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的战争,构成了三国的主体,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蜀国将领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大约是在刘备入川之前成为其部曲的。所谓部曲就是刘备的私军将领,并无公职。根据后来对魏延“庸奴”的称呼,恐怕早年间的魏延地位并不高,甚至可能是作为刘备奴仆而追随左右的。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刘备在这乱世之中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在入川作战时,魏延十分勇猛。战罢,刘备秉承选贤举能的作风,将魏延从一个部曲将领直接提拔成为牙门将军。
在随后的汉中之战种,魏延再度立功,因而刘备又一次给予提拔,将其安置成为汉中太守。霎时间“一军皆惊”,可见魏延当时的晋升速度之迅猛,超乎了周围人的想象。面对恩主刘备的器重和栽培,魏延吼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状语“若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是的,他誓言要为汉中王刘备抵挡整个曹操军队的来袭。此后8年,汉中屡次遭遇曹操侵袭,魏延做到了他的承诺。
刘备去世之后,曹丕与孙权的矛盾激化,而蜀汉方面的权力则主要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延续了刘备对魏延的态度,继续精心呵护着。凭借对时局的精准判断(曹魏与孙权针锋相对)和对魏延的信心(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于公元225年闪击南蛮,仅用数月时间就摆平了时期始终难以驯服的南蛮,蜀汉势力终于在荆州败亡之后迎来了首次增长。
在平定南蛮的次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北方曹魏集团再度面临政权更迭危机,这让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希望。于是诸葛丞相于公元227年上书《出师表》下定决心发起北伐,并随即进驻汉中。到了汉中之后,魏延立刻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被委以督前部,同时担任丞相司马和凉州刺史之职。凉州当时虽处于的统治之下,但却也等于诸葛亮提前将北伐预想成果奖励给了魏延。
正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和魏延围绕子午谷之计发生了意见分歧。魏延认为应当、的千里奔袭长安,直接抄了前线魏军的后路,无需在意作战人数、粮草补给和后续战略计划等。这在诸葛亮看来,是一个极其不稳妥的提议。在子午谷之计中,魏延并未将敌方可能的动向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亦没能给出攻克长安之后的后续计划。计策未被采纳,魏延极其不满,竟然逢人就埋怨诸葛亮胆怯,其情商之低让人骇然。
魏延作为下级冒犯当时位高权重的蜀汉丞相,足以见得他的性格缺陷。然而诸葛亮却并未有何不满,对他依旧十分重用。或许在诸葛亮的眼中,魏延正是《梁父吟》中的那三位争桃的猛士,骁勇却不善谋略,恶语相向却无伤大局。
没过几年,魏军在曹真、张颌、司马懿等人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大举入侵蜀汉,并意图攻占汉中。于此同时郭淮、费曜(《三国演义》中称费耀)率领雍凉军马出发,也在逼近蜀魏边境。只是曹真等几路大军,因连番大雨导致栈道受阻,不得不退军。这时,诸葛亮坐镇汉中,严防魏军主力可能的动向,并派遣魏延和吴懿分兵进入雍州南安地界,前去摸清雍凉魏军的动向。
当魏延、吴懿这一支蜀军探嗅无果准备返回的路途中,却遭遇了曹魏军队并被围追堵截。魏军领兵之人是郭淮,是一位相当厉害的名将。然而正是在这场战斗中,魏延的军事才能全面喷发。面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魏延当机立断的分出一部分军队交给吴懿,让其直抵南安,准备包抄郭淮的后方大本营。如此以来,郭淮大惊,进退维谷、军心涣散。正当此,魏延率部猛攻郭淮,并大破魏军。
正当魏延取得胜利之时,吴懿在南安被费曜缠住。吴懿因兵力较少,只得转攻为防御。魏延显然十分清楚吴懿的危局,因而在大破郭淮之后,急行赶往南安,并从费曜后方袭来。至此,阳溪之战以魏延而告终,此战也因此成为他巅峰之作。如此凌厉迅猛的用兵风格,灵活机动的作战水平,使得诸葛亮大为满意,并再次提拔了魏延为前军师、正西大将军,并封为南郑县侯爵。
然而就如同因争桃而亡的三位齐国猛士一样,魏延在战场之外的智商同样简单的。当时因魏延作战屡立战功,并获得了诸葛亮的庇护,魏延因此恃功傲物,得罪了不少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让,然而就有这么一位却不肯相让。杨仪同样是在诸葛亮羽翼庇护之下成长起来的蜀汉能臣,主管后勤的他办事效率极高,也正因如此得以确保蜀军前线大局稳定。
然而魏延与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二人相互憎恶,每次坐在一起就会相互争吵,最后魏延都会举刀恐吓杨仪,将他吓哭。
诸葛亮非常清楚二人的才干,因而知晓他们无法相处之后,也是万般无奈,只能让费祎居中斡旋。只是当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之后,局势终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前面提及魏延屡被提拔,地位不断攀升,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阳溪之战两年之后,曾与蜀汉名士刘琰发生过一次争吵。刘琰即为名士,又擅长交谈,魏延不是对手,吵架输了之后竟然跑到诸葛亮那里告状。于是诸葛亮出面责备刘琰,并让让他离开前线返回成都去了,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迁就和宠爱之情。
当自己病重之时,为了安排好后事,诸葛亮将蜀汉退军的事宜交由杨仪执掌以防止莽撞的魏延会冒险攻魏,又让魏延率军断后以确保其不会被杨仪暗害。同时诸葛亮明确告知了杨仪,如若魏延贸然攻魏而不愿意断后,则可以率领蜀汉主力独自撤回,无需约束魏延。如此安排,如若顺利执行,则魏延、杨仪皆可保全。只是诸葛亮还是低估了魏延的莽撞,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诸葛亮死后,魏延最终还是被小人杨仪陷害致死!
不过他却用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越有本事,越不能说这三类话。
一、没用,起不到效果的狠话
狠话的杀伤力非常强。所以越有本事的人,说狠话越少。而寻常人则几乎天天都敢说。比如就在写这个文章时,我还吼孩子:再不好好写作业,我打死你!
那么为啥越有本事的人,越不能说狠话呢?举个例子,皆知蜀汉中,魏延是位性格桀骜的名将。他堪称是最能说狠话的人,比关羽都敢说。因为关羽说狠话,从来都绕一个弯,比如跟敌将交锋前会说:汝比颜良、文丑何如?
这种狠话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文雅一些的意思就是:我关羽不想伤害你,因为你不够格,还请先好好掂量下自己。
但魏延的狠话,却犹如我吼孩子般!问题是,家长可以如此对孩子说,但哪个家长敢对单位里的同事也这样说?可魏延就敢!由于他跟杨仪互相看不上,还都想出风头,便互相攻击。
斗嘴皮子,魏延岂能是杨仪对手?搞到最后,魏延就开始狂出狠话,且还配合着拔刀相向。这下杨仪就不是对手了,便去找诸葛亮哭诉。搞得诸葛亮跟居委会大妈似的,调和两人的矛盾。因为两人一文一武,都是诸葛亮的左右手。
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狠话越不能轻易说,所谓本事越大,地位基本上也就越高,对普通老百姓说,会吓走了“民心”,对同级别的人说,如魏延,可他真敢杀杨仪?不敢!故而这狠话有啥用?只能是让矛盾无法化解,最终魏延就是被杨仪灭了三族。
没用,起不到任何效果的狠话,最好不要说,不但魏延死在这上面,连关羽之死也有这原因,他对糜芳说:等打完襄樊之战后,看回来怎么收拾你。结果吓得糜芳投降东吴,背后捅了关羽一刀……
二、有用,却无法实施的真话
依然以魏延为例。在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结果魏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了,比如:丞相虽去世了,但我魏延还在,岂能因一人废公?还比如:我魏延是啥人物,给他杨仪断后,他配吗?
瞅瞅这两句话,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此刻诸葛亮去世了,魏延的级别最高,且还掌握着蜀汉精锐大军。是真话吗?百分之百的真话!但能实施吗?不能!
打个比方,某人跟着老大去谈判,路上老大突发疾病去世了,这时他说:“怕啥,还有我呢,我去谈!”先不说某人能力如何,此刻其他人会怎么想?无论怎么想,都没法形成合力了!
再看魏延,他只不过是诸葛亮倚重的助手之一,并不是唯一!根本没有取得,老二的地位和威信!所以很快魏延就发现上当后,率军阻拦杨仪等人回军,结果王平出来吼了一句: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想干啥?顿时,魏延的士兵就几乎都跑了。
须知士兵不是工具,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的人,有亲人有朋友,且大部分都留在了西川。王平这句,就差说魏延谋反了,这可是死全家的大罪,有多少兵士,能有胆子抗衡?这就是强行实施的后果!故而,有用的真话,若没有实施的条件,最好别说。
三、容易被利用的废话
魏延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谁敢杀我”!这句出自《三国演义》。正史中魏延没说过。因为被王平一嗓子吼散兵士后,魏延就开始逃命了,哪还有空说这废话!
魏延的这句,其实是“再加工”了董卓的“吾儿奉先何在”?因为最终结果都是,话说完后,一个被马岱砍了,一个被吕布挑了。
之所以说“再加工”,是因为魏延喊了三次,以此证明他反了。等于是被别人给利用了,抓了个现行,有凭有据!之所以强调这句,是因这种“容易被别人利用的废话”,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且大多数时,是说者无心,听着却有意!对寻常百姓来言,最多恶心人等,但若有本事的人,损伤可就大了。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