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康熙乾隆都南巡六次,为何说有人说乾隆是败家子呢?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而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康乾盛世了,康熙作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帝王,自然是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乾隆虽然在前期做出了一点事迹,然而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会认为他是个败家子,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乾隆对康熙这位祖父,是抱有非常尊重的感情的。虽然乾隆本人性格比较自傲,总觉得谁也不如他,但对康熙,则是奉为精神偶像顶礼膜拜的。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干到六十年就让位退休;康熙南巡六次,乾隆也南巡六次而止。这一方面是不愿盖过康熙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粉丝对偶像的模仿。只是乾隆模仿得形似而神不似,效果也截然不同。我们说回康熙和乾隆南巡的事,为什么同样是六下江南,后世评价认为康熙是明君,而乾隆却是败家子呢?

首先,两人南巡的目的不同。康熙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一生中有许多次出巡经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去过,比如北巡出塞外,是为了加强与蒙古的联络,巩固边疆,南巡则是巡视河工,拉拢江南士族,每一次出巡,都有着很明确的政治目的。

反观乾隆皇帝,艰苦的地方不去,只学着康熙南巡,而且每次都是去江南,不禁让人怀疑其出巡的目的。比如在乾隆第四次出巡后,乾隆称因太后年高,停止出巡,其言外之意,前面数度南巡都是带着老母亲旅游观光去了。后来太后去世不久,乾隆又开始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南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猜测。

其次,皇帝出巡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一次南巡,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得有钱才能任性。康熙中期国力强盛,国库负担得起康熙出巡的费用,到康熙后期,出现了财政紧张的现象,康熙权衡利弊,毅然叫停南巡,砍掉了这一块大的支出。在乾隆后期,也出现了和康熙年间一样的情况,国库空虚,不足以支撑乾隆花销巨大的出巡。为此,乾隆想了个办法,自豪地宣称自己后来南巡没有花国库的钱。那钱从哪来呢?一是议罪银的罚没收入,二是地方盐商的供应花销。议罪银乃和珅所创设,清朝官员犯了事,可以罚钱抵过,这些钱都进了乾隆个人小金库。表面上看没有花国库的钱,但却让整个官僚系统趋于腐化,而且这些犯事的官员出了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会从百姓身上搜刮。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从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宫,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隋炀帝营显仁宫芳华苑,华丽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著名的亡国君王。

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总之,以乾隆中期为界,清王朝开始走向它的衰弱。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60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腐败。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而反观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带上一千侍卫,沿途安营扎寨,光是供养这一千人,就得花费巨大的开销,更别提一路上筑桥铺路,每一样都是大工程,往往要在乾隆出巡之前两三年就开始动工,官民为迎接乾隆的游览荒废事务和耕作,对当地生产也是极大的破坏。因此康熙和乾隆同样六次南巡,却得到如此不同的评价,也并不奇怪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