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南京保卫战:守城军用手榴弹布阵与鬼子同归于尽

  在最后时刻,守城军把所有的手榴弹盖子全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连接起来,摆在阵地前。当日军再次发起冲锋到达阵地前沿的时候,爆炸声震天动地。最后的时刻,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和部下一起在雨花台殉国。随后协防雨花台的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也在阵地上殉国。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两个不断更新的名单,一个是哭墙上的大屠杀遇难者名单,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10505个名字;相比之下,另一个名单被长期忽视,这就是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牺牲将士名单,目前只录入4304名。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而对于南京保卫战却很少了解,甚至有很多误解。”胡卓然是南京方志办史学研究者,他目前正在主持整理南京保卫战的烈士名录。

抗战中,南京是当时的首都。1937年12月1日到12日,8万中国守军在这里与20万日军激战12天,超过40%的将士殉国,数万士兵被屠杀,成为二战中最惨烈的首都保卫战之一,也激发了全中国更坚定的抗战决心。

历史告诉我们,南京不是一座不战而降的城市。

考察 终于找到英雄后代

今年3月中旬,黑龙江牡丹江83岁的倪自强突然接到一个南京打来的电话:请问您的父亲是不是叫倪国鼎?他是不是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短短两个问题让老人热泪盈眶:“等了70多年,父亲终于能够正名了。”

电话那头是南京方志办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整理南京保卫战牺牲将士名录,倪国鼎是今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他是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江苏籍官兵中唯一的团职军官,也是作战牺牲的江苏籍军官中职级最高的。”胡卓然告诉记者。

2014年12月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南京方志办组织金陵科技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整理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名录,在新增的148人中,记录了倪国鼎的名字。随后经过3个多月的查找和联系,终于找到了他的后人。

倪国鼎190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时任中校参谋的倪国鼎率部下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光华门,随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几天之后,当时只有4岁的倪自强在老家铜山见到了被抬回来的父亲遗体。出生后与父亲唯一的见面,便是永别。

倪自强成年后,一直有一个心愿,要为父亲申报追认烈士,但由于缺乏档案及佐证的史料,当地民政局一直未予受理。今年3月,当他得知倪国鼎的名字出现在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之后,再一次提出申报申请,目前已经被民政局接受。

胡卓然介绍,倪国鼎的信息是在查阅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部铨叙厅编写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同学录》时发现的。

倪国鼎只是新录入将士名单中的一个,整理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名录的工作开展至今一年来,共增加了近300个名字,修正的名单更是不计其数。

目前,金陵科技学院共有26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做整理名单的工作,他们要查阅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南京保卫战各类史料集,市、各区、县地方志资料、回忆录等史料书籍百余册,从而修订出这份新名单。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查找和核对名字,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胡卓然说,但这又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工程,“3万多保卫南京牺牲的将士,现在只找到4000多人,他们的子女也已到耄耋之年,再不抓紧,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走访 战争遗迹渐渐消失

2014年,南京成立了一支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南师大近现代史学者经盛鸿教授担任顾问。他们在金陵城的角角落落,寻找南京保卫战的战场痕迹,以佐证历史资料,并且呼吁将南京保卫战遗址纳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目录。

中华门是南京城的正南门,记者采访时发现,附近正在拆迁,满地碎瓦砾,偶尔还能见到深不见底的水井。这一片老宅子是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城中村,与周围的现代化高楼形成耀眼对比。

在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上,寻研团成员认定,这里曾是南京保卫战中巷战最激烈的地方:“电影《金陵十三钗》开场,由佟大为扮演的中国军人与日军发生的激烈巷战,就发生在这里。”

沿着雨花路上的悦来巷往里走,有一栋保存较好的建筑——南京市级文物“沈家粮行”,在满是坑坑洼洼的青石外墙上,依然能找到多处弹痕。

“这些弹孔都比较小,这是因为这里的巷子太窄,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交战双方只能采用步枪、冲锋枪甚至肉搏等方式。”寻研团成员张育松说。

当时驻守雨花台的是国民党88师,还有从安德门、雨花门集结而来的士兵,中国守军总数大概不到3000人。

日军战报资料对雨花路的巷战有过记载:“中国守军在房屋的掩护下不断投掷炸弹,有的不肯投降而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的从背后打死想投降的部下。”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击毙的唯一一名日军陆军少将井手龙男,也是倒在这里。

相比正在拆迁中的中华门巷战遗址,汉中门的抗战遗址则保存较好。在汉西门大街的城瓮处,这里不仅有古城门,还有一处文物“古四眼井”,它曾是南京保卫战中,日军由西向东扫荡时的一个重要集结点。在城墙上,记者看到弹孔最密集的地方在1.7米到2米之间。同行的专家介绍,南京保卫战时这里的500守军全部阵亡,他们用生命为后方逃城的百姓留出了宝贵时间。

根据寻研团的走访,南京保卫战遗址共有200多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南京保卫战留存的遗迹正在一点点消失。寻研团成员呼吁,应当更好地保护这些遗迹。

钩沉 弃守两难日军劝降

“南京保卫战有两个特点:一是必败,二是必战。”南京抗战研究学会会长徐一帆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保卫战之前,苏浙已经基本沦陷,中国军队基本丧失制空权,加上江阴失守、中国海军名存实亡,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消耗了极大的战力,与此同时,工业已经向西转移,这就意味着军队所有后勤都要从湖南、湖北通过长江运输到南京,极容易被日本空军和海军封锁,加上日本陆军的三面合围,专家说,战前的南京是一个标准的“死地”。

四面楚歌,南京城守还是不守?11月中旬,蒋介石连开3次会议,研究南京战守问题。何应钦、白崇禧等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弃守两难,蒋介石最终决定坚守,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随后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但仅过了一天,他就宣布迁都重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戚厚杰认为,国民政府应战态度的反复和犹豫,也为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无序撤退继而遭日军大量屠杀埋下伏笔。

日军11月攻陷上海后,分三路向南京进逼。第一路沿太湖北岸的京沪大道,经无锡攻南京;第二路沿太湖南岸的京杭大道,过湖州后分为两支,一支折向太湖西岸,经长兴、宜兴直指南京,另一支经泗安和广德,过芜湖回攻南京。

从12月1日开始,日军持续轰炸南京城,将中华门、水西门附近炸得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12月4日,句容开战,守卫南京的外围战打响;12月6日,国军宣布南京全城戒严。12月7日,国军宣布南京为战斗地区。

国军守卫南京有14个师约8万人,但大多数是从淞沪战场上刚刚撤退下来的残阵,其中大约3万人还是临时拉来的壮丁,他们有的是南京城里卖茶碗的小贩,有的是行乞的流浪汉。而日军参战的共有6个师团,装备精良,总数超过20万人。

12月9日,日军松井石根大将发出最后通谍敦促国军投降,限在次日正午开城投降的劝告书,被国军断然拒绝。10日,日军向南京城发起总攻。

激战 守城国军悲壮殉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78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牺牲了10余名将军、17名团长以及50余名副团级干部,代价可谓惨重,中国军队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仍奋勇抗战,展现了英勇豪迈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应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民革命军第88师,是当年国民党部队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在南京保卫战中,88师的3个旅长阵亡2个,6个团长阵亡3个,营长阵亡11个,连排长伤亡占全员的十分之八。第88师战前约有6000余人,战后仅500人生还归队,有些部队甚至打到只剩下番号。

雨花台是南京的制高点,南京保卫战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激战最为惨烈,仅此一地,守卫将士6000多人就全部英勇殉国。

根据已经公开的史料,雨花台保卫战之前,12月11日,蒋介石就发电报指示撤退:“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12月12日上午7时,日军从雨花台右侧突入,10多辆战车,20多架飞机掩护日本步兵猛击国军第74军第151旅赛公桥阵地。经过3个小时反复争夺,第74军恢复了阵地,但第74军伤亡1700多人。上午9时,日军在中华门和水西门之间轰塌了数段城墙,有200多日军突入,第74军第51师第306团第3营长胡豪选拔100名敢死队亲自带队向缺口反击。日军炮火很快就覆盖上来,但74军敢死队依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坚定的反击。战斗中第74军胡豪营长和团副刘历滋在反击中阵亡,团长邱维达负伤,这一天,仅第74军就损失超过3000人。

在最后时刻,国军把所有的手榴弹盖子全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连接起来,摆在阵地前。当日军再次发起冲锋到达阵地前沿的时候,爆炸声震天动地。最后的时刻,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和部下一起在雨花台殉国。随后协防雨花台的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也在阵地上殉国。

英国《每日邮报》记者留在南京直到最后一刻,他离开前看到河边布满中国军人的尸体,街道上尸体多到汽车必须碾过才能通行。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由此开始了连续六个星期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