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有哪些著名的功绩,他又是如何办到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我们最熟悉不过了,他是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有人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同列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的一生中最着名的功绩有两点,一是选拔人才。
他当皇帝后,要大臣封德彝负责推荐贤才。可是几个月过去,封德彝一个人才也没有推荐出来。他不仅不举荐,还说自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当即驳斥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君子选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应该各取所长,因人而异。不这样,难道还能向其他朝代去借人才吗?你推荐不出人才,只能说明你不识人才,怎么能说没有人才,这不太贬低天下之人了吗?
唐太宗排除阻力,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提拔新人,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发现和重用马周。马周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门客。有一次,唐太宗要求大臣“极言得失”,就是让大臣们给皇帝提意见,马周替常何写了一个有20多条意见的条陈。唐太宗看后大为欣赏,当他从常何嘴里知道是马周所写时,立即派人去请,因为来得慢了,他还派人去催。唐太宗亲自同当时仅29岁的马周谈话,认为他很有才能,就安排他在门下省当官,以后不断提拔。马周帮助唐太宗处理了许多复杂事件,成为一时的名臣。
二是贞观之治
617年,隋政权已经瓦解,太原留守李渊决定起兵。起兵后,李世民与长兄李建成分领左右军,攻占晋南,西取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高祖)建唐,李世民战功居首位。隋亡以后,群雄逐鹿,争战激烈,新建的唐朝首要任务是通过兼并来统一全国。当时,李渊坐镇国都长安,李建成以世子身份居中协助,率兵征战更多地落在李世民肩上。他首先指挥消灭直接成胁关中安全的薛举、刘武周两个劲敌。617年,举在陇西称秦帝,有兵号称30万。
在李渊初得长安时,他即起兵攻扶风(陕西风期),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思。618年,举攻高摭城(陕西长武),唐军迎战,大败。蒂举乘胜将进攻长安,得病死去。其子仁果据折墟城(甘肃泾川),継续攻唐,李世民率军再战,进临高摭。他采取坚壁不战的方略,相持60多天,待敌粮尽求战心切,才派小股部队引诱疲敌出战,随即亲率大军从敌后突击,秦军在夹击下溃败了。
李世民马不停,只率200精骑抢先赶到折摭城下,使溃兵不能入城,纷纷散去。待唐大军兵临城下,薛仁果计穷投降,陇西并入唐境。刘武周占据雁门、楼烦、定襄等郡,自称皇帝。619年,刘武周击败唐军,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其势力达到夏县、蒲坂(山西永济),关中震惊。李世民受命收复失地。他率军驻屯柏壁(山西新蜂)后,仍采取主力坚壁不战的方针。同时,分遣部分兵力在沿、一带活动,尽力策应坚守浩州(山西汾阳)的唐军,藉以阻断汾河东、西敌军运粮的道路。
经过5个月的相持,敌军粮尽被迫北撤。李世民抓住战机,击敌情归,唐军一昼夜且追且战,逐北200余里,自己也2日不食,3日不解甲。刘武周逃弃突厥被杀,唐拓境至代北。消灭了薛举、刘武周,关中形势得以稳固,唐オ有力量出关争夺天下。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是据守洛阳的王世充。河北最大的是窦建德。他们都已建号称帝620年,李世民率军击王世充。
唐军采取合国攻坚的战法,先扫清洛阳周围的据点,断绝城中的粮食供应,然后四面攻。经过8个月的慶战,困守孤城的王世充旦夕难保,遣使向突建德求救。这时,窦建德怕唐军灭王世究后会威胁到自己,立刻率10万大军援救洛阳。李世民当机立断,围城打援,亲率精兵3,500人抢先扼住成皋要道,阻断王、寞两军会合。在记水,李世民略施小计引诱窦建德军出战,待窦军乏饥困时,他亲率精骑突然冲击,直透敌阵。窦军仓促应战,全军败,窦建德也临阵被擒。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唐朝的统一事业至此也基本完成。在唐統一全国的过程中,几次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都是李世民指挥的。这个20岁的英青年,是唐朝的实际创造者。他所表现的卓越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从太原起兵到唐统一全国,李世民战功第一。他位兼将相,手下文武人オ济济。但太子李建成也非府碌之,他辅助李渊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不小的作用。李建成在后富、外廷有不少支持者,他还联合了齐王李元吉。
因此,太子与李世民之间猜忌倾轧势所不免,而李渊常偏祖建成,这促使李世民只能以非常手段夺取政权。双方在斗争中,都设法收买对方属官。李建成以李世民手下重要将领为收买对象,难以成功;而李世民着重收买李建成手下次要人物,这些人既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足以发探内奸作用。李建成手下的将军常何和太子率更示王被收买了。626年,突厥寇边。李建成向高祖推荐李元吉出征挂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精兵骁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笼络到自己手里,然后杀掉李世民。
但这一密谋被王曜泄露了,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四日,常何当值玄武门。李世民在常何的协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早朝行至临湖殿觉变,正想转回,李世民突然带伏兵出击,他一箭射死建成,尉迟敬德射死元吉。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时年29岁。唐太宗初继位时,形势严重。战争使人口锐减,城乡戒破,又逢速年灾荒,全国经济调放。此外,建成、元吉余党尚在,突厥经常侵扰。如何治理国家?他从历代盛衰兴亡,特别是从隋亡的教训中寻求治国之道。李世民亲眼看到,一个既富且强的隋朝,由于隋炀帝统治过分残暴而激成全国农民大起义,很快被推翻了。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他说:“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道是什么塬因导致的?”王珪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他是以老百姓为中心的。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经典的儒雅之士,汉代时候的宰相,没有一个人不是熟读经书的,他们对一种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都会引经据典来回答皇帝的疑问,参照经书来决断事情的好坏对错。所以这些人都懂得礼教。这样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才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来,却越来越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者是用刑罚律令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儒家的学说不再受重视,古代淳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他就凡是那些官员中精通儒学的,请来做官,给以重任。而且经常向他们徵求治国安邦的谏言。所以这一点呢,确实是太宗的高明之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人治理国家都是急功近利,看到严刑峻法,它的效果很好,迅速而有效,所以就重视刑律,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但是呢,唐太宗却不是这样。他在重视法制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运用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来治理国家。这也是他能够成就“贞观之治”的根本塬因所在。
《群书治要
·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就是说,通过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像曾子那样具有孝心仁慈之心。
所以中国古人在重视法律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从心底不愿意去做坏事,把做坏事看成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这才在人们的心底筑起了一道防止作恶的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