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长平之战的胜负,廉颇败得很惨,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说到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那么非长平之战莫属了,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长平之战的胜负,廉颇败得很惨,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也正是此战的出现,让秦国消灭了赵国。当时的赵国主将是廉颇,在战国时期,廉颇可是四大名将之一。因此廉颇的能力毋庸置疑,可是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这就让赵王开始怀疑廉颇,于是廉颇被换下来了。

取而代之的是赵括,也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公元前262年廉颇奉赵孝成王之命,率领25万赵国士兵,还有20万难民组成的士兵,开始与秦国对战。就是说赵国实际的兵力也就是25万左右,其余的都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

秦国起初使用而是王龁作为统帅,公元前260年,王龁作为统帅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于是上党的百姓逃到了赵国,由此赵国的难民是越来越多,就有了之后廉颇率领20万难民征战的事情。后来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于是廉颇与赵孝成王的矛盾出现了。廉颇认为不应出战。

可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根本不懂得兵法,于是对廉颇进行了“瞎”指挥。廉颇率领45万大军坚壁清野,始终围绕长平坚守不出,面对这样的策略,王龁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是等待机会。由于秦国的粮草紧张,王龁坚守了两年之后,秦国派出了白起。

作为赵国的主将,廉颇的意图很明确,秦国是进攻的诸侯国,想要完全进攻赵国,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于是廉颇坚守不出,这样一来秦国没有了粮草,就可以让秦国主动退兵。秦昭襄王是希望快刀斩乱麻,不想与赵国展开持久战。

秦国眼看战争持续的时间太长,于是在范雎的建议之下,使用了反间计。于是赵孝成王将廉颇换下,派赵括上场,于是白起看到了机会。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通过这样的计谋对赵军予以歼灭。

赵括能够将廉颇换下,是因为赵孝成王看中了他的想法。赵括将手中残余士兵聚集在一起,起初从长北打开缺口冲击秦朝的战阵,结果导致了秦国投入更多的士兵,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赵国孤立无援,赵括身陷囹圄惨死,白起随后坑杀20万降军。

那么赵孝成王坚持用廉颇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很多人认为如果换成廉颇结局绝对不会这样,也有一些人认为赵括的做法是对的,廉颇防守到最后最终也会失败的。但是五百年后的一个人证明了两个人之间谁对谁错。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蜀国的诸葛亮是当时的天下奇才,魏国几次正面交锋都没有占到非常大的便宜。司马懿于是采取了廉颇的固守的策略,诸葛亮使出了浑身解数司马懿就是不出战,诸葛亮的军队再强,打仗再厉害也派不上用场,最后自己反而累垮了。这个例子也证明了在双方实力有差距的情况下,采取固守的方法最终能够拖垮敌人,而司马懿如果主动和诸葛亮决战,那么结果就不好说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军队遭到重创,不得不休养生息,重新整备军事力量,五年后,燕国落井下石。燕国的宰相栗腹曾在赵国考察,知道赵国的军备力量尚不充足,此时攻打赵国,胜算很大,于是燕王命栗腹领兵攻打赵国。

赵国都城无将可用,赵孝成王重新启用廉颇,领兵迎击燕军,在鄗城大败栗腹,并将其杀死,廉颇乘胜反击,包围了燕都。燕国派人议和,割了五座城池才换得廉颇的撤军。

经此一战,一扫赵国的阴郁气氛,赵孝成王遂将尉文封给廉颇,封其为信平君,代理国相。

六年后,廉颇又出兵攻下了魏国的繁阳。这是长平之战后廉颇的两次带兵,后来再也没有了机会。

廉颇攻下繁阳不久,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随即让乐乘代替了廉颇,廉颇气不过,带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一气之下也出走,跑去了魏国的大梁,魏王虽好吃好喝的招待他,终是不敢真的让他带兵打仗,这样的情况下,廉颇越发的想念在赵国带兵打仗的日子。

而赵国国内的情况也不乐观,秦国频繁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想要重新启用廉颇,又怕廉颇年老已经不能胜任将领之职,遂派使臣去魏国探问廉颇。

然而郭开的干涉,却彻底断了廉颇的回国路,郭开暗地里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使者见到廉颇,廉颇颇为激动,为了证明自己还能带兵打仗,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穿上盔甲上马。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了一段话: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一听,廉颇果然老了,不中用了,便收起启用廉颇的心思,廉颇在魏国眼巴巴等着赵王的召见,却最终失望,楚国探知廉颇的近况,派人将廉颇接到了楚国,并封了将军,只是廉颇再也没有上阵杀敌,建立战功。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

那么对于这位战国时期的名将,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