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宫廷内似乎很是盛行扎小人 那这种行为真的有用吗?

古代的时候人们普遍比较迷信,很容易相信一些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那时候的扎小人就是如此,在影视剧中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这边一扎那边就不好了,这扎小人真的有用吗?

其实,“扎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在出去打猎之前,都要画一些动物的图像,并朝图像去射击,以保证能打到更多的猎物。说起来也算是一种祈福行为。

到了秦汉的时候,人们不再以动物作为攻击对象。而具体到了人物。祈福的行为,也就变成了诅咒的行为。

无论何种材质的人偶(纸、蜡、布、稻草)功效都是相等同的。各种颜色的人偶对相信颜色具有力量的人来说,也可以达到不同的功用,例如红色用于爱情,黑色用于仇恨,绿色用于金钱,黄色用于保护或袪除危险及邪恶,粉红带来朋友、或获取力量来达成一特殊目的等等(补充:另一种说法是黑色用于诅咒,绿色用于金钱、幸运、赌运,粉红用于爱和性,红色用于成功、魅力、快乐,白色用于健康和治疗,黄色用于袪邪和友谊)。

人偶通常是象征,是魔法师灌注了意志力量在法术里,为其意向带来了驱力。当施法者买下人偶时,他会将一些与施法对象有关的物品加进人偶中,增加其魔性。例如贴上对方的相片,用对方衣物的布片裹住人偶,或在布制人偶上割缝塞入对方的头发或指甲,等等。

这种行为貌似难以理解,其实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是今天的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影响。举例而言,如果我们手中有偶像或者亲人的照片或者画像,我们会用针扎他们或者直接撕掉吗?我们在毁灭这些照片时能够和撕掉一张无关的照片一样无动于衷吗?显然不会。我们明明知道这对我们的偶像或者亲人不可能有任何实际影响,但在心理上还是会有隐隐的抵触,似乎对照片的所作所为就是对本人的所作所为。

历史学家将这种人类的普遍心理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在上古时期的人类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巫术,人们把仇人制作成人像,然后把对仇人的愤恨发泄在这些人像上,有的针扎刀砍,有的直接烧掉。其实放大一点,制作这样的“偶像”也可以表达崇敬之情,比如我们常见的佛像或者各种各样的神像,还有中国人常用的祖宗牌位,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对于偶像的心理。

最典型就是《红楼梦》里,赵姨娘抱怨贾府老太太偏疼宝玉和凤姐,不喜欢贾环,马道婆听到后,打算赚赵姨娘的好处。就和赵姨娘合计,对宝玉和凤姐实施扎小人。于是宝玉、凤姐得了暴病,几乎丧命。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扎小人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汉武帝时期的“巫蛊案”。史书记载,汉武帝晚年宠信江充,而江充与太子有嫌隙。武帝晚年总是怀疑旁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他,株连了很多人。江充作为武帝的爪牙,深知其忌讳,声称宫中有巫蛊,到太子宫中挖掘出了桐木人。太子遂发兵谋反,诛杀江充,可最终还是兵败而死。

对于这一事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古籍记载,太子宫中的桐木人偶实际上是江充所为,他预先制作了这一人偶,以针刺其腹,然后埋在太子宫中,目的是诬陷太子。不过这一说法在正史《汉书》中得不到印证。不管真相如何,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扎小人这种行为,掀起了怎样的巨浪,甚至能够影响一朝国政。

秦汉的时候,常年打仗,老百姓苦不言堪,但又无能为力,巫蛊术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发泄渠道,一种寄托。巫师为了牟取钱财,利用了人们的这一种心里,又给它披上一层鬼神的外衣。因此,秦汉的时候,巫术盛行。

虽然上千年过去了,但巫术依旧存在,大多数老百信都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里。所以,至今可能还会有人相信,扎小人能够灵验吧。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