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千年前他最朴素的方法打败敌人 ,千年后他墓中的一件文物轰动日本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名将,然而后世因三国演义其小说的性质,许多著名的将领却成了书中的小卒,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一位,他是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千年前他最朴素的方法打败敌人 ,千年后他墓中的一件文物轰动日本。

公元1984年6月,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境内,马鞍山纺织厂正在这里进行基建。

挖掘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于是上报给了文物部门。后来安徽省考古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研究得出这是一座规格等级非常高的三国时期大墓。工作人员根据墓中的木刺和谒上文字,最终确定此陵墓的主人正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

说起朱然,很多人并不知道是谁,但我说另外一个人,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关羽。关羽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已经不言而喻。既然我们都知道关羽,那肯定知道关羽的结局。关羽最后是被活捉的,那么,你知道是被谁活捉的吗?

朱然和潘璋。朱然率军“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此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的剧情:首先是吕蒙偷袭江陵,关羽的手下糜竺、符士仁投降了东吴,吕蒙得以成功。没办法,关羽只好从樊城撤军,暂走麦城。孙权又令潘璋、朱然截断关羽的退路,最后关羽被二人生擒活捉。

孙权活捉了关羽后,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杀他,而是想招降关羽。但孙权的下属说当年曹操没有杀他,以至于留下大患,现在又怎么能让他活呢?孙权于是杀了关羽。

朱然也正是因为活捉关羽被封为昭武将军、西安乡侯。而他的才能还不仅仅如此。

朱然这个人很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见识不俗。一提到东吴,我们总想到江东四英将,其实东吴不止只有那四个人才是主角,朱然的能力也不在这四个人之下。

其一,议论宏辩,鞭策孙权。

早先,这个朱然和孙权一起读书。俩人关系不错。有一次,老师在课上提问,说:“社稷存废,所由者何?”意思是国家兴衰和朝代长短究竟在于什么?

孙权说:“在于君德!”就是说国家兴衰和政权的长短在于君王道德水平的高低。

孙权这番话,听起来好听,但是仔细一琢磨,我们就发现,一点也不实际,不客气的讲,就是假大空!

如果说“君德”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或者说政权的长短,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刘邦这个人德性差,《史记》上说他:“好酒及色,横骂竖儒”。但是人家开创的汉朝,四百多年!梁武帝德性好,史书载其“布泽施仁,悦近来远”,但是他那个政权没传下几代。

朱然就引经据典,反驳孙权:“世之治乱,在时不在德;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太康复生,降于末代,何能损益?”朱然的意思是治乱周期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兴必有衰。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像太康那样贤德的皇帝,夠有道德的了。但你把他放到唐朝末年,他也无能为力,没办法力挽狂澜。所以说君德不能作为衡量国家兴衰和政权长短的硬件,它充其量是个软件。

孙权就说,那你朱然说出几条硬件来,我听听。

朱然对答:“一曰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二曰协理万物,调和阴阳;三曰术法合用,调养胥吏。”(李宽注《三史略》引朱然治国韬略)

意思是衡量国家兴衰和政权长短,有三个指标,其一是看金融政策怎么样,其二是看君王能不能在多种政治力量面前搞平衡,其三是看国家的基层组织牢不牢固。

这三条精辟。我们看王莽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首先就是金融政策失当。大明王朝在后期摇摇欲坠,主要就是皇帝在杀死魏忠贤以后,没有有效的寻求新的政治平衡,以至于东林党一家独大。再往后看,国民政府为何“建大业而难收其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基层组织涣散是很重要的一条。

其二,治理山阴,功绩斐然。

孙权刚继承大业的时候,“三九之位,未见其人”,他手下缺人,尤其是缺一些能够深入基层的干部。

山阴那边有几个县,没人管理。他就问朱然:“你能不能当县长?”

朱然说行,没问题。

孙权说:“你可得听清了,不是让你负责一个县,是负责五个县。五个县的县长你一个人兼任!治理不好还得罚你!”

这项工作夠有挑战性的,但是朱然不假思索,点头应允。

朱然临走之前,问孙权:“你派我去,是让我帮你榨钱呢,还是让我养民呢?!我的任务是什么?”

孙权说我不缺钱,就是让你养民。

朱然去了不到半年,百姓对他交口称赞。

孙权说,你怎么治理的这么好?五个县啊!你也忙得过来!佩服!

朱然说治理地方是有原则和技巧的,懂得原则和技巧,即使天天睡大觉,也能治理好,不懂得原则和技巧,累得跟孙子似的也白扯。

孙权问,你怎么治理基层的,传授一下经验吧!

朱然说这个治理基层啊,尤其是县城和乡村,你只要抓好五件事就行了:

一曰厚其生:辟田畴,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

二曰输以财:发伏利,整道途,便关市,慎将宿,导水潦。

三曰宽其政:薄征敛,轻赋税,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

四曰匡其急: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五曰振其穷:衣冻寒,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恤鳏寡。

五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

朱然这几条,概括起来就是:重视民生、搞活经济、宽刑省法、急人所难、赈济贫穷。这几样看似老生常谈,但很实用。

《反经》里面常提到两个字,叫作“卑政”。何为卑政?就是治理国家的政策不以好高鹜远、玄妙难行为贵,而应以切合实际,能迅速推广,浅近易行为高。

后世耶律楚才写的《便宜一十八事》,也是句句实在。但是不如朱然这番话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朱然的话便于记忆。我们今天大学生村官治理基层,也要以此为鉴。

大学生当村官的时候,最爱犯三个毛病,其一是贪大求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其二是盲目的追新求异,其三是光嚷口号,不干实事。

你如果踏踏实实的把朱然说的那几条弄好了,那就是老百姓的福气!

其三,胆守无惧,抵御魏国

黄武二年,魏国派遣三个大将攻打江陵,这三个大将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分别是曹真、夏侯尚、张郃,我们看看史书上怎么评价曹真,曹操晚期的重要谋士蒋济评价曹真:“子丹之勋,不可以不祀。”蒋济的意思是说,这个曹真的功绩太大了,足可以建庙供奉,树碑立传。他的功劳主要有什么呢,比如说大破胡羌联军,两次击破诸葛亮,他可不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废物。张郃更是将才,陈群评价他说:“郃诚良将,国所依也。”这个人就类似于曹操身边的伍子胥啊!就是那个夏侯尚可能次点儿。大家想想,这三个人一来,东吴他能抵御的住么?驻守江陵的孙胜立马败阵。孙权忙又派潘漳、杨粲解救江陵,都被这三个人打的屁滚尿流了。这个时候朱然自告奋勇,从容赴难。

当朱然与曹真、张郃等辈相持一个多月时候,有一个将领建议朱然说:“累日交战,敌我俱疲,当就此良机劫营。”朱然说:“不行。”这个将领就问朱然说为什么不行呢?朱然说:“自古以来,靠奇谋佳略促使敌人败退的虽然也有,但寥若星辰。譬如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项羽背水一战,这些事情都是百里挑一的事。韩非子说‘若夫百日不食,以待膏粱,饿者不活’。意思是一个一百多天没吃饱的乞丐,非要等到美味佳肴来了以后,才肯吃饭,那样的话非饿死不可。同样的道理,跟曹真、张郃那样老谋深算的战将打仗,却想凭借意外的计谋取胜,那不请等着挨打吗?我们不如把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

然后手下将士就问:“您想做哪几样工作啊?”

朱然说:“一曰察奸,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叛徒。我们应该严厉的肃察内部,及时的发现敌军的细作及我军的变节将领。二曰赏贤,我朱某将变卖家财,奖励前线有功的将士。三曰造势,江陵地区的茶馆、夜总会都得给我照常营业,弄出一副歌舞升平的架势,以安定民心。”手下的将领讥讽他说:“您这三招当初李牧击败匈奴的时候就用过,太老套了,咱们得出新出奇。”朱然说:“方法不怕老套,管用就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朱然严厉肃察,果然发现东吴内部有投敌叛国的将领,他就是前线的二把手、副总指挥姚泰,姚泰这一除,曹魏方面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了。然后朱然真的把自己平生积攒的这些家财,一千来万块钱,分给前线的将士了,让他们随便花去。于是士气高涨!谁见了钱不高兴啊!还有这个朱然造势造的挺不错,把江陵地区天天弄的跟过年似的。张郃、曹真就想,你看我们这大军压境了,你们还这么乐呵!这是没把我和子丹放在眼里,气死我了。朱然就凭这三个办法,足足坚守了江陵六个月,曹军锐气见衰,张郃傻了吧唧找曹丕催运粮草,你快给我粮草,快打下来了。曹丕说,没钱了,赶紧回来吧。过了不几日,曹真他们退军了。

也因为这诸多的功绩,最后朱然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大都督,深得孙权信任,可以说朱然是东吴继周瑜之后又一位深得孙权信任的名将。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朱然一生战功累累,是孙吴政权后期的顶梁柱。当他因病去世时,孙权十分悲痛,“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如此朱然,为何现在默默无闻,当然,原因是关羽。被关羽盖过了,这也没办法。不过一千年后,没想到朱然再次声名鹊起。让朱然再次名声大噪的是他的墓,甚至还轰动了日本。

朱然墓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朱然墓再现了东吴名将朱然的风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魅力,极具研究价值,以至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尤其是日本。日本学者纷纷提出要来参观,日本国家电视台先后两次来朱然墓园拍摄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国万里行》和《中华五千年》,部分出土文物亦于1987年应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浓厚兴趣。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日本为何会对朱然墓这么感兴趣?

其实这和里面的一件文物有关。众所周知,目前穿木屐最多的是日本人,在节庆、祭典和正式场合中,他们必须穿和服和木屐,以至于日本人自认为木屐是他们最早发明的。但朱然墓出土的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的漆木屐,打了他们的脸。以实物证明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然墓会在日本引起轰动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件文物颠覆了他们的历史记载。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前有一个孔,用作栓绳子,后有两孔作成木屐的形态。现藏于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实际上,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并不是中国出土最早的木屐。公元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这两件木屐无齿,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侧略呈圆弧状,正面平。其中一件背面前半部钻有四小孔以系带,后半部挖凿一近似长方形的浅凹坑,似为防滑之故。这二件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属良渚文化遗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木屐。

可见,木屐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

木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两广和南方地区以及江南一带。古代木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齿屐,一种是平底屐。

那么,究竟谁是穿木屐的第一人?晋文公。

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母子还没有出来,相反他们母子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为了缅怀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把介子推被

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准生火及点灯,冷食三天,以示纪念。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这大概就是最早关于木屐的故事,而晋文公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穿木屐的第一人。

汉朝的时候,木屐曾被作为婚鞋。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

三国后期,木屐已经广泛被人接纳。到了晋初也已经没有严格的限定,穿着自由,十分普遍。晋朝时的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搜神记》:“昔作屐,男子方头,女子圆头,盖作意欲别男女有别。”

南北朝时候,轻便而实用的木屐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朝。木屐是出门远行的必备之物,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也常常穿着木屐。不仅平民百姓穿,连士族门阀的贵族们也趋之若鹜。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宋朝的时候,平民百姓以穿双齿木屐为时尚。但随着北宋后期,程朱理学盛行,女子缠足,只能男子穿屐。

元代以后木屐渐废,不再广泛流行,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在中国退场后,在日本却大放光彩。

至于木屐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隋唐时代,也就是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代。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吴越地区的宽袖长衫成为当时日本上流社会的服饰,日本的遣唐使来到隋唐学习后,也将木屐带回了日本,木屐自然也在这时流行于日本。如今日本依然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国家。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