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江山易主,政权更迭。对于殷商而言,随着牧野之战的失败,末代君王商纣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终结。殷纣王之自焚而死之载,在历史上很早时候,已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怀疑纣王死并不是自焚,而是被周武王斩首。
最早记载殷纣王焚死的是《逸周书·克殷》,其中有载:“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自燔于火。”《逸周书·世俘》又载:“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又《史记周本纪》:“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史记》所载是依据《逸周书》,只不过稍作改动,明确记载殷纣王是自焚而死的。但据载,纣王自焚而死后,又被武王断尸斩首,悬旗示众:《逸周书·克殷》:“(武王)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悬)诸太白。”《史记·周本纪》所载与之略同:“(武王)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太白之旗。司马迁作《史记》记叙纣王之死,依据的是《逸周书》,他也看出《逸周书·世俘》的记载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做了一点改动。
而据另外一些史载,殷纣王是被周武王诛杀的。如《荀子·正论》:“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战国策·赵策》也载:“文王拘羑里,武王羁于玉门,卒斩纣之头。”《尸子》对周武王杀纣记叙的更为明确具体:“武王亲封恶来之口,亲砟(或作斩)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者也!”而有些典籍则记载殷纣王被擒。《韩非子·喻老》:“文王见詈于玉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吕氏春秋·简选》:“武王虎责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风俗通义》引《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禽纣于牧之野。”
殷纣王究竟是自焚而死,还是被武王所杀,抑或被擒?先秦及秦汉史载已不清楚。怎样对待关于殷纣结局的几种记载呢?持儒家正统观点的学者认为,《逸周书》《史记》中的《殷本纪》和《周本纪》中关于武王斩纣王的记载是不可信的,如《史记汇注考证》引崔述言曰:“圣人之戈暴,以救民也,非仇之而欲甘心焉者也。桀虽虐,汤放之而已。使纣不死,武王必不杀纣,况于已死而残其尸,何为者也?春秋时灭国多矣,于其君迁之而已,尚未有杀之者。况商周之间,风俗尤厚,而武王圣人也,安有已死而残其尸者哉。”
陈逢衡《逸周书补注·集说》引周洪谟话,认为商并非周的仇国,武王是奉天行罚,没必要在其自焚后又杀其尸,枭其首,虽伍子胥报仇于楚,也未有之过。因此,怀疑非武王所为。洪迈《容斋随笔·汲冢周书》:“夫武王伐纣,应天顺人,不过杀人而已。纣既死,何至枭戮俘馘,且用之以祭乎?其不然者也”。三人都怀疑《逸周书》与《史记》有问题,认为作为圣人的周武王不可能干那种连一般人都不愿干的事。
但有的学者认为,《逸周书》、《史记》所载殷纣王遭武王斩首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对《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纣王自焚而死则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司马迁之前,如《荀子》、《墨子》等书均载武王冲入王宫,斩了纣王的头,并悬于旗杆。而生于其后的司马迁不可能没有看到荀子、墨子的著作,但他为何还要自相矛盾那样写呢?持“纣王斩首说”者认为这是司马迁受正统观念束缚,为了美化周武王圣人之德,如果纣王被斩,何能称“兵不血刃”?何能显示出圣人的仁义之师?史载证明,武王伐纣是一场恶战,并非兵不血刃,双方各自出动数十万大军,死人不可胜数。而且殷军前线倒戈并非全军投降,殷军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双方战争一定相当激烈。怪不得《武成》言“血流浮杵”。所以王充《论衡语增篇》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秦汉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徒增其实也。”而且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倒曳九牛,他决不会束手就擒,而肯定会怒发冲冠,拼个你死我活,在激烈搏杀中,不是死于乱箭,便是被乱刀所杀。更何况,周武王为彻底瓦解殷军抵抗、鼓舞周军斗志,也肯定会斩殷纣王头并高高悬起。
“兵不血刃”与股纣王自焚,“血流浮杵”与斩首悬旗,战斗之残酷与殷纣王结局是一致的,究竟哪一种记载更符合史实呢?我们认为,按中国历史争夺权力的惯例,在双方势均力敌时,任何一方都会不择手段,拼个鱼死网破而才善罢甘休。股约王决不会势未尽就先自焚,按他的性格,他不可能轻易认输。同样,周武王也绝不会拘于虚假的“仁义”。
一直以仁义形象出现的周武王,其实表现的并不仁义,只是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罢了。《逸周书·世俘》中记载,牧野之战后,周武王还杀死了商人18万之多,俘虏33万,将商朝首都人、畜、财、物等抢掠一空,真真切切的“血流漂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