兴。现在天下未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可惜吗?”东晋史学家习凿说的更为直率。他说:“诸葛亮进不了中原,这是有原因的。蜀国偏在一方,人才少于曹魏,而杀了能干的人,只好用庸才充数,强调法制胜于用人才不给人以自新之路,相成就大业,太难了。”违众斩马谡主要责任在诸葛亮自己。再说马谡虽短于临机决斗,却不失为一个参谋良将,原可以宽贷立功。又马谡失街亭在战略部署上也不能说又什么大误。诸葛亮的节度是让他扼守要塞,坚壁不出。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拒城”摆出的是决战态势,无奈他本人只是一书生儒将,不能,马上冲阵,所以冲不开张颌的围攻。若是马谡有关羽、张飞之勇,未必就要丢街亭。可以说马谡是志大才疏有某而才力不继。诸葛亮本身是一儒将,不能上马冲阵,故尔行动迟钝,而又用一儒将去打先锋,失计之甚。追究责任,杀一马谡已“裁之失中”,况又烂杀李盛,连坐黄袭乎!刘备杀蒋琬,诸葛亮说情宽贷终得其用,而彭漾、廖立、李严等都借执法以废,终身禁锢,何亲之彼而疏于此呢?

诸葛亮虽有上述四个方面之失,但不能否定他是三国时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王夫之评论诸葛亮说,他虽然将略为短,而治国治军实为少有的奇才。我们对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能求全责备,但也不能为尊者贤者讳其短。诸葛亮最大之失,是过于自恃,不能彻底的真正的集思广益以补自己之短。他治国,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甚至亲自核对帐簿,汗流浃背。主簿扬*进谏说:处理政事,各有专职,上下之间,也有分别。治理国家更要各斯其职。所以古人说,三公位是动嘴,执行办事的是士大夫。现在丞相亲自核对起帐簿来,不是他太苦了吗?诸葛亮表示感激。诸葛亮爱管细事,远近闻名。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看来他是劳累致死。诸葛亮事必躬亲,认真办事,积劳成疾,使人感动,但是身负军国大任的人,只相信自己,不放手别人,怎么能培养接班人?《出师表》所推荐的贤才,郭攸之、费伟、董允、向宠、陈震、张裔、蒋琬等七人,处张裔为蜀重人士之外,余皆为追随诸葛亮的荆州人士。诸葛亮斤斤于亲己之贤才,不能不说有些偏袒。这些贤者都市二流人物。像魏延、马超、彭漾、廖李等一流大才人物,诸葛亮未尽其用。诸葛亮以一人之智掩一洲之才,以个人之力抗天下之士,焉能不败!“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国人才匮乏的这一局面,与刘备、诸葛亮的任人唯亲多少有些关系。大约人之性情,在专制体制下,己有所短则忌人之长,是否如此,值得心理学家和政治家们去研究。以诸葛亮之智,加之鞠躬尽瘁之德尚不能尽小国人士之才,这确实是够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