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位非常著名的清官。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包拯包青天,另一位则是被誉为“万年青草”的海瑞。两位在历史上的清名都有口皆碑,都是大名鼎鼎的清官。同为青天,海瑞与包拯,两人之间为何差距那么大?
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有史记载的大小官吏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有两个人被万民百姓颂扬为“青天”,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根据他们流传的事迹加工改编而成的小说、戏剧、评书等数不胜数。他们就是北宋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前者被称为“包青天”,后者被称为“海青天”。这两个“青天”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刚烈之臣,是封建社会推崇的人臣楷模,是普通老百姓敬仰膜拜、寄予厚望的“青天”大老爷。虽然都是“青天”,但包拯和海瑞的命运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说包拯“包青天”。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于官宦世家,29岁就中了进士。然而,为侍奉渐渐年迈的双亲,包拯拒绝出去做官,在家一待就是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所以,他在北宋官场上一露面已是中年,但举止全然是个“愤青”。但就这样一个油盐不进的主儿,在北宋的官场上却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包拯59岁时成为地位举足轻重的开封市长,由于他改革狱讼,为民做主,“开封有个包青天”的美名不胫而走。其实,包拯在开封市长任上,做了不到两年。61岁的他,接到宋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成为中枢重臣。
但63岁的包拯已是风烛残年。欧阳修说,包拯一生“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样的至情至性,消耗了他的生命。尽管还有很多他看不惯、希望改的事情,但他已无能为力。宋仁宗亲自到了包拯家里,探视病情。这是君臣俩的最后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于开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举国哀恸。
再来看看海瑞“海青天”。据《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正德九年生于海南,祖籍却是福建。海瑞虽然也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然而科场一直不顺利,直到嘉靖三十二年,近40岁的海瑞才以举人身份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一个类似于县教育局局长之类的职务,进入官场。
海瑞进入官场后,恪守“不受禮,不行贿”的原则。在淳安知县任上,他得罪了顶头上司、浙直总督胡宗宪,眼看乌纱不保,可是在这节骨眼上,因为奸相严嵩倒台,海瑞歪打正着升了官,被调到京城户部工作。 不料,到京不久,海瑞就因为骂嘉靖皇帝差点被杀了头,幸运的是嘉靖死了,海瑞出狱后被任命为应天巡抚。但好日子没过几天,海瑞就被革职回乡。纵观海瑞的一生,自踏入官场,到74岁病逝在任上,前后历经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他三次被罢官,被罢官或无奈辞职的时间长达16年。
在去世的前几天,海瑞还退掉了兵部送来的7两银子。海瑞去世后,都御史王用汲去拜谒,在葬礼现场,看到的只是用葛布制成的帷帐,破烂不堪的竹器。而这些东西在当时连最贫寒的读书人也不愿用。王用汲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想方设法募集了一笔钱,总算把海瑞的丧事给办了。
海瑞虽不得官心,却深得民心。海瑞当政,不随意增加百姓负担,所以,在海瑞升调、辞职时,百姓常常“号泣载途”,很多百姓还在家中供着海瑞的画像。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商户和百姓自发罢市以示祭奠。海瑞的灵柩是用船运回家乡的,途中,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为什么都是官场异类,海瑞屡遭罢官而包拯却一次也没被罢官过呢?
也许有人会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也许还有人会说,两个时代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其实,笔者认为,造成两人命运不同的关键,是两个人虽都号称性格刚介,不畏权贵,但一个只是对下,而另一个是不仅对下而且还要对上。
这回先说海瑞。“海青天”的失误,就在于他把矛头指向了皇帝。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犯了傻劲,就多年来人们最最忌讳却没人敢说的事上疏皇帝,批评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结果被逮捕入狱,差点判了死刑。从此皇帝便不再信任他,加之有人趁机打小报告,于是被革职回家,闲居16年。
其实也难怪皇帝生气,你看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都说了些什么:“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他又信口开河,说皇帝“陛下之误多矣”,一下子就把皇帝全盘否定了。别说皇帝,就是我们也很难接受。这还不算,他又说皇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这样的奏折,皇帝居然没有当场就杀了他,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我们再来看“包青天”。宋史上说他“性峭直,恶吏苛刻”。也就是说,包拯之所以谓之“包青天”,就是因为他铁面无私,一身正气,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杠子气”,不但鸡鸣狗盗之徒他要绳之以法,就连贪官污吏、皇亲国戚他也没放在眼里,只要犯在他手里,照收拾不误!
这包拯,难道真的胆大包天了吗?不!“包青天”最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在包拯任职30多年期间,在他的弹劾之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也是亘古少见的。那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其中大部分人比包拯的官职还要高。如张尧佐,权能通天,几乎雄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偏偏包拯不怕这些家伙,他6次弹劾皇亲张尧佐、宰相宋庠,7次弹劾王逵。在多次的廷辩中,包拯当面与宋仁宗诤谏,措辞激烈,情绪激动,有时唾沫飞到皇帝的脸上,满朝文武,无不大惊失色。然而仁宗虽然当时怒不可遏,但他决不会怀疑包拯的忠心。
事实上,包拯对宋仁宗是尊重的,他的奏折可以使宋仁宗出一身冷汗,但他仍是一片赤诚地表明,他是忠心维护赵家的大宋江山,没有半点私心。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像老虎屁股,绝对摸不得。在这一点上,包拯头脑始终非常清醒,绝对不去碰高压线。他对皇帝的批评虽然很严厉,弹劾违法犯罪的大臣时也很激烈,但又常常设身处地为皇帝考虑,如果第一个方案达不到,是否能采取第二个方案?这就给皇帝提供了一个缓冲的余地,也缓和了一下舆论,这样事情既能够解决,皇帝也有了下台的阶梯。
包拯和海瑞虽然同样被称为“青天”,但骨子里两人却根本不是一类人,所以说,包拯深得皇帝的信任,而海瑞深为皇帝所厌恶,这也难怪“包青天”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游刃有余,而“海青天”却只能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了。
世人皆赞清官,谓之青天。余自识字以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常以此为傲。书中所载,汉时董宣、唐时魏征、宋时包拯、明时海瑞、清时陆陇其,皆有此称号,世人为其树碑立传,以庙祭之,跪拜至今,以为神。当下更有焦裕禄、孔繁森诸君,为我党楷模,世人爱戴,时时追忆,百姓亦以“青天”冠之。世人膜拜清官如是,盖世间为官者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可当“清官”二字者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何乎?盖清官自古难当矣!
清官者要有莫大的毅力,在红尘俗世中坚守清贫与寂寞
观堂先生有论,凡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界,犹如三重劫难,稍有不慎,万劫不复。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北宋王朝历经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励精图治,在仁宗皇帝的休养生息下,国力日盛,东京开封更是当时第一大都市,酒肆林立,其繁华于《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
此时包拯年方28岁,正值血气方刚。而宋时文人雅士又喜欢吟诗作乐,倚红偎翠。晏殊张先等人与其同朝为官,晏殊酒杯不停,吟唱“一曲新词酒一杯”;张先倚红偎翠,低叹“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包拯呢?孝肃集中无风月。岂不能乎?非也!想其不到而立已及进士第,宋时填词犹如今日吹嘘,自不在话下。盖其不愿耳,盖其绝于红尘耳。
作为朝廷要员,他平日无私人信件,不与同僚同饮,甚至断绝与亲戚交往。他平时所用之器所穿之衣所食之物皆与寻常百姓无异。“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包拯家训,字字铿锵,凛然不可夺之节!
张先晏殊等人酒楼同醉,他包拯独上高楼;张先晏殊等人吟风弄月,他包拯为民憔悴。千年岁月,花落去,燕归来,几度夕阳。蓦然回首,包拯和他那张黑炭似的脸,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盯着我们这些后人,给清官以力量,让赃官惊惶!呜呼!若没有在红尘俗世中敢于清贫耐住寂寞的精神,想做清官,难矣!
清官要有强硬的筋骨,在权贵面前挺起法律的尊严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千年前管子的这句话仍具有现实意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说来简单,但又有几人能在“王子”面前,维护法律的尊严?臣门若市,臣心是水,这更需要定力与风骨。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被洛阳令董宣围在街上。湖阳公主极力袒护,董宣不为所动,更是为湖阳公主画地为牢,当街呵斥,随即诛杀其仆。
汉武帝刘彻为替姐姐湖阳挽回颜面,予以杖杀董宣。大殿内,董宣怒斥刘彻,道:“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董宣宁愿血溅五步,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汉武帝刘策毕竟一代明君,以“强项令”赐之。魏征也曾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谏言于唐太宗,包拯更是吐沫星子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明代海瑞号刚峰,他自己也的确是一座刚硬的山峰,硬怼严嵩父子,生死不惧!
伴君如伴虎,谁人不怕死。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董宣魏征包拯诸君心中,法律之重重于生死。呜呼!若无一把硬骨头,想做清官,难矣!
清官要颗赤诚的心,为国为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话把一个士大夫为国为民的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为何当官?求财?求权?错!所求者,不过是一腔热血,为国为民。海瑞任淳安知县,见土地兼并严重,他毅然重新清丈土地,尽可能的将土地分与贫困百姓。在面对恩师胡宗宪公子为非作歹时,他毫不留情,为民做主,事后更是亲自向胡宗宪请罪。海瑞锋芒所指,让向来飞扬跋扈的鄢懋卿在路过淳安时也不得不避让三分。
他海瑞怕什么?他身后有无数百姓。他不能退,他已退,百姓就无路可退。后来为上《治安策》,海瑞自己备好棺材,并将老母托于好友,所谓生死置之度外,不过如此!当代焦裕禄不让古人专美于前!兰考为政,他带领百姓与黄沙战斗,生命最后一颗,也要求葬于沙丘。所靠何也?一腔热血报党报国而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固然有书生之气,但为官者不得不铭之!呜呼!若没有这一腔热血,想当清官,难亦!
清官更要有智慧,要跟贪官斗就必须比他们还“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句话说的是诸葛亮,何尝不是说清官?!宋慈法医学鼻祖,也是一位大清官。他的好友一腔热血赴梅城任知县,可惜被奸人设计陷害。宋慈强忍悲痛,用自己所学,抽丝剥茧,在铁证面前让奸人伏法。宋慈的前辈包拯也曾巧断牛舌案。与权贵斗,甚至与皇帝斗更需要智慧。清朝名臣纪晓岚修撰《四库全书》,为保全珍贵书籍,他故意留下破绽,以便于乾隆皇帝查出。尽管因此被罚俸,但为顺利完成《四库全书》也不得不为此。
清官若是没有足够的智慧,焉能是赃官敌手?再说那个大赃官不是一顶一的聪明人?蔡京严嵩和珅等辈,那个不是能臣干吏!呜呼!没有几把刷子就想做清官,怕只怕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难矣!清官难做,归其根本,在一个“私”字!“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因之,肃贿风,由上起。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行贿者心态如此,受贿者呢?
私心啊!为财私心,必不能坚守清贫甘于寂寞;为权私心,必不能秉公执法违抗权贵。私心一生,利令智昏,脑子里全是钱心里头全是权,哪里还装得下百姓?!王阳明说,诛心中贼难。私心就是心中贼,清官难当,实乃私心难诛。呜呼!世人皆赞清官,世人皆盼清官,不独惟清官少,更为世道不易人事艰难中而求一公平奋进之机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