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役背景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按此计划,蒋介石自任总指挥,调集第五、第九战区全部兵力和海空军各一部,沿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组织防御,准备持久作战。主要目的一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 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 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中国方面,投入兵力达到百万,日本方面,直接参战者达到25万人。战争最终以中国军队主队弃卫武汉而结束。
这也是中国军队在转为抗日持久战前最为决绝的一次努力。中国军人以牺牲40万人的代价,保存了主力,同时让进犯武汉的日本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将抗日战争拖入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持久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1938年10月25日,当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汉口之时,他们得到的是一座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空城。
安庆失守
武汉会战拉开帷幕
战役在武汉地区、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历时四个半月。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中国陆海空三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100万人。直接参战日军共9个师,25万余人,加上其他作战部队,总计约35万人,这还不包括120艘舰艇,300架飞机。
日本方面在1938年5月攻陷徐州后,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
湖北省档案馆藏有一本封皮破旧残缺的中国革命图集,武汉会战和武汉外围战总计有29张黑白战地照片、3张攻略防御图和3张将领照片。这35张“小图”完整呈现武汉会战的主要节点,包括外围的江南会战、江北会战和大别山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8年6月12日,日军在海军支援下登陆,攻占安庆市,这也被视为武汉会战的开端。
江北阻击
日军由黄陂逼汉口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抗战史研究专家石方杰介绍,日军攻占徐州后,于1938年6月初进攻安庆,6月12日安庆失守,13日攻占桐城,17日攻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
7月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
7月24日,日军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至8月3日,先后攻占太湖、宿松、黄梅等地,继续西进。中国第五战区派军在湖北广济(今梅川)、田家镇、浠水地区准备迎击日军,并固守黄梅西北一线,还调遣军队由潜山、黄梅西北山区南下侧击日军,至28日先后收复太湖、宿松。收复失地后,中国军队乘势反攻,但未果,又退至广济地区,协同其他部队继续抗击日军。
中国军队自在黄梅西北实施侧击时,未能阻止日军,至9月17日广济、武穴相继沦陷。接着日军围攻田家镇要塞,又遭到中国军队长达12天的顽强阻击,直到29日田家镇要塞失守。随后,日军继续进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占黄陂,直逼汉口。
江南大战
从九江抗击到武昌
根据战略部署,中国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日军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26日九江失守。日军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但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又增派一个师团,24日瑞昌失守。
日军此后继续沿长江西进,中国军队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中国守军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双方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逼近武昌。
外围作战
大别山北麓烧战火
湖北省档案馆抗战图集中的“武汉外围战”这样表述大别山北麓地区作战——武汉外围大别山,是敌人的葬身地。
为保卫大武汉,在大别山以北地区,中国第五战区第3集团军将第51、第19集团军及第77军部署在安庆的六安及霍山地区,第71军防守富金山及固始县(隶属河南省)地区,第2军团在河南省的商城及湖北省的麻城,第27集团军及第59军在黄河地区及第17军团在信阳组织防御。
8月底,日军分南北两路从合肥进攻,南路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后,攻占霍山即转向叶家集,但随后又遭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日军调集一个师团增援,9月16日日军攻占商城,守军撤至商城以南地区,依据大别山的战略据点继续抵抗,10月24日日军攻占麻城。
北路的日军于8月28日攻占六安,9月6日攻占固始县城后继续西进,中国军队集结在黄河地区抵抗,经过十日的激战,日军在9月19日渡过黄河,9月21日日军攻占庐山,随后继续西进,但面对中国军队在信阳以东发动反攻而退回庐山,日军援军到来后再次进攻信阳。10月12日,日军攻占信阳,并进至平汉铁路南面,逼近武汉。
放弃武汉
以空间换取了时间
1938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正式下令放弃武汉。当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宣布“我军自动退出武汉”。时任汉口市长吴国桢称:“保卫大武汉之战,我们是尽了消耗战与持久战之能事,我们的最高战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我们于人口的疏散,产业的转移,已经走得相当彻底,而且我们还掩护了后方建设……”
同日,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扫荡报》分别发表了告别武汉的社论。
24日晚,作为战时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和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乘飞机离开武昌飞往湖南衡阳。
临行前,蒋介石下令:“将凡有可能被敌军利用之虞的设施均予以破坏!”这道“焦土抗战”的命令,使武汉整整燃烧了两天。
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新华日报》也在这一天乘机飞离武汉。同时,武汉城内中国守军按计划开始撤离,至25日夜全部撤离武汉市区。
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就此结束。这次由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痛击日寇的大会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实现了中国的战略目标,挫败了日本战前“在武汉作最后决战、以消灭国军主力及结束战争”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