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历史上发动政变次数最多的朝代,然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归结到李世民的身上,是他开了一个“好头”,为了争夺皇位,也为了保护自己,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软禁父亲李渊,孤独的走向皇位。
其实,让更多的人所不明白的,是玄武门事件背后,真正在角力的两方并不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而是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大唐皇帝李渊的直接交锋。不用质疑李渊为什么不立战功更加显赫的李世民,因为李渊从根本上从来没有过考虑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的可能。虽然有的人认为,倘若让李世民上位,也不会有后来的血腥政变。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结束后,接任的皇帝必定会反思前朝被灭的原因,并且自身加以避免,以免重蹈。回顾中国历史,这样吸取教训和制造新错误的循环是每个朝代在重演的事。大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并不例外。在灭掉了隋朝的隋炀帝之后,李渊顺利地建立了大唐。李渊反思前朝隋朝的过失,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便是当初的隋文帝废长立幼,倘若不是杨坚的错误立子,也不会有后来的混乱局面。前代隋朝刚刚灭亡,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他还没有昏聩,他不得不在立储这方面谨慎避开雷区。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祖训不可废,李建成作为皇长子,也是嫡长子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太子地位。
就算身体为二皇子的李世民功劳再大地位再显赫,也不能因此而破了这个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规矩。毕竟前隋立杨广的悲剧还在眼前。当初的枭雄曹操立世子时,贾诩的回答直接否掉了曹丞相立植的打算,就是最好的说明。何况太子李建成本身的所作所为都是一名合格的太子表现。建成本身就是嫡长子,并且为人仁厚,有自己的文武臣班子,在李渊眼中,这个太子是合格的。
在天下安定后,李渊发觉李世民还在收人马心怀不满,甚至认为他不再是自己的好儿子。另外秦王李世民的权势太大,并且他的野心不小。毕竟谁都想当皇帝,野心大自然没问题。可问题是,李渊这时还没有老到退休。倘若李渊不立仁厚的李建成,很可能没过几年,李世民就将群臣势力掌控,带着这些臣子拜见李渊,然后逼着他把皇位早早传给自己,好早点享受清福。
看看玄武门一事后李渊的待遇就知道,眼见众大臣的压力,李渊无奈选择了退位,让秦王李世民顺利地坐上了皇位。李世民明面上是孝顺的很,将父皇安排于大安宫,实际上却是另一种软禁罢了。大唐皇帝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两人本为父子,可在权力的诱惑下终究是反目,从此走向了对立面。两人之间的较量和角力,最终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李渊被幽禁在宫中而落下了帷幕。
历史,是由胜利者来写的,他们可以把失败者描写的一无是处,描写的罪大恶极,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你是明智之举,或许,真的是迫不得已。为什么说他是迫不得已?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故事这样的,说有两个人被困进了山洞里,他们已经很多天没有吃饭了,而外部的援助也一直没有到,怎么办呢?这里没有任何食物,要想活下去,只能吃掉对方。如果你是这其中一个人,你会怎么想呢?如果此时两个人对视一眼,他也正好跟你有同样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只有立即下手,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李世民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他这个人的能力很强,确实要比他哥哥厉害很多,具体表现在哪儿呢?就是经常打胜仗。你安排他们兄弟俩一个守着东边,一个守西边。李世民打完了西边,还得过来帮哥哥打东边。经常打胜仗威武自然很高,甚至被奉为秦王。他这个秦王可不是简单的王爷,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底。这就很可怕了,因为他背后有谋士,就算李世民本人不想做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的谋士们却未必会这样想。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如果李世民不发动政变,那么李建成登基后,死的就是他李世民自己,所以就结果而言,李世民是不是昏庸之主,那么这就够了,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经被人挑拨到了几乎不可协调的地步,那么无论出于自我保护还是对皇位的欲望,都无关紧要了。而李渊或许才是是政变中最大的牺牲者,也许,李渊宁愿被幽禁在大安宫,一辈子不愿见儿子一面,也是因为心中的不满难以排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