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的形象,我们一般都是从影视剧里得来的,提起刽子手,人们就会想起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子、胸毛黑乎首一片的彪形大汉。其实,真正的刽子手不一定都这么凶悍,有些刽子手长得眉清目秀,但在刑场上杀人却一点都不含糊。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晚清最牛的刽子手。
“杀猪下九流,杀人上九流”,这是刽子手行里流行的一句话。刽子手认为,他们这一行是上九流,入行并不容易。因为刽子手也是个技术工,没两把刷子在这一行里混不下去。
咸丰元年(1851年),一个叫密迪乐的英国人在刑场上见识了晚清刽子手的“杀人绝活”,而且把所见所闻写入一本书叫做《中国人及其叛乱》的书中。
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1815~1868年)英国人,大学毕业后,专门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过中文,对中国情况很熟悉,号称“中国通”。道光二十三年(1843 )来到中国后,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三地担任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1852年初调往上海,仍任翻译。咸丰六年(1856)升任上海副领事,后又升任宁波和上海领事。
就在密迪乐在广州任领事馆翻译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晚清刽子手行刑,成为第一个亲眼目睹中国凌迟行刑过程并详细记录的西方外交官,被英国人誉为“关于中国的一个真正专家 ”《中国人及其叛乱》(The 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s)一书写于咸丰六年(1856),对太平天国初期历史记录非常详细。
密迪乐在《中国人及其叛乱》一书中,详细描写了广州刑场的位置、周边环境以有刽子手行刑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当时刽子手简直不是在行刑,而是在“献艺”,是在向观众炫耀他那高超的杀人技术。
当时,广州的刑场设在南郊闹市中,大概有一个蓝球场大小,北宽南窄,东侧有一堵三米半高的砖墙。刑场中间竖一凌迟架,上面挂着几个人头。凌迟架北面是监斩棚,刽子手站在里面等候犯人。
密迪乐在书中介绍,仅1851年1到8月份,这个刑场已经处死了400多名犯人。1851年7月29日晚上,密迪乐得到将有34名叛乱分子于次日8到10点行刑的消息。这里的“叛乱分子”,指的应该是广州小刀会成员。
第二天上午8点半,密迪乐和两个住在广州的英国人来到刑场。他看到凌迟架斜立在墙边,前面的地上有一个洞,还看到监斩官坐在棚子里,棚子前的地上烧着一堆带香味儿的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