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屠杀五千中国人战俘,可还是抗日英雄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

1940年,宋哲元因病去世,得年55岁,可谓英年早逝。宋将军之威名,鹊起于长城抗战,也就是那次注明的“喜峰口大捷”。然而他也有瑕疵。

残酷屠杀5千俘虏

民国以来,军阀挖掘古墓盗取财宝的盗窃案层出不穷,陕西土著军阀党玉琨,在他盘踞凤翔一带的十二年中间,先后把关中西路地区上自周秦下迄汉唐各个朝代的古墓葬几乎挖掘一空,盗窃的古代文物更是不可胜数。自1917到1928年,党玉琨一直盘踞在风翔府,不管谁来担任陕西省的军政首领,一切军令政令他概不听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的小土皇帝。党玉琨本人是一个具有沉重鸦片烟瘾的大烟鬼,腐化堕落达于极点。他的部队,纪律更是极端废弛,杀人越货几无宁日,当地的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1928年初,宋哲元亲自督率所部三个师、一个旅--第三师(师长安树德)、第八师(师长周永胜)、第二十二师(师长田春芳)和独立旅(旅长刘文培),共同围攻风翔城。宋哲元用了三万多人的兵力,自春至夏围攻达半年之久,并且请准冯玉祥把远在山东临清和河南滑县、道口一带的张维玺所部第十三军主力调回陕西,一同攻打凤翔。不久城破,党玉琨本人在走投无路的乱军中被击毙,他的部队被打死打伤的约两千左右,其余五千多人全部被生擒。

在风翔城内党玉琨的司令部里,有一座建筑非常坚固面未被炮火摧毁的库房,其中摆列着上百口的大板箱,每口箱子里边都存放着许多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约在8月底或9月初的一天,宋哲元曾把这批古代文物对外不公开地层览过一下,只邀集了各部队团长以上高级官员前往参观。

当攻克风翔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就和张维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商议,要把党玉琨的五千俘虏一下子都干掉。张维玺起初并不同意,认为这样搞有点太残忍和太不人道。但宋却对张说;“去年你打开同州时,我曾请你把'麻老九'的那几千俘虏斩尽杀绝,而你却把他们一个个地都放走。假若你那时听我的话,把他们都杀掉,其他那些土匪就可能没人再敢于守城负隅顽抗,我们也不会在凤翔再费这样大的气力。现在甄士仁、张九才等人还霸占着隐州、邰阳、宝鸡、郿县。我们若是把'党拐子'的这些俘虏一齐杀掉,他们就将为之胆寒,不敢再战,而我们也可能少死多少人,少费多少事。我想不妨试试看,看他们还敢不敢再守械。”宋、张两人虽然同样都是方面军总指挥,但宋的资历和声望都远在张之上,使张终于不能扭转宋的成见,因而这一幕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的人间惨剧终于演出。

抗战决心摇摆不定

时间来到1933年,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奉命防守冷口迤西至马兰关一线的长城各关口。7日,二十九军接防喜峰口,凌源、平泉战败退兵喜峰口一带的万福麟部,无力再战。9日,日军步骑联合部队和伪军一部,乘万福麟部和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交接阵地之时,向喜峰口外约20里的一个前哨据点孟子岭发起猛攻。傍晚,日军占领高地,控制了口门。王长海团以半天时间,前进100多里,从遵化赶到喜峰口。

日军先头部队已占领口外东北方长城制高点,并有敌步骑500名向喜峰口方面冲击。王团天黑时,潜登山头,以大刀砍杀一批日军,将制高点夺回。当夜,一0九旅旅长赵登禹派两个营出潘家口外夜袭日军。10日凌晨3时,中国军队乘黑夜出敌阵烧毁敌行李车数十部,歼敌约500余人。

喜峰口大捷之后,宋哲元特意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立即被多家报纸制版刊载,成为传送全国的状语,更是激励了全国的抗日热情。1933年5月31号,中日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结束,二十九军撤出了长城阵地。

宋哲元在下达撤退令的同时,特地撰文昭告全军,称“我以三十万之大军,不能抗拒五万之敌人,真是奇耻大辱。现状到此地步,我们对于时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拼命到底而已!”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撤出华北,二十九军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等地,宋哲元对于日本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二十九军进驻平津,是得到了日本的华北驻屯军的默许。

日本人认为,宋哲元、张自忠长期受南京政府的排挤,早就和蒋介石离心离德,最有可能培养成为亲日势力。对于日本人的拉拢,宋哲元虽然是坚拒,不过他同样不希望蒋介石的势力进入华北,希望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独立王国,也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犹豫态度给了日军夺取华北的可乘之机。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面对日军,宋哲元仍心存幻想,他谈话称“能平即能和”,并执行了撤兵。卢沟桥驻军撤至长辛店及衡门口,蒋介石电令宋哲元“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就地抵抗。13号,蒋介石再电宋哲元决心全力抗战,“盼与中央一致,勿受敌欺”。然而,宋哲元与日方在北平成立了第二次协议,并报请中央批准,主动撤除了北平的城防。这一系列的举动,导致了华北守军的千里大溃败,致使华北失守。在这方面,宋哲元是难辞其咎。作为军人,宋哲元无愧其勇。然而作为政治人物,宋氏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太合格。平津失陷后,宋哲元的部队被取消了番号,他本人忧愤交加,最后大病一场,黯然离开了军界。

宋哲元在华北艰难维持,在日寇猖獗、东北沦陷、南京默然、二十九军兵力不足的严峻形式下坚持民族大义,终于打响抗战第一枪,功不可没。因制造“凤翔大屠杀案”和与日本“弱性”外交而遭唾骂,但以喜峰口大捷而一雪前耻,因卢沟桥奋起抵抗日军而彪炳史册。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