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袁世凯在清朝灭亡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为何却得不到人们的承认

说起清朝,不得不说起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所经历的事情对于我们常人来说真的是颠沛流离,1912年12月,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然而在关于清朝灭亡这一点上,历史教科书中称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在美国,匆匆赶回后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有人说,袁世凯在推翻清朝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为何他的贡献被后人忽视了?客观上来说,当时的孙中山是没有能力彻底推翻清政府的,是袁世凯在关键时刻给革命党添了一把火,强迫清帝退位,宣布清朝灭亡。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手里掌握了清朝唯一一支还有战斗力的新军,清廷不得已请他出山,主政大局,结果袁世凯一面散播“天下局势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一面与南方革命军谈判交涉,最终达成了“清帝逊位,拥护袁世凯作为大总统”的协议。在逼清帝逊位时,袁世凯软硬兼施,先是以法兰西革命导致皇室上了断头台的历史事实,威胁隆裕太后,同时又提出清帝逊位优待条例,承诺不但不动清朝皇室,还每年提供岁币。

威逼利诱之下,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代溥仪签下了退位诏书。但在不久之后,隆裕太后就开始反悔了,认为自己是被袁世凯欺骗了,才会在自己手里断送了大清朝,忧郁成疾的隆裕太后没过一年就去世了。袁世凯为她举报了国葬,称她是“女中尧舜”,还举国下半旗致哀,这给足了大清皇室的面子。

在另一方面,袁世凯一直以清臣自居。在清末,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剪辫子的浪潮,清廷被迫准许百姓自由剪发辫,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剪掉了象征大清的辫子,当有人指着袁世凯脑后的辫子问他怎么处理时,袁世凯很严肃地说“您放心,我还很爱惜它,总要设法保全它!”与此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对人说“决不辜负孤儿寡妇(指的是溥仪和隆裕太后)”。

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4日的《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南北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相关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当时革命党节节败退,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袁世凯以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期间,孙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筹备战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凯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式,一方面加紧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又和孙中山谈判,攫取最大的利益。举个例子,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发动“二月革命”,可在北洋军的进攻下,革命军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孙中山本人更是逃亡海外。

之所以人们不认可袁世凯在推翻清朝中的贡献,原因是他逆历史潮流的称帝行为,被认为是他身上最大的污点。袁世凯称帝后,各地讨伐声四起,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主动宣布取消了帝制。

晚清的老百姓民不聊生,袁世凯推翻了清朝,自己又当了皇帝,老百姓深恶痛绝。我们知道,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就病死了。或许我们可以来解读,袁世凯有能力,实力也具备,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专家们认为,如果上天再给袁世凯十年时间,以他的能力,很有可能推动国家的发展,那么人们还会计较袁世凯之前的错误行径吗?再退一步来说,如果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能力挽狂澜,而是北洋军阀混战,对袁世凯的评价又会是另一番样子。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