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晚清时期的银元贵还是银两贵? 它们各值多少钱?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通用的货币就是银两了,不过到1933年的“废两改元”,银两便停止使用了。那么小编就有一个问题了,银两和大洋谁值钱呢?

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将腐朽的清王朝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也进入了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颁布了《国币条例》,正式规定:壹圆银币为国币,即本位币,银币中银铜比例为:银占百分之八十九,铜占百分之十一。壹圆银币也被习惯称之为大洋或者是“袁大头”。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低。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实际上,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而俩和元在兑换中主要依据含银量的多少...但是因为银圆和银两的含银量层次不齐. 更何况这只是过渡阶段,所以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

可能大家对大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在相关影视剧中,一个人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第一举动就是对着大洋边上吹一下,然后放在耳边听声音,以此来辨别大洋真假(据说此法确实有一定的相关科学依据,不过是否真的可以辨别真假,笔者也没试过,也不是十分确定)。那么问题来了,一块大洋大概值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1912年到1920年这段时间,当时的米价是一斤米三分钱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大洋可以买到三十斤左右的大米,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九十元。而在1920年以后,米价上涨的比较严重,最高时达到了六分钱一斤米,最便宜也达到了近五分钱,折中来算,也就是一块大洋只能买到十八斤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元左右的人民币。

而据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账簿记录来看,当时中国国内的米价是:米百斤两千五百文。如果将一两白银折中折算成制钱为一千五百文,也就是说能够买到六十斤大米。而现在超市中普通大米的米价一般在人民币两元到四元一斤,折中以三元来计算,也就是说晚清时期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一百八十元左右。所以,总所上述,还是银两要值钱一点。对此那么又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