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攻成都是在和刘璋反目之后的事情,当时他向庞统问策,庞统就给出了三个主意,分上中下三等。上策就是趁着刘璋还没反应过来,昼夜奔驰不停直攻成功;中策就是佯装会荆州,然后把白水关的守将骗来杀掉,拿下白水关之后在攻成都;下策就是退回白帝城,和荆州联手,再慢慢想办法图谋成都。按说上策最优也最便捷省事,但是刘备偏偏选了中策,这是为什么呢?
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协助关羽守荆州,让庞统跟随自己入川,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和庞统商量,偏偏在这件事上选了中策。
因为刘备是个保守的人,作为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虽然屡败屡战,但是做事也不得不慎重,上策虽好,但是太险,一旦不成会全军覆没。
庞统的上策的关键点在于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在不被敌人觉察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同时要一战解决问题。但实行这个计策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中途有个 变故,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而且,刘备本来兵马就不多,再要从中挑选出来一部分,能有多人兵马攻城。刘璋固然无能,但是一力敌十会,列阵交战胜算难料。
而且想要不被人发现,就要绕开水、涪城、 绵竹、雒城这条大道走捷径小道,一旦被发现就会很危险,战役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就更不提攻蜀了。
一旦遭到前后夹击,必定是全军覆没,连一个退路都没有。考虑到风险问题,刘备最终没有采纳。
但是你说打仗,当然是要冒风险的,不然怎么会有背水一战之说?
但是那种情况是出现了毫无退路的时候,刘备现在并不是这种情况。
庞统从战役层面来考虑,想以最快的方式取得成都;而刘备是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既要夺取成都,还要考虑获取益州全境,将荆州和益州连成一体。
所以在刘备看来中策实际最为稳妥有利。
因为刘璋还没打算跟刘备撕破脸,所以是要送他走的,他佯装回荆州,白水关守将前来作别,两人本就敬佩刘备的威名,只要他们来,不管是杀也好,收编也好,总之白水关拿下了,后面的就好说了。所以刘备才会同意了这个中策。
而且刘备入川,刘璋手下的张松和法正等人其实有暗中支持,张松暴露后,被刘璋杀掉。白水关守备因为不能把文书传送给刘备而被杀掉,
刘备一边进入关内,一边收编军队,朝着成都进军,在雒城,刘备围而不攻,一年后雒城破,刘备来到成都城下,十几天后刘璋出城投降。
所以,事实也证明,刘备选择的中策是非常有利的。刘备选择围而不攻,也是让刘璋不能分兵,给了诸葛亮、张飞等人攻城略地的时间,等到拿下成都,益州的大部分城池已经掌握在刘备手中了。
至于庞统的下策就是让刘备等待,但是刘备是战略家,虽然保守,但是还不是固守之人,不然也不可能从卖草鞋的走到建立蜀国的那一天。
尽管很多作品都把刘备形容成一个中庸之人,但是能着眼于大局势、大框架的人,胸中又岂会没有一片丘壑,主公和谋士的差别大概就是这样的吧,谋士出主意,而主公却需要根据实际的战略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刘备固然谨慎保守,但是不失为一个军事家,也拥有一个战略家该有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