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拒谏失街亭”,这是发生在蜀汉集团中后期的两件大事。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对比的话,竟还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关羽傲慢大意失了荆州,却被上级评了烈士称号,马谡一意孤行失了街亭,结果被上级定了死罪。两人同是吃了败仗,为什么会有赏罚两重天之别?这其中奥妙颇有讲究。
首先,关羽是先主刘备的结义兄弟,又是大家公认的蜀汉集团准二把手,这样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犯了错误自然也可以原谅。而马谡则不同,他只不过是个参军,可谓官轻职微,又与领导集团没有内在关系。所以他犯了错误就只能军法行事了。
早在赤壁之战时,关羽就曾经违背军令状,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这可谓是弥天大错,即便这样,刘备等领导集团还是没有追究关羽的失职过错,甚至连批评都没有。还不是因为关羽与荆州集团最高领导刘备有“桃园三结义”之情,失荆州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行吗?比如发生在马谡身上。马谡失街亭被杀,也是因为他在诸葛亮面前里了军令状,诸葛亮抓住这个把柄,便把马谡当了替罪羊。也难怪,谁让马谡没有政治资本呢。
其次,关羽虽然失了荆州,却轰轰烈烈战死在了杀场上,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关羽的表现符合了中国传统上的烈士评定标准。而马谡在失了街亭以后,他活着逃出了战场,没有表现出英雄气概,这就意味着他不符合烈士的评定条件,并且还得承担行政失误的重大责任。
关羽守荆州之时,诸葛亮一再嘱咐“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关羽表面答应,实际并没有按诸葛亮的计策去做,结果遭到孙权暗算失了荆州、丢了性命。这与马谡失街亭如出一辙。马谡守街亭,诸葛亮千叮万嘱“当道扎寨”,可马谡就是听不进去,非把军营扎在山头,结果大败而归。所幸的是马谡没像关羽一样战死杀场,他活着逃回了成都。两个人都该负战役失利的主要责任,只不过关羽死了,一了百了,还成就了舍身取义的美名;马谡活着,罪过难逃,结果被上级领导挥泪斩之。
再次,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人,非文武双全、忠义春秋不足以形容他的英明,据说他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烧香供奉。关羽头上的光环数不胜数,这种“人民心中的好干部”死了,不追加个烈士称号,实在难以服众。而马谡不过是蜀汉集团一个不太知名的打工仔,这样的人犯了弥天大错,理所当然要被处理。也顺便起个杀鸡敬猴的作用。
关羽的名气在整部三国书中仅次于诸葛亮,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杀颜良文丑、放水淹七军……三国演义里关羽出彩的地方太多太多,他的形象已经被神化了。在人们眼里,这样的人物死了不评为烈士,天理难容啊。他的生前过失,大可忽略不计。相比之下,马谡的名气要差出许多,除了给诸葛亮出过几条计策,想不起他还有什么值得圈点的地方。一个小人物,失了一个战略要地,他不死自然就是于理不容了。
最后,关羽轰轰烈烈的死亡,正好给蜀汉集团的员工们提供了不怕牺牲的学习典范。老板当然会不失时机地把关羽树立为大家正面学习的典型。而马谡的失败,正好又给大家提供了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于是老板又不失时机地把马谡树立成了反面典型。“挥泪斩马谡”这出戏,倒下去的是马谡,树起来的是引以为戒的典型。
蜀汉集团人物众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更兼大部分是原刘表集团、刘璋集团的属下,管理起来自是有难度。所以,刚刚起家的刘备集团急需要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以便于员工们学习与警醒。正好关羽在这时候牺牲了,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了蜀汉集团员工们学习的先进典型。若干年后,马谡在街亭战役中失手,历来有乱签军令状风气的蜀汉集团一朝毁在了军纪不严上,于是诸葛亮把他列成了员工借鉴的反面典型。一向战无不胜的诸葛武侯不得不牺牲马谡而警醒大家。
其实街亭的分量根本不能与荆州同日而语,历史上的荆州属中国九州之一,可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街亭不过是一偏僻山道罢了。正是由于关羽失了荆州,才致使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句空话。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那么诸葛亮完全可以按照他的隆中决策行事了,这样也就不会有马谡失街亭一事。再说关羽的死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刘备、张飞、黄忠等人以及蜀汉集团几十万东征大军的灭亡,甚至孟达降魏也与他有莫大关系。关羽失荆州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蜀汉集团伤兵损将,实力大减。
由此看来,关羽失荆州的责任要远比马谡失街亭的责任大得多,而上级对两人的待遇却天壤之别,想来马谡九泉之下也会觉得十分冤枉。然而作为打工仔的马谡也没必要过分抱怨什么,上级领导们行事向来都是考虑全盘的,牺牲你马谡一人的利益,而换来整个集团的安定团结,也算是马谡临死为蜀汉集团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