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丰功伟绩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朝廷官员,但所做的事迹却影响着这个中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红薯之父陈振龙,远渡重洋偷运红薯,增加中国3亿人口,成就康乾盛世。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陈振龙的福建人,漂洋过海来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那时候,到东南亚一带经商的福建人很多。
陈振龙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吟读诗书,不到20岁就考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加,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投身商海,做了一名商人。
陈振龙到了吕宋后,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番薯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耐干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极易成活,而且生熟都能食用。他想到自己的福建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灾荒,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进福建,岂不能够极大地缓解灾害的影响,救活无数民众?
其实,番薯也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又将番薯带进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视为“奇货”,不允许将番薯传到其他国家。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番薯带走,只好另外想办法。
明朝末期处于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气候灾害,特别是由寒冷引发的旱灾,经常会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陈振龙的家乡因为旱灾引起的饥荒,就曾经饿死了许多人。在看到这种不挑田地还耐涝耐旱的农作物后,陈振龙动起了心思,想要把这种农作物带回家乡种植。但是,陈振龙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并不容易实现。
十六世纪的吕宋岛,还正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岛上的朱薯也是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引进的。而且西班牙人非常明白这种农作物对于解决饥荒的重要作用,所以不允许任何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把这种朱薯偷偷的带出吕宋岛。为了能够解决家乡的饥荒,陈振龙不得不铤而走险,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偷偷的带一些朱薯藤回家乡。
陈振龙的家族和吕宋岛长期有贸易往来,所以陈家拥有自己的商船。为了逃避西班牙殖民者的检查,陈振龙把一根朱薯藤偷偷地缠进了绳子里。在西班牙人的眼皮子地下,把这根珍贵万分的朱薯腾带出了吕宋岛。
陈振龙是商人,如果按照商人的做法,这根朱薯藤在带回中国之后,无疑能够让陈振龙成为天下首富。但是陈振龙并没有把这根朱薯藤据为己有,而是献给了福建巡抚金学曾。在这一点上,陈振龙的做法和袁隆平一样,都非常值得钦佩。如果袁隆平想要赚钱的话,凭他手中掌握的专利,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从这方面来说,袁隆平老先生真的是令人非常非常非常钦佩。
陈振龙在回到家乡后,正值闽中大旱饥民遍地,福建巡抚金学曾正因为粮食的事情而发愁。在接到陈振龙的朱薯藤后,立刻派人在田里进行试种,过了几个月之后,果然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在第二年,金学曾传令整个福建省大量种植朱薯,很好地解决了饥荒问题。后来,当地人为了感谢金学曾推广朱薯的功劳,把朱薯改称为金薯。这个金薯,也就是人们现在常吃的番薯,或者也叫红薯。
陈振龙在解决了家乡的饥荒问题之后,又接连去到浙江、山东等地,向当地的百姓传授朱薯种植。自明朝之后,种植番薯就成为了朝廷解决饥荒问题的重要手段。虽然仍旧有饥荒的存在,但是因为种植番薯,在明朝之后的数百年间,起码有超过1亿人因此而活命。就连外国人也写诗称赞:番茄(薯)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人口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和番薯的种植也有很大的关系。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番薯,把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他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番薯。汇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该书保存了番薯从国外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历史资料,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继承父志,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推广种植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陈振龙家族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陈振龙一家七代不仅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还将种薯技术传授亲戚朋友,把番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陈以柱将薯种与种植技法传授给莆田人徐缓携往江浙传植,陈世元携同好友余瑞元、刘曦到山东传种。据四川地方的方志记载,当地的番薯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种、推广的。
番薯极易种植,产量极高,成了百姓的重要口粮。若遇旱涝歉收的年岁,番薯更是百姓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番薯传入我国,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政府下令全国推广番薯。这近二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高峰期,粮食供给压力增大,自然灾害频仍,百姓常受饥荒之苦。番薯有效地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番薯的种植也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了这一时期社会人口的增长。
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一心情系民生,花费了七代人的心血,引种、推广种植番薯,终有所成,泽被苍生,功德无量,为后人纪念。晚明史学家何乔远曾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清代中期,百姓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主祀金学曾,配享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又在乌石山清冷台建“先薯亭”,纪念陈振龙把番薯传入中国的大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