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混运车。但是在清朝时期,清朝高层一直反对修铁路,直到后来美国人送了清朝高层一套玩具后,清朝高层便立马同意了。
1863年洋务运动以来,关于修建铁路,清朝高层始终不答应。无论地方大员和外国公使如何劝说,都收效甚微。
清朝当家的满人皇族和他们背后的满人亲贵们,是一群相当保守的人。相对于他们的前朝,这些人比较讲规矩,内部的礼数大,讲究多,但轻易不言变革。祖宗成法那点事儿,对他们来说,有时候比命还要紧。明朝的皇帝经常有昏乱之举,干起事来,不管不顾的。但是,对吸收西方文化却相对宽容。明朝朝中大臣即使信了基督教,也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样的事儿如果放在清朝,即使在晚清,王朝已经被洋人打趴下了的时候,也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中国人被西方拉入近代的时候,正好赶上这样一个统治集团,的确是一种悲剧。
其实,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火车的落后国家,有这样的担忧挺正常的。当年蒸汽机车刚问世英国人初修铁路时,也有人担心奶牛不产奶,母鸡不下蛋,牧师甚至担心上帝怪罪。说实在的,铁路造成原有运输业者失业,在一个短时间内也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修铁路征收土地,拆迁会出现纷扰,在任何时代都难免。而且,当年的中国兴办这些新兴事业,无论工厂还是轮船业,都得靠西方的人才和技术。无论建设还是管理,一时半会儿,离不开人家。
洋务运动尽管是地方导向,督抚自行其是,但是碰上重大事务,比如成立海军、修建铁路、架设有线电报线,还是得中央政府同意。人家满大人要是死活不乐意,那么这个事还就是办不成。所以,地方开明一点的大员们为了推进他们的事业,功夫每每花在说服太后和皇帝身上。
1885年,美国驻华公使想出了个好点子,他在写给美国国务卿的信中提议,美国可以造一套美国铁路的模型,送给清朝高层,用实物来启发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意识到铁路的优越性。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于是一套可以运转的火车模型,即高级玩具火车随后送到了李鸿章手中。
正巧这时,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奉命点校海军。李鸿章不仅让醇亲王见识了北洋海军,还给他展示了这套火车模型。玩具火车打动了好玩的醇亲王,再加上李鸿章又一个劲儿地给他灌输火车的功能,讲火车如何可以富国强兵,于是,在一般人看来比较保守的醇亲王,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建铁路的积极拥护者。
等到醇亲王奕回到北京,这套大号的玩具火车也随之而去,随行的,还有几位能操纵模型的中国机械师。醇亲王奕进宫复命之时,将火车模型连带机械师一并呈上。在皇宫乾清门侧面腾出一块地方来,铺好轨道,安装好全部的火车系统,发条上好。太后和皇帝,都开了眼。好玩,是人的天性,西太后也不能免俗。宫里的人玩了又玩,玩具火车来回地转,出站、行驶、转线、进站,信号灯依次闪亮,火车跑得飞快。
玩过之后,修铁路的障碍还真就消除了。正在兴建的三海工程里,多了一条从中海到北海的小铁路。从此以后,西太后就可以坐上火车在三海里玩了。当然,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火车这个庞然大物现身了。拆铁路这样的蠢事,至少政府是不会干了。自打有玩具火车,制造者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玩具居然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推动历史的作用。李鸿章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建议和劝说居然赶不上一套类似玩具的东西。看来,“眼见为实”这句话,在中国的魅力的确非常大。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美国人,他们想出这样的主意,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但门开了之后,他们在中国的铁路工程中占得的份额并不大。美国人送了玩具火车后,法国人马上造了一套更加精美的,也送进了宫里,让慈禧和皇帝玩得更开心。最后,还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英国人走到了前面,中国的订单就属他们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