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长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脱险。汉高祖刘邦是怎么打输白登之围的?刘邦真的是靠贿赂匈奴王妃才脱身的吗?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是汉朝初年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地区与北方草原势力的第一次大规模对抗。这也是新兴的汉王朝与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势力匈奴之间的第一次武力对话。结果,因一统江山而志得意满的汉高祖刘邦,轻率几十万大军,却被灵活机动的匈奴骑兵,差点围困杀死在一个叫白登山的地方。虽然白登之围是那几十年中,汉朝与匈奴最大规模的较量。却因为诸多原因,比较让人忽视。
相比汉朝建立前秦军将领蒙恬的北伐,以及汉朝中期开始的连续对匈奴作战胜利。白登之围不仅规模较小,时间偏短,结果也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无法满意。所以,此战便只能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占据一个凸出但不显眼的位置。但关于此战,依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疑问。除了双方各自夸张到不行的兵力数字外,还包括了:白登之围的古战场到底在哪?打完楚汉开国战争的汉军,为什么会在匈奴面前,表现的如此之差?汉朝前锋部队是如何在白登坚守7天的?
白登之围的战场到底在哪?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白登之战就是汉高祖的一支先锋部队,被占据优势的匈奴骑兵包围起来的一次普通战例。传统上,也将白登之围的古战场遗址,认定为是今天的平城东北方向7哩的唯一一座山坡马铺山。只是,以现代眼观来看,这种说法已经是站不住脚。首先,马铺山的地形非常不利于部队据守。表面上,这是附近平原地区唯一一座山坡,然而高度有限,地形也相对平坦。这样的地形很容易被认为适合部队防守,却在实际上容易至守军于死地。我们可从历史上著名的卡莱战役获得相关灵感。
公元前53年,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带着数万罗马军团东征帕提亚帝国。在叙利亚东部的卡莱地区,步兵为主的罗马军队被全骑兵出战的帕提亚军队死死困住。由于帕提亚轻骑兵不断用弓箭射击罗马步兵,迫使后者必须不断举盾,保持防御态势。为了打破被动局面,克拉苏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曾经在高卢地区追随凯撒作战的小克拉苏发起反击。小克拉苏带着一部分步兵,在弓箭手和骑兵的掩护下,进行了这次反击。
结果,深谙诱敌深入之计的帕提亚骑兵,主动后撤。在他们具装重骑兵击败了罗马一边的高卢骑兵后,将小克拉苏的步兵分队包围。已经无法与父亲的主力部队会合的小克拉苏分队,突然发现一座平原地形下的山丘。于是全队迅速转移到了这座山丘上,希望以此抵御帕提亚骑兵的追杀。没先到,这座光秃秃坐落于平原之上的山丘,不仅没有为守军带来地利优势。相反,由于周遭地势平坦,反而方便了帕提亚骑兵赶来包围。又因为地形简单,帕提亚人的弓箭继续倾泻到了山顶上的罗马士兵头上。原本尚有一丝希望的小克拉苏分队,彻底陷入绝望。最后包括小克拉苏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被杀死在这个小山上。
希腊罗马时代的详细记录,为我们展示了一支陷入被动的部队,如果仅仅据守四周毫无遮蔽的山丘时,下场会是多么凄惨。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持续时间长达7天,显然汉军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死地。当时的情况与卡莱之战中的小克拉苏分队,颇为类似。刘邦亲自率领的先锋力量,脱离了整支步兵大军的主力。匈奴骑兵以不断示弱的后退,吸引这支汉军不断深入,然后才加以包围。而如果刘邦真的被困守在马铺山这样一处四周平坦的山坡上,可能早就被匈奴人抓去北狩了。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水源。汉军在白登困守7天,随身携带的水源在高强度作战中,消耗会很大。然而马铺山是一处没有水源的地方,显然不可能让汉军获得饮水补充。在卡莱战役中,罗马军队就因为缺乏足够的饮水而战斗力大减。所以,无论如何,白登之围的战场不可能是过去一直认为的马铺山。
当代学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得出了新的结论。此战的战场其实是位于附近更远一些的采凉山。这里距离大同东北50余里,不仅是凉山连麓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山地地形和峡谷帮助守军固守和隐蔽。有因为山上自带水源,足以让守军获得珍贵的饮水补充。不过,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下,即方便的守军的防御,也让包围者有了更多操作的空间。
匈奴为何能围困汉高祖七天?
根据汉初的原始记载,汉高祖此次北上,不仅仅要对付南下的匈奴骑兵,还要消灭投靠匈奴的韩王信。因而他一次性带来了32万之多的大军。只是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很难让人信服。汉初,经历了多年的秦末内陆与楚汉战争后,天下疲敝。因而汉高祖曾经解散了大量的部队,让更多人恢复生产。剩下的部队,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分工,成为了驻守京师的禁卫军、各地的地方军以及边防的屯田军。由于事发紧急,汉高祖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带出32万之多的部队。
除了禁军之外,更多的地方军都需要时间集结赶来,数量能否有10万人都成问题。这些部队中又有不少人需要对付已经投降匈奴的韩王部队,这才有了汉高祖亲自带着先锋部队,孤军深入的情况。史料甚至专门提到,当时汉军的步兵并未及时赶到白登的战场。
根据汉朝初期的军事记录,当时的汉军兵力配置与后来大兴改革的汉武帝时代也大为不同。刘邦手中并没有后来汉武帝精心培育的新式骑兵部队,用来执行追击任务的骑兵也不占绝对数量优势。受到战国时代,军队战术的遗留影响,这个年代的汉军依然保留了不少配合骑兵作战使用的战车。刘备手下的著名勇士樊哙,就曾经以战车和骑兵的组合,建功立业。汉初名将灌音,同样在楚汉战争中用战车和骑兵的组合击败过项羽的部队。甚至到了汉景帝时代,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候,还是用了战车。可见,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时,身边主要就是一些战车兵与轻骑兵部队。
自春秋晚期以来,中原地区的战车部队便开始学习如何被敌军包围时,有效的自我防卫。战车兵下车,将车辆首位相连,组成车营阵地成为了一种惯用招数。伴随作战的轻骑兵则可以将马匹放置在车营之内,自己也马下,以步行弓箭手的身份的参加防御作战。白登之围中的汉军先锋部队,正是这样在凉山各处设防,誓死保卫他们的皇帝陛下。
此外,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又让我们知道,汉初的贵胄们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这些精锐的武士一般都装备有较大的盾牌与近身格斗用的武器。这些贴身精兵,完全可以用马匹代步,或是搭乘战车,快速运动。他们的存在,也是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最重要的防御力量。那么,包围他们的匈奴军队,又是怎么在7天内死死困住刘邦的本部军队,防止他们突围的呢?
答案也很简单,匈奴人一样在凉山的汉家阵地之外,布置了防御工事。大量的考古发现又让我们能够知道,匈奴人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学会了使用车辆伴随行军和补给。这些车并不是汉家手里那些可以直接用来作战的战车,却也可以在各处临时布置成车营,防御敌军。采凉山一带复杂的地形,不仅有利于汉家构筑防御阵地,也方便了匈奴人建立围困工事。
游牧大车,砍伐的树木和堆砌的石块、土堆,都是很好的掩护工事与路障。而如果仅仅依靠匈奴人惯用的骑兵战术,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7天时间里,不仅匈奴人包围了刘邦本部,也阻止了陆续赶到的汉朝步兵部队。我们现在已经难以从汉初的记载中找到汉军步兵在这场战役中的蛛丝马迹,可见救援不力,让当时的史官在记载上多少做了模糊处理。
或许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一些构筑临时阵地的游牧骑兵能够挡住陆续来救的汉家步兵?作为当时东亚地区最为善战的步兵力量,难道连匈奴这样的临时步兵都抵挡不过?要解决这个疑惑,我们还需要从汉朝特殊的军事编组制度来寻找答案。由于战国时代,中原各地的诸侯国军队在武器和战术偏好上,各有不同。所以,当汉朝一统中原后,接收的各地兵源也是大不一样的,尚未做到各地军队战术的相对统一。于是,当汉朝军队每次出征之前,都会根据战场地势及对手的作战风格来挑选不一样的部队,临时拼凑作战力量。
采凉山一代的山地较多,地形崎岖,且对手匈奴骑兵又以弓箭射击为主的轻骑兵力量。在汉朝人看来,这就是一个适合弓弩作战,发挥最大效率的战场。汉朝的地方军部队又多以练习弩为主要的杀伤手段,因而调集北上的步兵必然以弩兵为主。负责近身战斗的重步兵力量,相对来说就很少了。结果,当匈奴人占据山地地形,摆出各种路障工事据守时,以远射掩护为主的弩兵反而效率大跌。缺乏近战的重步兵力量,也让汉军的攻坚能力大打折扣。这就使得白登之围的7天中,汉军步兵虽然陆续赶到,却被匈奴军队挡在了采凉山包围圈之外的重要原因。
至于汉史上,出于粉饰而写的40万匈奴骑兵数量,无疑就是夸张之说。古代北方地区的气候与生产条件,都无法允许匈奴人有能力在一个战场上集结多达40万之多的军队。何况骑兵部队的后勤压力,实际上是高于大部分的步兵部队的。倘若不是汉朝史官,挽回颜面的涂抹,也只会是匈奴人虚张声势的宣传。
经过7天的围困,白登包围圈的汉军实际上已经是岌岌可危。汉朝的史官没有记录下更多关于当时的各方面情况,但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匈奴军队自身也是强弩之末了。按照匈奴人最初的作战计划,这一战并不是仅仅由自己的骑兵部队来参与。改旗易帜的韩王信属下的步兵部队也应该按照规定,及时赶来增援。
然而韩王的部队虽然希望借助匈奴的力量与汉朝中央对抗,却对匈奴本身缺乏信任。结果,韩王的军队并没有及时赶来与匈奴部队回合。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匈奴人必须以一己之力,不断抗击陆续赶来的汉朝军队。一开始,他们还能够凭借地形之便,予以阻止。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汉家部队赶来,惯于机动而不善硬仗的他们也明白,再不见好就收,就要一无所获,甚至血本无归了。
接下去的事情,便水到渠成。包围圈中即将因断粮而奔溃的汉高祖,派出使节收买了匈奴人。双方在这个尴尬而微妙的时刻,达成了共识。汉朝以后每年将向匈奴进贡,匈奴人则故意放出一条生路,让高祖皇帝带兵强行冲出。险象环生的白登之战,便就此结束。匈奴人带着收取了贿赂与战利品,北上撤退。死里逃生汉高祖,则只能像匈奴纳贡,并与之和亲。
至于鼠首两端的韩王信,继续在边境地区与汉朝为敌。一直到3年后,被汉将柴武击败杀死。当然他这样异姓王造反,并不是孤立。之后,东面的燕王卢绾也在匈奴与汉朝朝廷的双重压力下,选择投靠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而对于汉朝和匈奴的长期拉锯战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
白登之围中,汉高祖刘邦的轻敌冒进,一直以来是被史学家直言不讳的败笔。但当我们还原了整个战役的大致脉络后,也可以发现,传统的中原军事力量并不适合与以匈奴为代表的新兴草原游牧军队相抗衡。战国时代的一直留存下来的战车与骑兵并用战术,以及步兵过度依赖弓弩等问题,都暴露的十分明显。对于立国不久,需要恢复国力的汉初而言,这些工作暂时难以解决。一直到汉武帝大兴骑兵开始,汉朝的军事力量才真正的得到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