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数靠继承或者真正的天才外,绝大多数成大事的男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打拼与经营。一个男人,想要成大事,就应该顺应事情的发展规律,抓住时机,才能成就大事。悟透这七大开国君王绝学,大富大贵,必为人中龙凤。
一、刘邦的“智胜”绝学:成大事者,斗智不斗力。
刘邦出身农家,起事前,只是小小亭长,没有任何政治资本。然而,在秦末的反秦大起义中,他却能揭竿而起,跻身于中原逐鹿的众多英雄之中,并击败项羽,成为最大赢家。从各方面看,被很多人视为“无赖”的刘邦都不可能胜出。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最后胜出呢?刘邦自己给出的答案就是:“吾宁斗智,不斗力。”斗智也就是比拼智慧,体现在刘邦身上,就是善用心计,绝不硬拼。另外,他最大“智胜”,还在于用人的智慧上,能够集众智而成大智,与连一个范增都用不了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男人欲成大事,就得学习刘邦这种“斗智不斗力”的智慧,凡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以力相拼,要多动脑,多用智。
二、刘秀的“柔胜”绝学: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
在所有的开国君主中,刘秀可以说是靠“柔”道夺取并管理天下的典型。刘秀虽然有统一天下之志,但在实力不够时,却能冷眼静观,不出风头,不求虚名;危机来临,他从容应对,谈笑自若,以不变应万变;他是著名的“马上皇帝”,却不迷信武力,非迫不得已,绝不妄动刀兵;建国之后,他注意平衡各方面利益,让大家都能得到好处,因此创造了一个安定繁荣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他推行“柔道”的表现。男人欲成大事,也可以学习刘秀的这种“柔胜”绝学,懂得以柔克刚,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
三、曹操的“谋胜”绝学,将胜算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成大业者不能无谋,曹操是真正靠谋略逐鹿天下的,不仅手下谋士如雨,他自己本身亦有绝大谋虑,当时人就评价他“略不世出”,说他是不世出的谋略家,就连诸葛亮也承认,曹操所以能够击败吕布、袁绍等强敌,“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曹操的谋略既有他的天赋,同时也和他对兵法的精读和学习息息相关。男人想要掌握成大事的谋略,自身天赋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也是不断学习,从前人智慧中汲取。
四、刘备的“仁胜”绝学:“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应该是历史上最以仁义出名的君主,他为治以仁,极得民心,所到之处,都能留下美名,人心归附。刘备在形势、权谋、用兵等方面不如曹操,却仅靠一个”仁”字,就吸引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敌”,还得到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忠心且有大智谋之士,成为三国时期大赢家之一。男人欲成大事,也要培养自己的“仁”心,强大的自己人脉,用“众人”的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李世民的“勇胜”绝学:成大事,必须具备大勇气。
和其他的开国明君相比,李世民主要是靠自己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的。李世民从军较早,身上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他常有与兵法相反的大胆之举,善于以弱势兵力击败强敌,这与其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英勇无畏的性格特质是分不开的。撇开后来的治国谋略不谈,李世民早期的成功主要就体现在勇敢无畏的精神上。男人欲成大事也必须具备大勇气,胆小如鼠之辈永远不可能成为强者,不可能成就大事。
六、成吉思汗的“奇胜”绝学:出奇制胜,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成吉思汗屡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用自己的行动完美体现了兵法中这个“奇”字。对此,元代学者郝经在总结成吉思汗的用兵之道时说:“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男人欲成大事,也要善于出奇制胜,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要敢于出新、出奇,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
七、朱元璋的“威胜”绝学:用好手中的威和势。
朱元璋从一个要饭和尚成长为一代开国君主,不仅仅是靠能征善战和手下能人众多,也与他善于利用威势有密切的关系。一统天下钱,在和其他起义武装的斗争中,朱元璋充分利用了自己足智多谋的特点,灵活应变,以弱胜强,这一阶段,他主要是靠权谋来树威。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将重点放在国家的安定和权力的巩固上面,无论对功臣还是普通官吏,他都毫无顾忌地采用严刑重罚的措施。这一阶段,他主要采用刑杀来树威。现在来看,朱元璋的很多做法是应该批判的。但其“威胜”绝学,对男人成大事过程中的用人之道也是有很大借鉴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要能够为自己树立威势,以威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