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匈奴人经常来挑衅中原,为此采取了和亲的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减少了双方的冲突,但汉武帝继位以来却和匈奴一直处于争斗的状态,他在位五十四年和匈奴打了四十四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刘彻之所以揪着匈奴不放,是因为刘彻认识到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地步,秦朝时蒙恬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结果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蒙恬被杀后,秦军被调入关中平叛,匈奴人又趁机占领了河套地区,实力进一步强大,成为雄霸北部草原的一支劲旅。
秦末,各路诸侯起兵反秦,后来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当时国破民穷,而匈奴已统一北方草原,不断南下骚扰、洗掠汉的边境,多次入寇渔阳、代郡等地,刘邦御驾亲征,结果在白登突围后狼狈而归。至此,大汉帝国对匈奴一直处于妥协退让的地位,只能靠和亲维持着短暂而屈辱的和平,刘彻年少时看着自己的姐姐南宫公主出嫁匈奴,作为大汉帝国的帝王之家尚且面临着亲属离散的耻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刘彻的心里,依靠“文景之治”时期积累的巨额财富,雄才大略的刘彻继位后立即着手开战对匈奴作战行动。而匈奴的伊治邪单于也想趁汉朝新皇帝刚继位,根基不稳,一举攻陷长安,两位英雄的君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人生中闪亮的碰撞。
公元前133年,即建元二年,刘彻调集三十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结果由于泄密,计划破产。马邑之谋标志着汉匈彻底决裂,走上了对抗之路。武帝终其一生不断对匈奴用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汉武帝个人性格
有心理学家推测,汉武帝可能属于典型的热血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不甘于平庸,做事冲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汉武帝在位期间,长期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与此不无关系。除此以外,匈奴强势时期给汉王朝带来的屈辱感,也是汉武帝矢志不渝打垮匈奴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武帝有个同父同母的姐姐,十四岁就远嫁匈奴,也就是后来的匈奴阏氏,虽然其身份地位并未受到亏待,但这种城下之盟定下的婚姻,让汉武帝难以接受。
汉高祖去世后,冒顿单于出于挑衅目的,在言语上多次冒犯吕后,“ 孤债之君 , 生于沮泽之中 , 长于平野牛马之域 , 数至边境 , 愿游 中国 。 陛下孤立 , 孤债独居 。 两主不乐 , 无 以 自虞 , 愿以所 有 , 易其所无 ” 。
其时汉朝国力有限,无法做出军事上的回应,只能让匈奴单于吃豆腐,但于此产生的耻辱情绪并未随着事情的解决而消散,再加上“白登之围”给汉朝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汉武帝强烈渴望一雪前耻。他在诏书中写道:高皇帝遗联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悼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2)主战思潮占据主流
汉朝立国初年,碍于国力,主和派占据主流,“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增长,主战派开始崛起,汉武帝因势利导,主持了两次廷辩,就战和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第二次王恢和韩安国关于马邑之战的廷议争辩使得主战派的声音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加上汉武帝本人主战的意愿,主战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3)国力支撑
楚汉战争以后,中原地区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史记》记载:天下既定 , 民 无盖藏 , 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种背景下,汉朝根本不具备长期对匈奴用兵的国力,“文景之治”后,汉朝生产力得到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已经具备了对外用兵的实力,“ 吏安其官 , 民乐其业 , 蓄积岁增 , 户口寝息”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不打算将这些财富用于百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屡屡侵犯边境的匈奴,不仅投入巨资提升战斗力,还从后勤保障方面加以完善,例如对军马的重视,就贯穿武帝一朝,“ 众庶街巷有马 , 吁陌之间成群 ” 。
与之相对应的是,匈奴在经历了冒顿单于的巅峰后,国力开始下降,此消彼长,给了汉武帝用兵的绝佳机会。
除去个人的野心之外,对于一个强盛的国家来说,对外战争也是一种发展之路,这就是汉武帝为什么揪着匈奴不放的根本原因。或许武帝一开始与匈奴作战是想收复失地,保卫边疆,可是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了。人的野心总是伴着胜利在不断地膨胀,况且天赐良机,武帝一定是想将匈奴这个种族彻底消灭,然后尽吞其领土,接着再扩大丝绸之路的硕果,甚至有可能对西域各国也发动一次战争。可惜一世英名的君王在晚年开始骄傲自满,导致昏庸无道,才使大业未成,这未免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