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马谡山上扎营被困绝地,张郃绝其水源大败蜀军

两军相遇,双方都想先占据有利地形,但如果将领没有从利害两方面考虑问题,即使对地形非常熟悉,也“不能得地之利”。如居高临下的地势固然有利于攻击敌人,但如果没有水源,便变成“绝地”,一旦被包围便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孙子》认为“绝地无留”。

公元228年,在魏蜀的街亭之战中,蜀将马谡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军布阵,把军队驻扎在缺乏水源的山上,结果被张郃的大军包围,张郃“绝其汲道”,蜀军军心涣散,无心恋战,马谡只好突围而逃,导致诸葛亮兵败祈山。

《孙子·九变篇》明确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泛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出征,在“泛地”上不可安营扎寨,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就要巧出计谋,陷入“死地”就要全力奋战)。”“泛地”是指水网、沼泽等难行的地区;“衢地”是指几国交界,四通八达之地;“绝地”是指没有泉、井,无从畜牧和采樵的地区;“围地”是指进入和退出的道路都狭隘险要的地区;“死地”是指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的地区。

《孙子》认为,对任何一种地形,都要从利害两方面进行考虑,“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在不利的情况下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的信心;在有利的情况下要同时看到危险的可能,才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难)。”

马谡平时好论军计

三国时蜀国的参军马谡,熟读兵书,平时好论军计,在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和孟获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受到诸葛亮的赏识。

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其“北定中原”的既定方针,扬言兵出斜谷进攻关中,并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出祈山挺进关中。

自刘备死后,蜀国几年都没有兴师动众,魏国方面防备不足。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进攻关中的消息,魏国“朝野恐惧”,于是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三郡都投降了蜀军,“关中震响,朝臣未知计所出。”魏明帝曹睿只好亲自到长安坐镇,并派大将曹真守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南),令大将张郃率步骑五万抗拒蜀军。

诸葛亮不用魏延为前锋

228年2月,诸葛亮进军至西城(今甘肃和县),听说张郃前来挑战,便调兵遣将迎敌。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任命马谡为前线指挥,统领王平、李盛、黄袭等军为前锋,疾趋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城东北),以堵塞陇坻西方隘口,阻击魏军,另外,又命将军高详屯军柳城(今陕西清水县北),作为侧翼部队。

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由陕入陇的要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魏蜀双方必争之地。马谡、王平等到达街亭后,作为指挥者的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他认为街亭侧面的一座山是天赐之险,如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可以“居高视下”,与敌作战肯定“势如破竹”。虽然王平多次劝他要按丞相意图办事,但马谡一意孤行,命令部队在山上安营扎寨。王平只好请马谡拨给他千余兵马,另立据点,以成掎角之势。

没过多久,张郃率领的大军来到街亭,他见马谡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山上,便指挥大军直逼山下将其团团围住。张郃并不急于和蜀军作战,而是先“绝其汲道”,断了山上的水源。马谡见水源被断,想迅速击溃魏军,但多次冲击均无功而返。时间一久,蜀军便顶不住饥渴,士卒离散,马谡控制不住,只好突围逃跑。王平兵少,寡不敌众,也只好撤回。赵云、邓芝在箕谷也被曹真击退。

  失街亭蜀军进无所据

街亭一失,诸葛亮的大军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这次出兵祈山,宣告失败。事后,诸葛亮“收谡下狱,杀之”,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一幕。诸葛亮对错用马谡感到很后悔,并“引咎责躬”,“上疏请自贬三等,”向全蜀国人民作了深刻的检讨。

其实,刘备在临终前已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没有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