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一刻,承前启后
▲ 厉兵枕戈,国之干城
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中央军委举行仪式,将第二炮兵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第二炮兵也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实际上,“火箭军”一词并非当下首创,1987年11月14日,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在第二炮兵内部刊物《长缨》出版100期之际,赠送《西江月》新词一首。全词如下:
为《长缨》一百期赠中国人民
解放军火箭军指战员同志 。
常在密林深处,经历雨雪风霜;
练得武艺本领强,现代新军首创。
战备坚持不懈,居安思危久长;
万山布阵卫国防,誓把飞贼埋葬。
▲ 张爱萍将军
事实上,自50年代中期解放军全面学习模仿苏军以降,“火箭军”作为远程/战略打击投送力量的标准化军语表述,在军队系统内一直有所使用,只是由于“二炮”的鼎鼎大名太过响亮,以致“火箭军”的表述鲜见于日常的宣传作训工作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东风浩荡,雷霆万钧,今朝“暴兵”之际,犹忆往昔筚路之时。留恋也好,惋惜也罢,在“第二炮兵”这一无比独特的经典称呼遁入历史之际,就让我们一道回溯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铿锵历史,特别是“文革”结束以来锻造核武坚盾的漫漫征程!
一、卅年谆谆育雄师:军委高层与二炮部队的创建成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捍卫共和国安全的挑战,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点发展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的历史性决策;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1959年,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1966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出访东欧归来途经西北时,在国防科工委东风靶场观看了炮兵第804团发射“东风1号”导弹试验。当导弹发射成功后,周恩来高兴地热烈鼓掌。
▲ 周恩来总理亲临地地导弹发射现场
受制于中国频遭核讹诈、国防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窘状,中共高层领导人对于战略导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1958年3月,贺龙、陈毅、聂荣臻元帅与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首次视察导弹部队的前身——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观看官兵对苏制p-1型短程地对地导弹的操作训练。陈毅元帅激动地说:“过去我们炮击金门,人家说是蚊子叫,听不见,如果我们的导弹上了天,原子弹响了,那就不是蚊子叫,而是老虎叫、狮子叫,人家才买账呢。”而张爱萍将军却留下了那句令一个民族振奋的豪迈之语:“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
▲ 总参将领及国防科工委人员观看导弹发射
▲ 张爱萍将军指导二炮部队发射阵地建设
1965年6月1日,周恩来当面指示张爱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以备急用。经过与军委炮兵、国防科工委、总参作战部、军务部等单位的紧张商讨,张爱萍于当月15日正式向总参谋长罗瑞卿并中央军委上报《关于组建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报告》,后又建议以军委炮兵分管导弹部队的部门为主,加上公安军,组成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在公安军机关挂牌工作。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非常严峻,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以免引起国际上的高调,最重要是为了保密),而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1967年3月3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等出席了第二炮兵党委扩大会议。叶剑英指出:“第二炮兵,在我们建军的历史上来说,是第一次出现的新兵种,是用尖端武器同敌人作战的”。7月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任命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二政治委员李天焕为第二炮兵政治委员。9月12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第二炮兵的基本任务和领导关系的暂行规定》。规定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由地地导弹部队组成,是我国实现积极防御战略任务的重要核打击力量。它的基本任务,是协同其它军(兵)种或独立地打击敌人的重要目标。它的建设、部署、调动,特别是作战,都必须在中央军委的集中领导下,极端严格、极端准确地按中央军委的命令执行。第二炮兵所辖部队包括近程、中程、远程地地导弹部队,洲际导弹部队,战术保障、技术勤务部(分)队和院校,并直接领导担负地地导弹作战基地建设任务的工程建筑部队。
二炮部队最初下辖单位主要为302、303、304、305、306、307工程指挥部,分别是51、52、53、54、55、56基地的筹建时期番号。六十年代代号分别是“总字120、121、122、124、125、126部队”。分别开工于1965年5月、1966年6月、1967年4月、196x年x月、196x年x月、196x年x月。1968年5月25日,中央军委批准将前五个工程指挥部分别改称为第二炮兵第5x基地,各基地辖一个指挥团、若干80x导弹团及若干工程兵建筑团等保障部队。
鉴于文化大革命对军事训练工作的影响,周恩来在1973年6月20日指示二炮部队:第二炮兵要参加导弹发射试验,从班长起参加操作,“二炮不操作就成空炮了,在这试验年头里,要把他们教会。总参谋部、国防科委要好好研究”。1975年11月17日至12月3日,二炮在北京召开战备、训练和科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基地司令员、参谋长、院校校长、训练部长、部分导弹团团长,共70余人。会议传达了总参谋部军训会议精神,讨论研究了二炮战备训练和开展部队群众性科研等问题。
1977年9月12日,二炮在北京召开首届参谋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基地、各导弹团的参谋长共121人。会议交流了司令部工作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各级司令部建设的措施,讨论修改了《第二炮兵司令部工作》、《军用文书》两个文件和《参谋手册》书稿。1978年5月17日,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听取了时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李水清、政治委员的汇报,并作了如下重要指示:二炮政治上要搞得非常可靠,要纯,包括技术人员在内,不能出问题。搞打砸抢的人一个也不能要,更不能放在要害部门。制度要建立,要非常严,……一点差错不能有,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职责。一件事情,不能一个人负责,一旦一个人精力不集中,就要耽误事。
1980年11月22日,副总参谋长张震视察了第二炮兵第54基地,重点了解了该基地发射阵地的工程建设情况。次年5月8日,中央军委顾问李达视察了第二炮兵309工程指挥所,检查了战备工程状况。1982年1月,张震又在二炮副司令员符先辉、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蕴钰、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旭阁陪同下,先后视察了二炮第22、54、55基地,并对工程建设、伪装保密、保留技术骨干和部队训练等问题作了指示。15至19日,张震在视察55基地时谈到:现在摆在二炮面前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怎样保存自己的问题。二炮的部署,从思想上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要进山,不要进城。为了加强阵地隐蔽伪装,提高工程抗力,作战阵地要进山沟,进深山峡谷。
▲ 自此以降,二炮启动了规模巨大的地下
洞库建设计划。图为央视披露的洞库画面
▲ 目前唯一一张官方公布的中国的
“东风5”洲际导弹自地下井发射的图像
1982年2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参谋部《关于调整二炮战备建设问题的会议纪要》。纪要对部队装备、阵地建设、部队扩编、指挥通信和侦察等问题作出了规定。6月16日,总参谋长杨得志、副总参谋长伍修权、迟浩田、刘华清等审查了二炮自动化指挥系统(“82-12”工程),观看了该系统的试验演练情况。17、18两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和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等单位军级以上领导,以及出席全军后勤部长会议和参加北京军区战役集训班的全体学员,均实地参观了二炮上述自动化指挥系统。
1982年12月13日,时任第二炮兵司令员贺进恒、政治委员刘立封、副司令员李旭阁、参谋长杨文亭等,向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汇报了二炮的基本情况和正在进行的工作,请示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副秘书长余秋里、张爱萍分别作了重要指示。杨尚昆说:军委主席邓小平说过,二炮是个新兵种,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队,班子要搞得年轻些,要要知识化、懂技术,要打破老框框,不要论资排辈,基地指挥员可以破格提拔;技术兵不要像陆军一样一刀切,服役年限可以延长,搞技术军士、特业军士。余秋里说:赞成搞技术职称,技术很重要,关系到武器的可靠、安全;技术人员年龄可以放宽,这些人是精华,是宝贵财富;特别赞成确立二炮的性质,因为这是一支战略部队,应与海、空军一致;二炮的干部素质要有“三高”,即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高、政治素质高。张爱萍说:仗打起来之前,二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我们不是先发制人,如果不把人和武器保存下来,怎么会有还手之力呢?这个问题要下功夫多思考;技术部门有三个任务,一是武器使用方面的技术保障,二是作战指挥方面的研究,三是协同司令部进行作战条令、条例的研究和编写。要加强技术工作,这样一个高度机械化、电子化的部队,不加强技术力量,没有相应的技术部门是不行的,再好的武器也发挥不了作用,这是个基本建设问题。技术骨干就是要搞辈子兵,他一辈子就搞他那项专业,但是他的政治、生活待遇,要和其他干部一样,到年限,可以带家属,年岁大了可以不要求他参加点名、出操,只管他的技术,一直到丧失劳动能力,到退休为止。
▲“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安装模拟“核弹头”
1983年2月18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指示二炮司令员贺进恒、政委刘立封:二炮是战略部队,是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如何保存自己的力量,有还手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很好地进行研究。你们这个部队,一要抓好平时的训练,特别是要抓好技术训练,一要保存好自己的力量,要从战略部署上去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这个部队一般兵不行,主要是技术兵,文化程度要高。新兵掌握不了复杂的技术装备。干部文化程度要求更高,大学生比例要达到百分之百。从现在的技术力量看,主要是基础差,是按对一般部队的要求去抓的,没有突出你们这个部队科学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导弹部队的干部都应当是大学生”。
1983年2月17日,为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战略核导弹部队和国防尖端部门防战略侦察措施问题的通知》,二炮印发《第二炮兵隐蔽伪装和安全保密规定》,这一文件对阵地建设、装备车辆活动、科学研究协作、安全警卫等方面工作,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久,总参于二、三月间集中对二炮22、52、54、55等基地进行视察,听取了各基地领导人关于对部分基地部署建议调整的汇报;现场研究了新建项目的定点和伪装问题。4月19日,副总参谋长何正文视察了二炮54基地第813支队,听取了基地副司令林坤关于基地建设、武器战术技术性能和阵地配置情况的汇报,检查了“319工程”1、2号阵地。
▲ “东风4号”远程导弹的既设阵地起竖作业
▲ “东风3号”导弹的既设阵地吊装作业
▲ 近年美方拍摄的二炮车载远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
1984年1月10日,张震视察第二炮兵学院,听取了院长郭敬亭、政治委员张康爵的汇报,对学院的建设方向、教改工作等作了指示。张震说,无论搞政治还是搞军事,都要学政治,这是共性的。根据二炮特点,要有技术知识,不然,指挥员就没有发言权。二炮学院训练出的干部,要有自己的特点。二炮就是要有自己的专业干部,教改面要搞得宽一些,重点是抓内容的改革。教员要到部队实习,到其他院校去学习。8月11日至21日,第二炮兵在第54基地召开发射阵地工程、行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负责工程、行管工作的指挥人员、各工程团(安装大队)和导弹支队的负责人等,共194人。会议总结了1983年二炮施工经验交流会以来的工作,参观了第54基地推广光爆锚喷技术、组织机械化施工、采用流水网络计划法的现场表演,研究了1985年的工程建设计划和编制、兵员工作及加强部队管理教育问题。
▲ 张震将军
1984年9月11日,总参谋长杨得志在总参谋部召开的核火力运用座谈会上指出,第二炮兵要把核火力运用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实用化、条令化,在三五年内抓出成效来。完善使用条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核导弹部队建立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二炮对自动化指挥是重视的,也抓出了一些成果,但离实战还差得很远。希望科研、生产部门给予有力的支持。
1985年4月15日,国防部副部长肖克由武汉军区副司令张万年陪同,视察了第二炮兵学院,提出学院招收的学员“数理化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行”,“教员、干部的科技文化水平一定要提高”,“要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要懂得一门外语,要懂得一个方面的专业技术,要懂得当前我们军队比较普遍的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无线电、概率论、控制论技术等”。10月14至19日,二炮党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实施精简整编方案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按照二炮机关、军师级机关和旅团三个层次,自上而下梯次展开;同时提出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向,加强司令部自身建设。张爱萍在会上强调:第二炮兵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突出的标志,建设这样一支新型的部队,在组织建设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1987年7月15日,张爱萍与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听取了二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就武器发展、阵地建设、保留骨干、伪装、保密等问题作了指示。张爱萍指出:二炮这几年的工作和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你们的工作不是一般化,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全面建设,这就是最大的成绩。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你们蹲在山沟里,安心工作,积极完成任务,说明部队的素质是好的,是值得赞扬的。建议你们写一个简要的东西,军委可以发给全军参考。
二、会挽雕弓射天狼:二炮战略核反击能力的初建
大型高技术作战装备从研发到生产,从试装到列装,从前期服役到形成战力,无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转调试过程,何况是号称“国之重器”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柱石,“东风”系列家族威名远播,其令敌胆寒的基本性能已毋需多论,本文接下来将带大家回顾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成长壮大的倥偬岁月,梳理二炮部队核威慑能力初步形成的来龙去脉,盘点其间具有节点意义的重要事件。
早在二炮部队正式组建前,着眼于地地导弹实战部署的适应性密集发射已悄然展开。1966年1月4日,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就地地导弹作战基地建设问题向周恩来总理进行汇报。周恩来对导弹基地的选点定点、建成时间和部队的组建部署、阵地的配置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指示。1966年1至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炮兵第801、803、804、805团,分别在国防科工委东风靶场执行国产导弹试验发射任务。801团4连于1月6日成功发射“东风2号甲”导弹2枚。803团2营于4月23日发射“东风2号”导弹时,因控制系统故障失败,后又于5月12日和24日分别成功发射“东风2号”导弹各1枚。804团2连于6月30日成功发射“东风1号”导弹1枚。805团2连于6月14日发射“东风1号”导弹1枚,未获成功。经过对既有装备的集中调试与技术兵员的强化演训,1966年9月15日,二炮部队开始装备“东风2号甲”导弹。10月27日,我国以“东风2号”导弹成功进行首次“两弹结合”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运行正常,在预定距离精确命中目标。自此,二炮从理论上具备了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基础能力。
▲“东风1号”地地导弹早期试射
▲“东风1号”导弹剖视陈列
▲ 军事博物馆中的经典陈列——“东风1号导弹”
1967年9月,中央军委下达《关于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接受任务的命令》,规定第二炮兵自1967年10月6日起接受任务,按逐步接受的原则,做好导弹基地、导弹部队、工程部队、研究所和军械仓库等的交接工作。根据《关于导弹部队交接的实施办法》,原属炮兵领导的各基地、各导弹团一律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xx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xx团,原炮兵第1研究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研究所。因文革缘故,上述移交工作至1969年10月方告完成。
由于中苏两国长期处于高度对立状态,我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面临来自远东苏军的巨大军事压力,这种紧张态势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后更趋严重:苏方不仅在中苏边境地带及蒙古国境内广泛部署常规机械化部队,其指向中国的陆军战术核武器乃至战略火箭军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也与日俱增。按照中共中央的预判,苏军完全有可能在首轮对华突击中实施战略/战术核打击。有鉴于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熟悉装备特性,确立战备机制与指挥流程,完成基于特定任务的反击部署,从而将少量核武器的威慑效能发挥至最大,无疑成为二炮部队组建初期生死攸关的头等要务。
▲“东风2号”导弹
▲“东风2号”早期测试弹
▲ 还是军博,这次是“东风2号”
1969年9至10月,二炮第802团1营在国防科委红旗靶场首次成功执行“东风3号”导弹试验发射任务,该弹为我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最大射程2800公里,单弹头当量200万吨。1971年,中国正式将远程远程警戒导弹雷达(929工程)、超远程警戒洲际导弹雷达(7010工程)列为国家专案工程,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别下达《关于研制远程警戒导弹雷达和超远程警戒洲际导弹雷达的通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随即在北京召开“7010”、“929”、“912”(导弹情报传递系统)协作配套落实会议,对上述研制计划作出安排布置。1975至1976年,随着关于作战指导思想、方针及原则的探究工作逐步展开,二炮先后组建起第1研究所(武器装备使用)、第2研究所(指挥装备使用)、工程设计所和科技部。
文革结束后,二炮于1976年底召开战备训练会议,提出着重抓好部队的单装、单项训练和综合配套协同训练,要争取有更多的部队进行全训。次年三月,在总参直接指导下,二炮于甘肃武威举行导弹团机动作战实弹发射研究性演习。这是二炮组建以来第一次按战时分工组织指挥的远距离机动作战演习,参演部队为国防科委51试验基地和第803团,共2300人,各种装备车辆570台。一天时间内,演习部队按顺序成功发射“东风2号甲”导弹4枚,初步摸索了导弹团机动作战的特点和规律,部队首次受到近似实战的锻炼。
▲“东风3号”导弹的大规模生产装配
1978年3月,二炮第2研究所首次在公海进行远距离核爆电磁脉冲探测试验,接收到了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的核爆信号(爆炸当量0.6—2万吨,小当量核试验)。这次试验首次获得了5000—6000公里的探测参数。实验证明电磁脉冲探测,是侦察核反击效果的有效办法。不久,二炮于当年10月召开作战会议,会议审定了《关于第二炮兵战备建设和作战问题的意见》、《作战布局与建设规划的意见》和《第二炮兵作战概则》。二炮总部此后明确了“严密防护,重点反击”的作战思想,部队运用和战备建设思路进一步明晰。
1978年9月、1979年10月、1980年9月,二炮先后三次组织各部队防化分队参加西北核试验效应试验。通过执行核爆炸观察、辐射侦察和洗消任务,学习核爆后的防化保障。与此同时,二炮第一研究所和51基地从1977年便开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的研究。1980年10月18日,根据邓小平关于“定型后还要继续改进”和叶剑英关于“要缩短准备时间”的指示,驻吉林通化的二炮51基地(总字120部队)第806团进行了“东风3号”导弹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的实弹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对于提高武器生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东风3号”导弹起竖作业
▲“东风3号”导弹夜间演训
在二炮各下辖任务单位强化战备实训,各大军区频繁展开防核突击演练之际,第二炮兵的装备体系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1977年11月11日,二炮第805团2营在国防科委靖宇靶场首次执行“东风4号”导弹试验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1981年9月23日,“东风4号”战略导弹开始在二炮部队服役。1983年6月29日,中央军委批准“东风4号”导弹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79年9月,“东风1号”导弹开始自二炮部队中退役。时隔一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二炮第813团1营在国防科委红旗靶场执行试验发射任务,首次成功发射“东风5号”导弹一枚。至此,二炮部队已具备中、远、洲际多种战略导弹发射能力。
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国防科委关于上半年进行“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请示,邓小平批示:“如准备来得及,以5月试射为好”。2月上旬,国防科委召开全程飞行试验前的最后一次洲际导弹工作会议,对进入直接准备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协调,安排了总的协调计划和实施方案。2月12日,中央专委召开当年第一次会议,批准国防科委提出的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实施方案。中央领导明确指出此次试验的意义:“把东五搞出来,尽管数量不多,但可以覆盖苏联全境,他要进攻我们,就要考虑考虑了”。
1980年11月30日,鉴于“东风5号”和“东风21号”导弹研制试验进度较快,为提前做好部队接装准备,二炮决定立即着手安排技术骨干培训,从第801、805团抽调部分人员培训操纵“东风5号”导弹的技术骨干;从第803团抽调部分人员培训操纵“东风21号”导弹的技术骨干。1981年5月7日,“东风5号”战略导弹开始在二炮部队服役。
▲“东风4号”远程弹道导弹
▲“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待机
▲“东风5号”早期型使用的热核单弹头
除去新列装的长程弹道导弹,二炮部队既有装备型号的改进工作也加紧展开。1981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批准总参、国防科委《关于改进“东风3号”核导弹的请示》,要求通过革新、挖潜的办法,采用已有技术成果,增加射程,改进弹头,精简地面设备,提高武器系统机动性。挖潜增程工作从1984年2月开始,二炮科研单位根据“改进使用,提高射程”的原则,于1985年3月20日向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呈报了《关于“东风3号”增程问题的请示》,张爱萍批示:“这是件大好事,应全力支持,请国防科工委组织航天部、25、26基地大力协调,争取成功。”
1985年9月16日至25日,改进的“东风3号”导弹于国防科委25基地进行试射,获得圆满成功,射程明显增加,精度比预想的还好,从而扩大了核打击目标,增加了核火力运用范围,为改进其他型号导弹的性能摸索了路子。1983年10月,二炮在西安地区成功进行“东风3号”导弹核战斗部(代号524弹头,当量270—300万吨)远距离空运实验,运输总里程超过一万公里。
▲ 改进后的“东风3号”导弹最大射程可达4000公里,
可携带3枚当量5—10万吨的分导式核弹头,
打击效力与突防能力大大提高
关于核反击作战的理论研讨的不断深入,二炮部队的指挥机制与管理模式也在逐步革新调整。而在百万大裁军的浪潮中,二炮部队的建制规模虽也有所用压缩,但重点建设的战斗发射单位不减反增,打击能力进一步提升。1981年11月,二炮在驻安徽石台的52基地(总字121部队)组织基地、导弹团两级机关及部分战斗单位核反击作战演习(代号341—2)。演习以爆发核大战为背景,利用现有装备在既设阵地和训练场区进行。1982年3月,二炮自动化指挥体系初步成形,二炮后于1982年6月组织司令部防突袭与反击实施集训,又于当年8月在我国西北地区首次举行核反击战役部分实兵演习,连续成功发射4枚导弹,重点解决核反击作战的指挥保障问题。
1983年3月22日,总参谋部批复《第二炮兵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实施方案》,同意将导弹部队的团、营、连、排,改为支队、大队、中队、分队。中央军委嗣后又决定将二炮的支队—大队体制,改为旅—营体制,同时充实加强远程战略导弹部队编制,撤销部分工程指挥部和建筑团。1983年7月1日,为加强战略导弹部队的战备建设,提高战略导弹部队应付突然情况的能力,第二炮兵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战备值班制度。1984年1月,二炮颁发《第二炮兵各级司令部工作条例》。3月23日颁发《第二炮兵军语》,27日颁发《导弹支队发射大队作战条令》。这些条令、条例和军语的颁发试行,为二炮部队平时的军事训练、战备建设、战时组织指挥和作战行动提供了依据。5月1日,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伴随着战备值班的常态化进行,二炮部队的演习更加凸显防核生存与核反击要素。1980年1至9月,二炮在54基地已建和在建的两个阵地现场,进行了伪装试验。担负伪装作业的二炮伪装连和通信工程团、工程兵伪装团,针对目标暴露特征和阵地附近的环境条件,采取了植物、迷彩、遮蔽、薄壳造型和假目标等方法对两个阵地进行了伪装,达成了较好效果。二炮司令部于次年3月《第二炮兵阵地伪装条例》。1983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对二炮伪装工作的指示,二炮在洛阳召开阵地伪装工程会议,研究了工程伪装的措施。1984年8月,二炮在通化召开战备值班经验交流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第806支队机关进入地下指挥所、发射1大队在作战阵地进行全武器系统的合练。同年,二炮着手以第810支队为试点展开精简正规化工作,同时开始强调部队训练以技术为基础,重点在于发射大队的配套协同操作训练。
▲ 二炮部队的发射阵地准备作业
▲ 二炮部队自行开发的导弹射击训练模拟系统,
在“军队要忍耐”的八十年代,
类似的场景更是屡见不鲜。
1986年3月,第二炮兵学院着手研究“东风3号”
弹发射营合成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并于次年投入使用
1984年1月9日至12日,第二炮兵学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两个委员会作为二炮在军事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工作方面的咨询机构,其基本任务是参与二炮军事学术和科学技术的研究、论证,为二炮现代化建设和作战运用等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性建议,协助二炮领导班子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工作的开展。1985年9月,二炮正式颁布《第二炮兵战役学》,作为指导核反击战役的实施纲领。两个月后,二炮举行总部、基地、导弹旅三级指挥所演习(代号85—01),动用二炮司令部机关、4个基地、3个支队共1000余人。演习意在使机关熟悉指挥位置,促进战备值班工作落实。次年2月22日,为加强作战运用研究,二炮组建作战运用研究所(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3研究所)。6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第二炮兵学院改称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改称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1986年7月,在洛阳、怀化等地的新型发射阵地加快施工之际,二炮作战模拟一期工程也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二炮战备会议开始对首批值班部队值班经验,以及加强战略预备队和战备值班部队建设的措施展开讨论。8月21日至28日,二炮部队首次组织大规模核反击战役演习(代号86—01)。参演人员共3900余人,动用装备246台(件),推进剂2300吨,“东风3号”导弹战斗弹2枚,“东风4号”战斗试用弹1枚。27日,第810旅1营、2营各发射“东风3号”导弹1枚,28日,第812旅2营发射“东风4号”1枚,均获成功,这标志着二炮部队的作战理论和实际运用前进了一大步。1987年1月,二炮司令部正式颁发《第二炮兵导弹旅发射营作战条令》,成为二炮部队未来核反击作战的理论基础。
▲ 八十年代二炮部队的既设阵地准备作业
就二炮核反击战力形成的角度而言,1987年可谓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年份。当年4月20日,根据中央军委2月2日决定,二炮组建武器装备发展论证研究所(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4研究所),为师级单位,负责新型战略导弹核武器发展系列、发展方向的研究,并对计划研究的导弹核武器进行战术、技术综合论证。
1987年8月,二炮召开城市、港口目标毁伤研讨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研究解决核火力运用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实用化、条令化的问题,探讨核爆炸对城市、港口目标毁伤规律、特点,检验和交流三年来各单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0月29日,第二炮兵《核战略纲要》研讨会在青海55基地(总字125部队)召开。11月5日,驻云南建水的53基地(总字122部队)代表二炮部队接受总参全面考核,考核科目包括战备等级转换、基本阵地防化学、防航空部袭击、坑道驻训、远距离公路机动、防核突袭、核反击作战实施等。考核组临时指定第802旅机关率发射1营及保障分队共610人,携带“东风3号”导弹训练弹体、弹头各一枚,装备车辆97台,实施夜间摩托化行军9小时,行程260公里,取得优良成绩。二炮司令员李旭阁于15日发布命令,嘉奖53基地。
▲ 当年震惊世界的一幕
▲ 已装载分导式再入弹头的“东风5号乙”洲际弹道导弹
1987年11月25日,二炮在第807旅召开军事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二炮机关、部队、院校和中央军委、总部机关代表,共89人。会议听取了第807旅战略值班试点的情况介绍,参观了第52基地22个战备项目建设成果展览。会议提出,要争取在1990年前,将二炮部队的战备值班及训练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的和缓,二炮战略核反击的首要对象再度转向美国。而在“军队要忍耐”的艰窘岁月,二炮部队仍然获得了弥足珍贵的装备建设优先权,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上的惊艳首秀,便是这支新锐劲旅与众不同地位的绝佳注脚。尽管彼时中远程弹道导弹部队的技术水平与作战范式仍多罅缺,但自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有赖国家资源的强力集中投入,使得经费严重短缺、常规装备严重落后的人民解放军,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核“绝杀”能力,为装备建设“补课期”的姗姗到来争取了必要的缓冲空间,也使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遮蔽,从而平安度过了九十年代一系列云波诡谲。
结语
在周总理命名“第二炮兵”的年代,中国所保有的核力量极为有限,难以支撑独立军种所必需的装备数量规模和建制架构。然而时隔五十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中国没有类似美苏或美俄的双边核裁军协议,因此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弹道导弹打击体系,也就是二炮部队经常介绍的“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特别是在高精度的中程弹道导弹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在陆基战略导弹层面上,已经亮相的“东风-31”、“东风-5b”以及海外众说纷纭的“东风-41”导弹,都说明中国核导弹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解放军火箭军作为原“第二炮兵”的继承者,不但拥有原来的战略导弹部队,而且还有这众多先进的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后者明显不担负国家战略核威慑的功能,反而是我军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高精度“杀手锏”武器,甚至担负着首波打击的突击作用。且伴随着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战术弹道导弹的使用上,我国完全可遵循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战区指挥官可以在军委的命令下,统一调配战区内各军种力量实施作战,包括使用常规战术导弹。
1983年1月8日,张爱萍将军曾应《长缨》请求,挥笔题下《破阵子·赞长缨》一首:“会挽雕弓飞箭/自有鼓角连营/山嶂叠嶂固金垒/花果仙洞胜天兵/军中喜长缨 天外恶狼敢射/瞬息霹雳震惊/为报祖国肩重担/斩断魔爪正义伸/奇阵雄风生”。而当1986年6月二炮组建二十周年之日,这位曾为核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将军又难遏激动,赋诗一首:“艰难创业不可忘,建设新军美名扬。威慑妖魔国威壮,会挽雕弓射天狼。”
永远的“第二炮兵”,永远的“二炮人”,永远的“二炮精神”!相信新一代火箭军的跨越式发展,会更令张爱萍等筚路拓荒的前辈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