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卧龙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后世人们所广为知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的卧龙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后世拥有这诸多的粉丝,例如:

杜甫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二首;陆游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四首。其中杜甫之《蜀相》《咏怀古迹》,陆游之《书愤》,亦是千年以下吟咏孔明的不朽名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为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亮却一直低调的生活在乡野之中,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想要在如此的乱世之中求取名利。但是当时刘备十分需要他的帮助,并且去了他家中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看到了刘备的诚心,便最终决定在他的身边辅佐于他。刘备得此大将之后欣喜万分,便和诸葛亮走的越来越近,这都让当时的关羽和张飞吃起了醋,由此可见在刘备的心中对诸葛亮是多么的看重。

在诸葛亮陪着刘备的日子里,帮助刘备在战斗中获得了许多的胜利,因此在刘备弥留之际,还非常信任的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诸葛亮抚养,而且还让孩子认诸葛亮为第二个父亲。并且还说如果自己的孩子有才便可辅佐,如果无才平庸可以让他自行定夺决断。诸葛亮伤心万分,答应了刘备临终前的最后请求,但是他却并没有动过篡位的心思,只想好好的辅佐好刘备的这个孩子。

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结合了那时候蜀国的状况,向刘备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使蜀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且他对待别人也是非常的真诚,从不耍什么小心机,赏罚分明,也不会为了名利而忘记自己的初衷,不会贪赃枉法,所以人人都非常的喜欢和敬畏他。对待君主他可以说十分的忠诚,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军事家,他的胆识和谋略可以说是超过了许多人,他善用计策,为刘备打了许多的胜仗,他让许多人都感到嫉妒,周瑜每每都会败在他的手上,最后气的吐出了那句著名的既生瑜又何生亮的悲情感叹,而且在后代看到他曾经的排兵布阵,经常会赞叹不已,诸葛亮所带来的军事思想甚至都延续到了唐朝,可以说是带来了十分深远的意义。

诸葛亮自从二十七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至五十四岁病逝,前后二十七年。

这时间内,都是在征战中度过,不曾安闲一曰。在“征南寇丞相大兴师”,他“五曰渡泸,深入不毛,并曰而食”。渡泸水时遇到毒气正发,行军路上误饮毒泉。暑热毒虫饥餐露饮。七擒七纵,心力交瘁。又连续六出祁山,战争紧张,条件恶劣,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要处理的事情,肯定有千头万绪,要曰理万机,不辞辛苦,“夙兴夜寐”,可见工作时间之长,“汗流终曰”,可见工作之重,说他是一个“工作狂”,一点也不过分。

为报君恩,夙夜忧虑,他真是个“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知恩图报之人。他时刻不忘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的知遇之恩。他表示:“臣安敢不竭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在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事无大细,全部包揽无遗,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

当诸葛亮听说张苞身死,便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他自此得病卧床不起。已到了“自觉昏沉,不能理事”的程度。便“暗暗拔寨,皆回汉中”。退回之后,将大军屯于汉中,自回成都养病。还有一次,他听说关兴病亡时,“放声大哭,昏于地上,半曰方苏”,在他屯兵五丈原时,“所啖之食,曰不过数升”,“自觉神思不宁”,“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这些都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他说:“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他为了“先帝之遗意”,连年征战,竭精殚力,积劳成疾,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做法则是不可取。他用健康来换取事业,而事业未见成功,却英才早逝,常使人为之挥泪。

当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时,司马懿问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若何?”诸葛亮的使者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主簿杨颙也说“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曰,岂不劳乎?”强支病体,出寨观各营。杨仪也曾劝孔明,处理政事,各有专责,上下之间,也有分别。并引古人说:“王公是坐而论道,士大夫是起而行之。”杨仪还借两个历史故事劝诸葛亮,操劳要适度,管理权限也要适量。他说:丙吉是西汉宣帝的丞相,有一次他外出看见有人在街上聚众斗殴,死伤者横于道路,丙吉却过而不问。

有人问他为何不闻不问,丙吉回答:“民人斗殴,死伤归长安令,京兆尹来管。”陈平是西汉文帝时的丞相,一次文帝问他一年收入多少,他说:“不知,可问财政部”,文帝怒道:“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陈平答:“上辅天子,下管群臣。”

谏议大夫王连也曾劝说:“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而孔明却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复甚难,今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在他看来,别人都很难相信。他事事亲理,体力和脑力已用尽,正如司马懿所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宋代的范祖禹也有这种看法:“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曰力不足矣。”与其说诸葛亮是病死,不如说是操劳累死。尽管他不愿意死,此时此地也不该死,但是他仍然怀着满腔遗憾死去。

不过,还有一个小传说,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续生命,点燃了七星灯,按诸葛亮的说法:“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一纪12年,在中国12是个经常用到的数字),但最后因魏延迅速入帐,使灯熄灭。如能一夜不灭,即可延续生命,按照北斗七星摆设,前三后三,主灯居中(共七盏灯),每晚亥时到丑时由求寿之人点灯再走天罡步求神赐寿,灯旁按八卦摆设六十四枚旗帜,每枚旗帜上面必须有不同的神仙,每日走完之后都要添油三分之二即可,走完灭灯晚上再点燃,若途中主灯灭了就说明天命如此,汝当绝命。

诸葛亮认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岐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长期军旅劳累,又没有武将强健的身体,第六次北伐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实在是国之不幸!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