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群雄争霸,司马懿在通过政变后,终于掌握了魏国大权,为了稳定人心,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来堵住众口,本来一切都好好的,谁知司马昭掌权后就杀了这个傀儡皇帝,原本在三国,曹操被称为奸雄,但是依然奉刘协为帝,自己是臣,为何司马昭会做出这般大逆不道的事情?
曹魏少帝曹髦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并非司马昭所谋划。所以,当司马昭听到消息后也大吃一惊,手中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司马昭忧心地说:“天下其谓我何?”有人说司马昭在演戏,因为曹髦死了他心里其实挺乐,嘴上故意那么说,但其实,司马昭的第一反应是真实的,他的确很吃惊,并且很忧心。这是因为,一个在位的皇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却这样血淋淋地倒下了,自古以来都还没有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对于这件极为罕见的事故,司马昭必须立即做出交代,做好善后工作。
曹髦太聪明了,以至于人称“小张良”的钟会在私底下都称赞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说,曹髦的文采比得上曹植,武略比的上曹操。钟会的话一点都不夸张,曹髦不但学问造诣很深,而且胸中多韬略。曹髦经常与大儒和名士探讨经学和玄学,在讨论中,曹髦总能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驳倒对方的观点。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呀,还有什么好问的呢?成济就用长戈杀死了曹髦。太傅司马孚,也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叔,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放声大哭说:陛下被杀,完全是我的罪过呀!陈泰说:只能杀掉贾充,才能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说:你还有其他的办法没有?陈泰说:我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司马昭也不说话了,陈泰因为过于伤心,不久之后吐血则死了。
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夷灭三族。成倅、成济兄弟被杀时,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乱箭射死。可怜成济对司马家忠心耿耿,甚至做了弑君的恶人,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司马昭灭族。
我们都知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逼退刘协,但是再怎么说曹家没有杀害皇帝,那么同样是控制朝政,为何曹操父子没有除掉皇帝,司马昭却痛下杀手?
一个朝代的初建,往往需要建立深刻的纽带关系,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是“不是刘家人称王的话,那么天下豪杰并起灭掉他。”这句话一直延续了很久,新朝王莽篡位的时候,也正是这句话挽救了濒危的刘姓皇家,使得天下英雄揭竿而起守卫汉室。可见汉室的稳定性,更何况大汉王朝统治长达四百年,汉家有天下的心理在人民心中是十分稳固的,这和后来的曹魏不一样,如果三国最终被蜀汉统一的话,那么大家可能真的会认为大汉的天下是真理,是不可磨平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朝的皇帝,那不是后来魏朝的皇帝可以比的了的。魏朝夺取汉朝国祚才二十几年,民族凝聚力和朝廷上官员的凝聚力还不够,就封建时代而言,建立血缘关系集团一般来说是基本要务,但是曹魏集团对于直系血亲的关系却不是非常的稳固。如果说忌惮皇亲国戚威胁皇位的话,那么也不会是开国之初,就像汉高祖刘邦一样大肆分封刘姓亲王。强有力的巩固了汉朝天下的统治,但是曹丕不这样,他不杀汉献帝,只是把他废为了山阳公,同时对汉朝宗室进行了防范,这无可厚非,毕竟每个新朝帝王都是这样的,曹丕不杀汉献帝已经是仁至义尽。
但是对于自己的宗室呢?曹丕却是过分的疏远,写《七步诗》的曹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得不到强有力的宗室的支持,只靠皇帝临死的时候任命的几个辅政大臣是远远不够的,可惜曹丕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他仍然故我,唯我独尊,使得后来的魏明帝也和他一样,到了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时候,魏朝的大权就像是一块宝石,被移交到了第二代权力者手里了。
魏朝的皇帝被杀,充其量还是因为魏朝的统治不够久远,魏朝的国祚不是世人认为的“天命所归”。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杀汉献帝的话,曹操得不到充分的理由,因为汉献帝时候皇宫里比汉献帝年长的皇室不存在,如果曹操杀汉献帝,那么就找不到第二个可以让他嫁祸的人存在,反而就是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弑君误国的罪名,而且忠于汉室的大臣还大有人在,如此以来,北方能够安定吗?定然是不可能的。而司马家就不一样了,司马昭杀掉曹髦之后,把罪责强加在了太后的身上。
如此一来,杀掉皇帝也不过是按照太后的旨意,皇帝失德,太后有权管教,这样天下人还能怎么说他呢?而且借此,司马昭还加封了晋王,被赐了九锡。这一切都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曹操完全攫取大汉大权时候做的一系列工作,于此,司马昭之心,便路人皆知。
总而言之,敢于杀掉皇帝的,都是有恃无恐的大臣。汉献帝之所以没有被杀,还得到这么好的待遇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是东汉的皇帝,是大汉的天子,而且杀他没有理由,反而会招致国家的动荡。而司马昭杀曹髦,则是非常轻易的,魏朝藩王们都投鼠忌器不敢入京勤王,而且朝廷大臣们都是司马昭一系的人,不像汉献帝时期全国上下忠于大汉的臣子可谓是全国都有,而且前朝太后郭太后还在,杀掉曹髦完全可以洗脱自己的罪名,魏朝国祚本来就短,还不会导致国家动荡,为了自己的权力,司马昭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