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什么叫贰师将军?来谈谈古代将军的称呼 。
将军一词,最早出现时并非是官职,而是要打仗了,对奉命率领军队之人的称呼,是对一军之帅的通称。比如在春秋时期,朝廷的官员并没有严格的文武之分,而是统称为卿,卿奉命领兵打仗才会被称为将军,战争完事,称呼也就失效了。
到了战国时期,伴随文武官员的分化,将军才正式成为武官的官职,比如我们熟悉的最高武官上将军(大将军)、次一级的将军、裨将军等等。西汉承袭秦制,不过去掉了上将军,以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为武官最高职位,地位仅次于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骠骑,字面上就是勇猛的骑兵的意思,而骠骑将军之所以能够和大将军平级,则与骑兵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军队的战斗主力息息相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车骑将军,伴随战车在战斗中的没落,车骑将军逐渐沦为负责后勤保障了。类似的还有率领早期水军的楼船将军,早期土木工程部队的材官将军等等。
而除了以上以军队属性命名的将军外,还有以所要攻打的城池命名的将军,如开头中提到的李广利的贰师将军,便是因为其曾经奉命攻打大宛国的贰师城而称贰师将军。
公元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大宛国的贰师城取良马回来,为了李广利的脸上有光,汉武帝还特地封他做了贰师将军。李广利不仅带领着属国的六千,还把郡国好几万品性恶劣的少年一起带上,要去攻伐大宛。一群乌合之众又能成什么事呢?还没抵达大宛国,李广利的部队就已经死伤超过大半,最后只能半路急急返回,等到李广利抵达敦煌的时候,他手下剩下的士兵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即使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李广利还厚着脸皮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说:去大宛国的路程十分遥远,而士兵们十分缺乏粮食。加上士兵数量又很少,远远不能攻下大宛国。他还恳请皇上先暂时撤兵,等士兵充足后再去。汉武帝看到奏折,十分生气,他派使者在玉门关把守,说要是有军人敢入关,就立即斩杀。李广利听到消息后十分害怕,连玉门关都不敢去,直接将军队留在了敦煌。
李广利准备充足后,又再一次出征大宛。这次李广利集结了六万多精锐士兵,浩浩荡荡一路人马,向着大宛国进发。沿途的小国家都害怕李广利攻打自己的国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供养李广利的军队。这次李广利虽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大宛国,但是六万军队只有一万士兵回来,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了。攻打大宛这种小国家都能牺牲五万士兵,李广利领军打战的能力可见一斑。
随后,汉武帝曾派李广利先后三次攻打匈奴。汉武帝认为,把匈奴赶尽杀绝应该是很简单的事,谁能想到,李广利竟然这么没本事,能让自己如此失望。第一次征战匈奴,李广利与匈奴的右贤王对打,对方只有几千精兵,而李广利率领着三万大军还被打得落荒而逃,李广利还差点赔上了自己的命。第二次征匈奴,汉武帝把汉朝二十一万的大军都交给了李广利,这次虽然依旧没有打赢,但至少李广利把部队完整地带回来了。
但是第三次征战匈奴,让汉朝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了。李广利率领着七万精锐,在内蒙古与匈奴决战,但是李广利本人连将领该有的军事素养都没有,可以说没有一点军事头脑,面对如此紧急的战事,他暴露出了自己胸无点墨的缺点,指挥错误,结果自然如我们所见,李广利的七万大军,李广利见大事不妙,立马转身向匈奴投降。这场败战让汉朝损失惨重,最精锐士兵全都有去无回,汉朝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汉武帝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
李广利战败之后,自知自己回不去汉朝,竟然就立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大怒,李广利的家人全部都被杀掉以泄愤。而李广利以为自己投降匈奴后,能继续吃香的喝辣的,事实证明他这就是痴心妄想。没过多久,李广利就以祭祀先父的名义将李广利杀掉了。
历史告诉我们,宠妃的外戚多数都是不靠谱的。而李广利这个人更是品性恶劣,不仅爱搬弄是非,阴险爱算计,还一无是处,打压军中士兵,说他臭名昭著,是从古至今都榜上有名的的常败将军也不为过了。
因为裙带关系受宠的外戚,虽然有机会建立功绩,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个李广利也不例外。
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奸”乱后宫,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被汉武帝下诏诛灭,当时李广利因正在攻打大宛未归,未受牵连。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司马迁一句“虽胜犹败”让自己被下狱,后来受到了宫刑。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在巫蛊之乱中被逼自杀。公元前90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大军抵抗匈奴,因为丞相刘屈髦的巫蛊事件和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事件被人告发,受到追究,后来又因为兵败而投降匈奴,因受到汉朝投降匈奴卫律的嫉妒,被匈奴单于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