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秦始皇在位11年,一共五次出巡,究竟有何目的?难怪他在位期间,无人敢造反

自秦始皇开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约408位皇帝,其中秦始皇的功绩堪称第一,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秦始皇在位11年,一共五次出巡,究竟有何目的?难怪他在位期间,无人敢造反。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的秦朝。这时候距离当初秦始皇想要一统天下,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不断的战争给春秋战国也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次就是百姓民不聊生,同时战争的不断出现,让人口不断减少。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也没有闲着,他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更改,这样就方便了很多。后来秦始皇沉迷了长生不老,结果导致了他被一些江湖术士给骗了。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指的就是将民间的书籍给烧毁,其次坑儒就是杀死术士。焚书坑儒对后世的影响意义不大,当时秦始皇焚书,只是民间的书籍烧毁了,秦朝朝廷是有这些书籍的。

杀死的儒生也不是真正的儒生,而是术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江湖骗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时候的秦朝就建立了,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面对的敌人仍然是存在的,就是匈奴人,于是他修建了长城。这是在西周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大。

秦始皇一共在位11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这个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可是秦始皇在位期间,竟然五次出巡。

始皇帝第一次出巡

看秦始皇将第一次出巡的地方锁定为北地郡和陇西郡,其实就可看出秦始皇的危机感还是十分强烈的。陇西郡和北地郡本是西戎的游牧地区,几乎等同于秦朝的边防地带,此一地区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秦朝心脏地带——关中的安危。同时,陇西郡与北地郡又是秦王朝的起家之地。当年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即是指此一区域。故而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就是让那些迁徙不定的戎人告知他们那些远方的“亲戚们”:大秦已经统一天下,闲杂人等远离!

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

如果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是一场短途旅行的话,那么第二次出巡则是一次长途跋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准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关归。”路线:出函谷关,过洛阳,经大梁、陈留、定陶,登邹峄山、泰山,封禅后,又经临淄、黄、腄,到成山,又折回芝罘到琅琊,经郯城、彭城,西南渡淮水,到寿春,经安陆、株县,南至湘山,沿江西行,经江陵、宛县,最后由武关回到咸阳。

算起来,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第一次出巡的时间间隔才几个月。虽然表面上秦始皇是效法古代圣贤去泰山封禅,实际上秦始皇还是为了向新征服的原齐国地区宣扬秦朝的赫赫武威。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地处最东端的齐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而灭亡的。当年,秦国兵进齐国之前,其他五国王室的残余分子已经聚集在齐国,他们都十分希望借齐国再次翻盘复国。所以,秦始皇此次泰山之游,除了向天下展示秦朝的强大武力之外,还借助了一种舆论——刻石,来宣扬秦始皇的卓越武功。

前218年第三次出巡:

《史记》记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路线:第三次出巡大体与第二次出巡一样,不过回咸阳时则取道赵国旧地,经邯郸、上党、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阳。当然,个中的原因还是在于威慑赵国的反抗分子。但这次出巡,秦始皇却险些被刺杀,即张良策划的博浪沙铁锤砸车事件。于是,下令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刺客的秦始皇怏怏不乐地再次来到齐国旧地芝罘,并立石刻辞,以宣扬秦国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告诉天下:秦朝统一六国是为了“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结束六国之间“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征伐。算是多少回击了那些总是喜欢搞出类似博浪沙刺杀事件的六国残余分子。

前216年第四次出巡:

秦始皇自第三次出巡归来后,长达两年都没有出游。如果看秦始皇随后修筑长城,讨伐匈奴的一系列国防举措,也许秦始皇在这两年里感受到了游牧阴山河套之地的匈奴对秦朝的威胁,所以他一直都在考虑如何稳定秦朝北边国防的问题。公元前216年,又发生了一次刺客事件直接促使秦始皇下定再次出巡的决心,即秦始皇与四武士微行咸阳,突然在兰池宫遭遇刺客。虽然四名武士奋力击退刺客,但是却未生擒或击斩一人。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开始了第四次出巡。这次始皇帝视察的重点区域是秦朝北部国防线,终点站是碣石。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此次出巡,秦始皇继续除了寻找不死药之外,还下令拆毁了魏、韩、赵、齐等国修筑的堤坝以及阻塞交通的关卡城堡。战国时,黄河开始肆虐,地处黄河下游的魏、赵、韩、齐等国为了将黄河固定在稳定的河道上,都各自在自己的国境中修筑了高高的堤坝。一则是为了防备黄河泛滥,二则是为了改变河水流向以祸害邻国。这也便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当然,秦始皇主要着眼点还在军事,即为讨伐匈奴做准备。所以始皇帝才在归程中巡视了秦朝北部,并从上郡归咸阳。一则是为秦朝修筑长城做一次亲自勘探,二则了解下匈奴的边患程度。这一年,始皇帝命蒙恬发兵三十万驱逐了匈奴,夺取了阴山河套地区,并修建了长城。

前221年第五次巡游:

自秦始皇第四次巡游归来,并相继派兵驱逐匈奴,并修筑了直道和驰道等一系列军事工程。由于秦朝过分使用民力,使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所以,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归来后,在咸阳呆了四年多。此一时期,自信外患已除的秦始皇或开始处理国内反对者,或为自己纵欲做准备。如焚书坑儒、兴建阿旁宫、修筑骊山陵等。

公元前211年,一颗陨石降落到齐地,有对秦始皇暴政不满的百姓立即刻上了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闻暴怒,下令处死陨石周围的所有居民。同年秋,秦国使者又遇到了一件事。自函谷关而来的使者经过华阴时遇到一个手持玉璧的人,那人告诉他五字预言,“今年祖龙死”,然后便消失不见了。后来,始皇帝将玉璧交给秦朝御府收藏,御府官吏却告诉始皇帝此玉璧乃是第二次出巡时,始皇帝乘船遇到水上风波,投水祀神的那块。接二连三的无解事件,让秦始皇感到了深深地恐惧。于是秦始皇问太卜如何才能消灾避祸?太卜算卦后回复道,“游徙最吉”。随即,秦始皇除了迁徙百姓之外,自己也开始第五次出巡。不过,这次出巡也是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出巡。这一次,秦始皇还是和前四次一样,依然进行了刻石活动。不过途径沙丘的始皇帝却意外病亡,并留下了一个隐患重重的帝国。

秦始皇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频繁地出巡?关于秦始皇出巡的目的,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1、歌功颂德,为自己的统治正名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秦始皇先后五次出巡,目的为了歌功颂德,为自己的统治正名。秦始皇足迹所至,四处留下刻石,又依古代帝王惯例,登上泰山封禅,祭告天地,目的都在于此。秦始皇为何要为自己歌功颂德、为自己的统治正名?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对秦帝国而言,四渎与五岳都在东方,而秦帝国崛起于西方,根基也在西方,秦始皇又不想向东迁都,便欲以东巡达到“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的目的。

2、炫耀文治武功,安定天下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就急不可待地频繁出巡,目的是宣德扬威,使六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以达到安定天下,成就万世之业。

认真分析秦始皇在旧六国领地巡游的地点,我们发现,秦始皇的活动有几个重要的活动区域:即齐地、燕北赵代之地和东南吴楚之地。秦始皇为何要把这几个地区作为巡游的重点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是旧六国势力最集中、最有可能反叛秦帝国的地方。秦始皇把这些地区作为巡游的重点,目的十分清楚。

此外,史料中有一个记载,说:“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秦帝国统一后,吴楚之地仍潜伏着取秦而代之的政治基础和浓郁的不满情绪。秦始皇视之为心腹大患,所以希望借巡游和视察政务,予以镇压抑制。后世甚至还有文献记载,秦始皇在巡行吴楚之地过程中,采取更改地名、挖断地脉、修筑厌气台等种种手段破坏所谓“天子气”的活动。

3、为求长生不老药

有人通过研究秦始皇巡游的时间后发现,秦始皇巡游中有大量的时间是在海滨渡过的。秦始皇五次出巡,有四次是东巡,濒海而游的时间几乎占总出游时间的一半。《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秦始皇为何要濒海而游?为何喜欢常在成山、琅邪、之罘等地逗留?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这都是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出巡总是到海边去,是因为他听说在海边有神仙出现。秦始皇出巡,常在成山、琅邪、之罘等地逗留,也是因为传说这些地方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

另外,秦始皇巡游,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其中最著名的是徐福。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原本的目的是为了求仙药,而不是让徐福跑到去日本当祖宗的。

再如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第五次巡游。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到九嶷山祭祀舜和会稽山祭祀大禹之后,便从吴中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就一病不起,最终死在沙丘。

关于秦始皇出巡的目的,以上三种观点说得不无道理,也都有可能。我们无意否定这些观点,不过在此我想在以上三种观点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我个人的观点。

1、感念其先祖之德

研究秦始皇数次出巡的路线,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的足迹北到今天的秦皇岛等地,南到江浙、湖北、湖南的地,东到山东沿海各地,除了闽粤等南方地区,几乎遍布整个大秦帝国的疆域。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走得是秦人东出的路线。秦人东出历经了34代,历时600多年,秦始皇沿着祖先的足迹,重新走了一遍,其目的除了鼓舞士气、巩固后方、抵御匈奴外,恐怕还有感念其先祖之德的意思在里头。

2、用双腿丈量自己所统治的帝国

秦始皇另外四次出巡,路线主要集中在旧六国的故地。秦始皇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求仙药或耀武扬威?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用不到十年的时间,逐一灭掉了韩、赵、魏等六国,秦帝国所掌管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大为增加,比原来的秦王国大约增加了四、五倍。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原来无家可归的人,突然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大量的房产,他会怎么做?他难道不想去看看自己突然多出来的房产长怎么样?

秦始皇数次出巡,恐怕也有这种“看看自己的房产”的心理。我想这应该是人之常情。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如果连自己治下的国土长怎么样都不知道,岂不是笑话?

但由于古代缺乏全国性的地图,秦始皇还真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管辖之下的国土长怎么样。于是,他只好多次通过多次出巡,用自己的双腿来丈量自己所统治的帝国。

荆轲刺秦时,荆轲给秦始皇带了一幅燕国的督亢地图。秦始皇急不可耐地想要看看,在朝堂之上便让荆轲展开地图,这才有了“图穷匕见”的故事。如果秦始皇对国土不感兴趣,随手把督亢地图扔在一旁,又如何会发生“图穷匕见”的故事呢?

通过图穷匕见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1、在当时地图非常稀缺而珍贵;2、秦始皇对国土面积有强烈的好奇心。

3、秦始皇出巡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沿海逗留,并派徐福等人出海,恐怕也有好奇心和征服欲的因素

众所周知,秦始皇生于邯郸,在邯郸生活了9年,之后便来到咸阳,并在咸阳度过了大部分人生。在出巡之前,他没看过海,甚至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而当天下统一后,来自东方的方士等给秦始皇带来了关于海的故事、海的神秘,这无疑大大激发了秦始皇的好奇心和征服欲。

秦始皇出巡,来到沿海,亲眼看见浩瀚无边的大海,进一步引发了秦始皇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他已经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但现在眼前还有一片并不属于他的大海,他不知道这大海有没有尽头?他不知道茫茫大海之中有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征服这片大海?如果没能征服这片大海,还能说自己已经一统天下吗?……于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长期在沿海逗留,便在情理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始皇东巡证明了秦朝的强大。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