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印度尼赫鲁政府趁中国抗美援朝无暇顾及之际,派兵侵占了中印边境东部地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对于尼赫鲁政府的挑衅行为,中国方面一直处于忍让克制状态,多次倡导利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中印边界的冲突问题,但印度方面始终不屑一顾。
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平解决这一问题,1960年4月19日周总理在陈毅元帅的陪同下访问印度,可惜周总理的努力化为泡影。面对尼赫鲁的挑衅,毛主席决定“以战止战”。
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历时一个月,中国以绝对的优势取胜。本来中国可以趁胜追击,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方军队主动后撤20公里,并且还把缴获的武器装备主动交还给印度方面,留下了一场“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胜利”。
多年以来,很多人对于当年中央政府和毛主席的这一举动表示不理解,认为当时就该把属于中国的领土主动夺回,那样就不会留下后遗症。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对历史的评价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去思考。
其实当真正理解的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这个举动时,就会肃然起敬。十三姨认为,毛主席做出这样的决策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当时中国的国际及周边形势严峻。中印发生冲突时正是中苏交恶和美国对中国发动冷战最严重的时期,中印冲突发生时,美苏都给印度尼赫鲁政府以支持。与此同时,台湾的蒋介石也在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
二、国内经济困难。由于1959年至1961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制裁,苏联又背信弃义撤走援华专家,国内经济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高原地区作战,后勤补给又是天文数字。
三、后勤补给极为艰难。毛主席和党中央之所以把战争时间定在10月,就是为了避开当地的雨季,以保障后勤补给的顺畅。但西藏11月就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危险,这会更进一步加大物资补给的难度,同时自然环境恶劣。而印方补给则容易的多,如果战争时间拉长将对中国极为不利。
四、中方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来解决中印边界冲突。这是中国在战前的一贯主张,于是中国政府在战争取胜后为表示诚意,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停止战争,重开谈判,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并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
如果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那么当时中国做出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主动后撤,可以算是一种极其精明的谋略。如果大家多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有所了解,那一定知道毛主席一向都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毛主席后来评价中印之战时曾说:“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十年的稳定。”
其实,十年稳定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毛主席深谋远虑,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