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雪火突击红石镇:旋风司令韩先楚威名扬

一次阵亡7人却歼敌1个师又1个团的成功伏击,一个25:1的神奇记录,一场几乎无人知晓的伟大战斗。

1947年4月3日6时,在东北一个叫做红石镇(位于今吉林省柳河县)的地方,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打破了凌晨的寂静。炮火急袭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战员们顶着凌厉的寒风,踏过没膝的积雪,对当面敌人发动了快速绝伦的勇猛冲击。这场战斗仅仅持续了短短的10个小时,却诞生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国共双方人员损失25:1。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团的部队在战斗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东北民主联军仅仅阵亡7人。

这是一场本应当彪炳千秋的经典伏击战,长期以来却一直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伟大的战斗理应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本人在此抛砖引玉,诚请各方人士批评指正。

一、狭路相逢黑土地

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和东北民主联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的较量走到了最后阶段。经过此前3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国民党军机动兵力较少,士气低落。相反,东北民主联军不断发展壮大,各部队战术素养迅速提升,国共双方实力差距逐渐缩小,东北战局正在悄悄发生着可以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转变。

松花江解冻后,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南下策应不便,从而给了杜聿明可乘之机。杜聿明决定继续坚持“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以一部兵力监视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集中主要力量,对南满临江地区发动第4次进攻。杜聿明调集11个师约20个团,共计10万人,由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亲自指挥。国民党军兵分三路,中路部队担负主攻任务,左右两路部队负责策应中路作战。中路部队主力为13军第第89师,另有54师162团、暂编20师一部等多支部队,总计约10个团,指挥官为13军军长石觉。3月27日,国民党军开始发起进攻。此后,其左、右两路部队行动谨慎、缓慢,中路第89师则骄兵冒进,气焰嚣张,大有不克临江誓不罢休之势。

第89师如此嚣张,与其强大的战斗力密不可分。第89师组建于1931年,是蒋介石正宗嫡系部队。国民党军中名列蒋介石八大金刚的钱大钧、曾有“中原王”之称的汤恩伯都曾在该师担任师长,民族英雄戴安澜也曾在该师担任副师长。抗战期间,第89师在南口血战中曾经让日军伤亡惨重,在台儿庄大捷中也立下过赫赫功勋。抗战胜利后,第89师奉命进军东北。1945年11月15日,第89师占领九门口,对山海关形成合围,成功迫使东北人民自治军(1945年10月31日,东北地区共产党军队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方才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放弃山海关。在国民党军的作战序列中,13军是一支传统主力部队,第89师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13军的骨干部队。该师不但拥有美械装备,军官也大都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基层士兵大多都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之强,确实非一般国民党部队可比。

同第89师相比,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主力第3、4纵队颇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此外,这2支部队在之前的3次临江保卫战中消耗较大,实力受到很大削弱,形势极为严峻。面对国民党军咄咄逼人之势,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陈云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无论形势多么严峻,无论代价多么巨大,都要坚持下去。陈云在致林彪等人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即使把第3、4纵队打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也要争取较为完整的南满根据地。

二、临阵换将设奇谋

为保证此次临江保卫战的胜利,辽东军区决定成立前方临时指挥部,由第3纵队司令员曾克林和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并要求韩先楚到第3纵队协同曾克林指挥作战。3月31日,韩先楚接到军区的作战动员令,立即出发赶往第3纵队会商作战计划。当晚10时,韩先楚同随行参谋人员以及骑兵通讯班共10余人到达第3纵队指挥所四道沟子。

经过一番讨论,关于作战方案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见。第3纵队首长认为,国民党军暂编20师属于滇系部队,战斗力一般,且处于战线外侧,易于歼灭,因此主张先解决暂编20师。韩先楚则提出了另外一个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意见:歼灭美械装备的第89师。韩先楚的理由是,第89师是国民党军主攻部队,一旦将其消灭即有可能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但第89师战斗力强悍,且处于中间位置,以其为目标显然比较冒险。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将2个作战方案同时上报陈云和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裁决。

电报发出后不到两个小时,就收到了陈云和肖劲光的复电。两人在复电中不但明确表示同意韩先楚的意见,而且指定由韩先楚统一指挥战斗。关于作战方案的争议结束了,却随之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更何况曾克林的职务原本高于韩先楚,当时的参战部队又以第3纵队为主。照常理推测,韩先楚统一指挥第3、4纵队必然会存在较大困难。

此时已是4月1日凌晨,第89师即将进入红石镇地区,而红石镇正是韩先楚早已选定的伏击战场。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战准备,必将陷于被动。这时候,第3纵队的首长们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大局意识,他们立即将指挥权交给韩先楚,并在各个方面给予全力配合。难题迎刃而解,在3、4纵队指战员的通力配合下,一张无形的大网在红石镇附近悄悄地、迅速地张开了。

根据作战计划,第3纵队第7、8师,第4纵队第10师(欠1个团)协力担负围歼任务。第3纵队炮兵团配属第7师作战,军区炮兵团一部和第4纵队炮兵团配属第10师作战。以上人员合计21000人左右。另以第3纵队第9师等部队负责阻击国民党军增援部队。

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东北民主联军伏击第89师的计划完全出乎国民党军意料之外,从真正意义上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诱敌入围占先机

对于伏击战而言,一个合适的伏击地点几乎就意味着一半的胜利。红石镇一带,两侧山岭绵延,中间地形低洼,只要堵住前方大门,截断后方通路,就可以使国民党军陷入严密包围之中。这正是东北民主联军要在红石镇打伏击的重要原因。

但是,第89师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想将其诱入伏击圈存在许多困难。不过第89师也有自己的弱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之前,第89师一直在热河驻防,直到1947年3月中旬方才再次调入东北战场,因此对南满地形和东北民主联军战斗力、作战特点均不了解。再加上第89师此前的作战对手多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因此骄傲自负的心理十分严重,作战中容易轻敌冒进。

针对第89师的弱点,韩先楚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要求诱敌部队展开正面稍宽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敌人;只准使用轻武器,六〇炮以上武器绝对不能开火;转移阵地时,略显混乱,造成是地方部队或者是游击队的假象;主力部队利用漫山遍野的积雪,严密伪装,绝对不能暴露。各支部队很好地领会了上级意图,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成功予以贯彻实施。

4月1日,国民党军先头部队第89师第266团一个营进至红石砬子。同日,东北民主联军诱敌部队第8师第23团3营和第10师第29团3营进至红石砬子西北高地,双方发生接触。诱敌部队实施简单抗击后向东北方向后撤。国民党军判断当面部队是在掩护主力进行转移,于是紧追不舍并发动猛烈进攻。在东北民主联军诱导之下,4月2日14时,国民党军进至红石镇、由家街一带。当日15时,国民党军向歪头砬子发动攻击。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撤退。当日黄昏,国民党军占领歪头砬子。至此,第89师和第54师第162团被成功诱入包围圈,东北民主联军成功抢占制胜先机。

上述战斗期间,东北民主联军诱敌部队只以少数人员进行还击,只打枪不打炮,只后退不前进。第89师更加麻痹大意,他们果然以为当面部队是地方武装且不堪一击,一心只想着继续发展进攻,完全没有任何防御意识。

4月初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是春暖花开。但在关外的长白山麓,依旧是积雪没膝,朔风怒吼,气温达到零下20度。东北民主联军的官兵们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借助于积雪的掩护,隐蔽待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不但没有构筑任何防御工事,而且没有进行最起码的战术展开,对前进道路两侧的制高点如兰山主峰、红石镇东南高地等均没有派兵控制。此时的国民党军并不知道,若干个小时后,他们将为自己的疏忽大意付出血的代价。

四、炮火急袭定胜局

4月2日夜,就在国民党军得意忘形之时,第3纵队第7师和第4纵队第10师先敌展开,从两翼快速迂回,隐蔽占领两侧起伏高地,对国民党军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4月3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各部全部占领预定阵地,从3个方向对国民党军形成合围。3个炮兵团跟随步兵隐蔽进入距敌前沿仅1000到3000米的阵地,做好了一切射击准备。

4月3日6时,天刚蒙蒙亮。以猛烈的炮火急袭为标志,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击开始了。数十门重炮和数百门六〇迫击炮在瞬间同时开火,以国民党军由家街、梨树沟、郑家街、高丽道子和张家街等处炮兵阵地为目标,进行了最为猛烈的摧毁性射击。整个红石镇地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时间山摇地动,国民党军疏于防范、没有及时构筑阵地、没有占领制高点等致命性失误完全暴露了出来。在强大火力打击之下,国民党军毫无还手之力,阵地上转眼间“人仰炮翻,四散奔逃,血流满地”。整个过程中,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一波炮火急袭持续了仅仅10分钟的时间,却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后来被俘虏的第89师副师长张孝堂承认:“你们真行,没想到你们这么厉害,几分钟的功夫,就把我们的部队打得稀巴烂。”

以对方炮兵阵地为第一目标的做法,抓住了战斗的关键。国民党军炮兵经此严重打击,此后基本销声匿迹,再也无力对己方人员提供火力支援,溃败之势已经不可避免。但至此为止,东北民主联军所采用的战术还不足以创造出,阵亡7人却歼敌1个师又1个团的神话,也不可能产生25:1的空前纪录。此后精彩的步炮协同突击,才是红石镇伏击战获得空前胜利的最终原因。

五、雪火突击建奇勋

就在国民党军惊魂未定之际,东北民主联军步兵抓住机会,在炮兵支援下发动了迅猛而强大的突击。这种做法尽可能地缩短了炮火急袭和步兵冲锋之间的时间间隔,充分利用了炮火打击的效果,使得国民党军根本无法获得组织防御的时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了自身的伤亡。

此后的战斗进展很快。7时左右,第8师占领歪头砬子主峰阵地,关闭了敌人的前方大门。8时左右,基本占领敌人周围各要点。国民党军被包围在张家街、由家街、郭家街、郑家街一带,犹如瓮中之鳖,插翅难逃。东北民主联军随即以由家街为中心,在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用自己最为擅长的战术,向国民党军纵深进行渗透穿插,分割围歼。

国民党军溃不成军,慌乱之中纷纷向兰山方向溃逃,情势混乱不堪。“指挥官根本掌握不住军队,人喊马嘶,鬼哭狼嚎,汽车、马车、小炮、大炮为了夺路,横冲直撞,挤满了道路原野……”韩先楚随即命令各师缩小包围圈,迅速向兰山、红石镇、由家街、张家街以西推进。同时要求3个炮兵团紧跟步兵向前转移阵地,在最有效的射程内,以最快的射击速度、最猛烈的火力,对准敌人的密集队形,实施猛烈轰击。

这时,国民党军逃上了兰山山麓的向阳坡,分成数路,灰压压地呈现在几乎是平面的山坡上,从而为炮兵提供了绝佳的射击目标。东北民主联军炮兵部队抓住时机,灵活运用拉锯射、散布射击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串串炮弹落到敌群中”。“随着硝烟飞起的烟云变成了深红色。山摇地撼,炮弹呼啸,打得敌人人仰马翻。” 在此过程中,炮兵阵地转移迅速及时,打击目标选择合理,射击方法灵活多样且精准无比。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13时左右,第7师占领兰山主峰,第10师攻占了大花斜及其以西高地,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军逃跑道路。在继续保持强大军事压力的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以进行喊话的方式发动政治攻势,从而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瓦解。

曾克林后来在回忆中对当时的战斗情形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枪弹暴雨般向敌群倾斜;战士们踏着过膝的积雪迎着刺骨的寒风向敌人奋勇冲击;‘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声在山谷中回荡。”

强大的火力,勇猛的冲击,灵活的战术,过硬的作风……所有这一切完全超出了国民党军的想象,从而一举击垮了他们的心理防线。绝望之下,大批国民党军官兵纷纷放弃抵抗,他们从山洞、山沟、雪窝中走出,按照指定路线到俘虏群中集合。战后统计数据表明,红石镇伏击战中的俘虏人数占到国民党军就歼人员的92.2%。

当日16时,红石镇战斗结束,东北民主联军获得完胜。整个战斗仅仅用时10个小时。

六、 战斗评析

根据亲历红石镇战斗的第3纵队参谋肖剑飞的回忆材料,红石镇伏击战击毙国民党军660人,俘虏第89师副师长张孝堂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秦世杰少将以下7800余人,合计8460余人。第89师师长万宅仁更换便衣躲在兰山的一个山洞中,后乘隙逃脱。东北民主联军仅阵亡7人,负伤319人,合计326人。据此数据推算,国共双方人员损失比例达到了惊人的25.95:1。东北民主联军此次作战除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外,还缴获各种火炮96门,火箭筒33具,枪支3439支(挺),汽车23辆,军马613匹,电台10部。

当然,不同资料对于国民党军损失人员的记载略有差异。例如,军事科学出版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中认为国民党军总计被歼灭8400余人,而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则认为国民党军被俘7500余人,具体的伤亡数字没有列出。在目前常见的专著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双方人员损失比例被公认为25:1。本文对这一数字表示认同。

解放军自建军之初,就以伏击战和歼灭战见长,著名的战役、战斗不计其数。但在与红石镇相同规模的战斗中,25:1的战果仍然是绝无仅有的。此次战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捷,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之间配合紧密、伏击地点选择恰当、战术运用合理、政治攻势强大等。除此之外,战斗前夜指挥员的变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在同期解放军灿若星辰的战将之中,韩先楚毫无疑问是最为出色的人物之一。韩先楚将军用兵不循常规,往往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作战方案。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东北民主联军违背先打弱敌的原则,把战斗力较强的第89师作为攻击目标,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此外,韩先楚善于使用炮兵,注重步炮协同,使用步兵时强调对敌穿插迂回,分割包围,这些特点在红石镇伏击战中都得到了体现。临阵换将本为兵家大忌,但红石镇伏击战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如果选择得当,临阵换将同样也能够收到奇效。

红石镇战斗期间,国民党军各路增援部队均受到东北民主联军顽强阻击。第89师和54师162团覆灭以后,国民党军各路部队即行后撤,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宣告结束。此战之后,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整个东北战场上形势逆转。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反攻,直到彻底击败自己的对手。

红石镇参战双方此后的命运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局转变的一个缩影。13军在战后的战斗报告中明确承认“本军元气大损”。此后13军一蹶不振,日趋没落,直到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东北民主联军第3、4纵队在红石镇伏击战之后迅速成长为解放军的钢铁雄师。1947年秋季攻势中,刚刚升任第3纵队司令员的韩先楚率领部队长途奔袭威远堡,“旋风部队”威震一时。辽沈战役中,第3纵队奇袭胡家窝棚,一击制胜,名垂青史。第4纵队则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以坚不可摧的铁血阻击为东北战场战略决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第4纵队4个团级单位在战后被授予光荣称号,这在解放军历史上真可谓是空前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